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懒人现身说法,聊聊买了就后悔,5类后悔没有早买的家电产品

懒人现身说法

结婚这件事,对我来说不过发生在两个半月之前,不过好像和婚前同居生活没有什么太多不同,一切都按部就班。

唯一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家电进驻生活当中,回想一下新家刚装修完单身那段日子,除了冰箱洗衣机空调外,就一张吃饭的桌子,一张睡觉的床,以及一张坐的椅子,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哈哈。

究竟是科技让人变的更懒,还是懒人造就了科技,我们就不管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了,总之这五类电器,在年轻人的家庭普及率更高,一些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长辈也开始使用这些电器。

接下来讨论的,都是我自己用了很久,或者种草了很久,在我看来是非常有用的五类电器,坚决不云评测,云聊,你要知道,现在很多种草社区和网站都是对着图片侃侃而谈,根本不会考虑自己实际感受,甚至自己都没用过。

一、扫地机器人

扫地机器人主要是清理浮灰以及深入吸尘器不容易进入的卫生死角,比如床和沙发底下,作为手动清洁的一个补充,日常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干净。

床底、沙发底下是扫地机器人大显身手的好地方,不过对高度有一定要求,所以购买扫地机器人之前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理论上预留12cm高度就可以供市面上除了戴森外所有扫地机器人通过了。

扫地机器人在年轻人中普及度很高,不过长辈们对于扫地机器人评价褒贬不一,对于我父母那代60后,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比较多,原因无他,他们那代人只是觉得所有新出来的家电,包括洗碗机、智能马桶盖、垃圾处理器、新风机、净化器,都没太多作用。

而且在长辈家里,装修风格会让扫地机器人寸步难行。

目前扫地机器人技术也很成熟,LDS和视觉导航占据了主流市场,并且新款扫地机器人都可以在APP中任意规划和制定清扫计划,相对以前更加方便。

谈到扫地机器人,就绕不开国产石头品牌,所以我先来聊聊国产品牌扫地机的选择。

国产扫地机器人篇

最早出现的米家扫地机器人,是石头科技代工的,后来石头陆续推出多款扫地机器人,包括石头S5、小瓦规划版,石头T6以及最新的T4。

这些扫地机器人中,我同学最早入手的米家扫地机器人,我朋友入手了石头S5,我则是前期小瓦规划版,后期更换石头T6,周边朋友亲戚中普及率很高。

首先来聊聊最新款石头T4,这是正儿八经米家石头扫地机器人的升级版本,也是现在能买到最便宜的石头扫地机器人。

很多人对扫地机器人的拖地功能比较在意,但就我个人一年多的扫地机器人使用经验来说,虽然并不是鸡肋,也不是完全刚需,因为拖布太小巧,每次拖地基本上要手动清洗拖布至少4-6次,如果你足够懒,一块拖布从头拖到尾,那当我没说。

作为米家扫地人升级款,石头T4目前是没有白色款的,这是T4最显眼的外观改变,中间集尘盒做了一个半透明设计。

连同LDS激光导航探头都改成了一水的黑色。而米家和石头白色款扫地机器人LDS激光探头都是红色。

大中户型肯定是首选LDS或者iRobot这种主打视觉导航扫地机器人,而简约户型和中小户型可以适当考虑下陀螺仪导航。

T4上市也有一段时间了,这里也就简单聊聊,毕竟详细的评测各大网站和平台都有了。

石头包括米家扫地机器一共两种型号充电底座,大号的可以收纳电源线材,小号不占地,目前新款都采用了大号充电底座。

能收纳电源线的充电底座还是相对好用一些,这也是石头又重拾这个设计的原因。

小号充电底座其实也没节省太多空间,扫地机器人归位的时候还是占据相同的地面面积。

配件方面和石头很多扫地机器人是同样的,比如备受好评的割缠绕头发的切割小工具。

不过因为取消了拖地模块,水箱这些配件就消失了。

T4的底部少了拖地模块,所以底部一览无余。

作为体验拖地模块扫地机器人一年半的我,对于扫地机的拖地模块清洁力度持一个中立态度,虽然这个集成模块方便了消费者,但是清洁力度只能说够用。

我整理以了一个表格,以下价格以京东为准,淘宝上会便宜几百块,比如T4和米家一代,前置最低价格1699,而后者最低1300。

这张表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区别,纠结买哪款的自己可以看着办了。

其实很多人纠结的,无外乎是T4和米家1S,石头S5和石头T6。

1S看参数,包括网上的各种评测,应该就是米家一代上做了小小升级,虽然说也是具备视觉导航,显然是和主打视觉导航的irobot并非同一类技术。

在T4和米家1S之间,我更趋向于T4款。

T4的顶盖整体面积偏大。实体按钮精简成两个。

具体操作方式直接印刷在了机器表面上。

可拆卸轴承清理毛发是特别方便,没有这个主刷的也不用太过郁闷,石头和米家很多部件都是通过的,这也是其中之一。

前部分具备防撞软胶,米家1s看评测是没有的。

可水洗滤网也是通用的,石头扫地机器人统一了基本所有的滤网,这点也是造成我是石头忠实用户的原因。

T4的官方型号是T6 SE,所以在很多方面和T6是接近的。

比如沿边传感器应该是升级了,距离更近,和T6也接近。

延边传感器不是所有扫地机器人都标配的,某些国产品牌同价位真的就没有,iRobot也没有,不过人家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其他方面可以弥补没有沿边传感器造成的缺陷。

多近呢?对比之前的石头S5,我感觉是更加贴近边缘,特别是应付这种场景的时候可以配合边刷最大程度清扫卫生死角。

防跌落传感器在无数次测试中都可以完美应付。

2000Pa的吸力可以应付目前家中所有的灰尘和垃圾,朋友的别墅才装修好,还未搬进去入住,但是你能看到像是断掉的铜丝和一截电线,都可以被轻松拾取清理掉。

越野能力上,我用了一年半的扫地机器人,定期清扫,石头系产品从没卡住过,不过扫地机器人中,戴森因为是履带式,越野能力和坦克一样,你可以在家中的任何地方找到它,戴森的越野能力无出其右,但是规划清扫方式真的不敢苟同。

T4和石头系一样,具备安静、标准、强力和MAX以及地毯增压等功能,不过因为定位上的原因,相对于T6会少了选区功能。

禁区和虚拟墙同样支持,也支持自定义矩形清扫区域以及清扫次数。

米家1S地图模块是升级了,在我看来石头T4是硬件上的升级,米家1S只是软件上的升级以及硬件上的小改变,毕竟上面还有S5和T6,厂家需要拉开产品线。

另外需要提及一下,石头T4支持小米、天猫精灵以及小度音箱语音控制,对于非米家系智能家居用户来说是个好消息。

石头T4和T6对比,LDS激光头位置有变动。

同S5对比,极限贴边的程度也是可以的,我之前评测过neato的扫地机器人,相对来说沿边程度没有这么近,不过那时候石头也没推出新品,不知道neato有没有改善机器LDS的固件。

在木地板上测试噪音和官宣中差不多,都是浮动在58分贝左右,噪音确实有所改善。

这是石头T6的扫地地图全貌,可以看到支持自动分区。

这是石头S5扫地机器人的APP地图,和T4一样不支持智能分区,不过T4是石头的新产品,硬件方面保持了T6的一致,只是个别参数功能不如T6,地图2.0未来是否能通过软件来实现,暂时还不知道,但是理论上应该是可以的。

这是石头T6的智能规划界面,可以看到分区也可以自定义合并和规划,支持选区清扫和禁区和虚拟墙。

这是石头S5界面,可以看到和T4一样只有虚拟墙和禁区,但是多了一个指哪到那的功能。

除了硬件上的小升级,比如相对S5改进的噪音、可拆卸轴承,以及多个传感器的小规模升级,T6最大的优势在于智能规划和分区,这点看似米家1S也有,但是米家1S只是升级了软件,硬件上变动不大,而且没有拖地模块。

想要拖地模块,但是预算不够,可以选择石头S5,虽然功能上少了智能分区,其他方面表现一样也不差,适合以实用为大的懒消费者。

追求性价比,那自然是石头T4款,这款硬件上的提升,也比米家1S的提升更多,另外提一句,1S的摄像头仅仅是负责识别房门,进行智能分区的主要硬件。

想要一劳永逸,直接旗舰石头T6,该有的都有了,黑色白色都有。

国外扫地机器人篇

国外两大品牌,iRobot和Neato,前者主打视觉规划,后者主打LDS。

16年的时候,国内扫地机器人品牌尚且还是随机碰撞技术,国外品牌iRobot和Neato就分别以自己技术独到江湖,将两个分支做到了极致。iRobot自Roomba 9系扫地机器人起,已全面配备视觉导航、地面追踪传感器、轮胎里程计等多重导航技术,Neato则将LDS做到了极致,以至于后来国内兴起的各大品牌纷纷以这两类技术为目标,推出自己的扫地机器人。

先来说说iRobot,因为之前才接触了一款比较有意思的产品,iRobot i7+,自带集尘系统的旗舰款产品,也是一类比较新颖,将消费者的惰性发挥到极致的家电产品。

目前来看,LDS应付室内打扫倒是绰绰有余了,不过与此同时,视觉导航算法发展快速,提升空间巨大,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大疆,自动驾驶和部分飞控的核心都是视觉算法,这两家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能代表未来的一个趋势。

回到现实,扫地机器人虽说是“后悔没早买”的清洁神器,但倾倒垃圾依旧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对于100平左右的户型,大约清扫3-4次就需要手动处理集尘盒。最麻烦的就是滤网上的粉尘,如果你是戴森用户,那么恭喜你,用戴森吸取集尘盒滤网上粉尘会很轻松,如果不是的话,这些粉尘很难弄干净。

说到这里要插一句,我一直建议扫地机器人和无线吸尘器一起用,比如戴森和米家这种比较容易倾倒垃圾和粉尘的无线吸尘器,无线吸尘器也是我要推荐的家电大件之一,这个后面我会聊的。

iRobot i7+自动集尘系统,而neato D型机身能避免更多卫生死角,这些都是异于国产扫地机器人的地方,也是他们的特色。

自动集尘系统,意味着同传统扫地机器人相比,充电底座会更大,所以 i7+这个底座的高度,摆放位置会受限制。

底部的机构是这样的,可以看到下部的涡轮电机,集尘系统的吸力很惊人,噪音也相应的比较大。

集尘袋目前是一次性的,按照i7的集尘盒,大约可以满足30次倾倒需求,按照每两天清扫一次的频率,可以用两月,实际情况可能会更长。

还是因为集尘系统的原因,i7+这套系统也对集尘盒做了调整。Clean Base的专用集尘盒,差别在于底部多了一个绿色软橡胶的盖子,这个盖子的设计也是恰到好处,只有Clean Base的吸力能吸开盖子,将扫地机内部的灰尘垃圾吸走。

扫地机器人i7主体,和Roomba 9系扫地机器人造型相差并不太多,同样在显眼的位置能看到视觉导航的摄像头,将实体按键改为触控按键,配色方面也做了调整。

最实用的提把手设计依旧延续了下来。这点是国产众多品牌,没有见过的优秀细节之一。

谈到视觉导航,就要提及那颗一定角度朝向头顶的摄像头了。

vSLAM 视觉运算处理技术是iRobot的核心看家技术,因为视觉处理数据量太大,绝大部分具备视觉导航的扫地机器人都没采用摄像头前置的方案,采用前置摄像头方案的扫地机器人,比如[伊莱克斯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像头,而是用来收集激光反射,构建3D模型,没有大量的数据,和iRobot是本质上的不同。

底部的机构包装印刷的很清楚,常见的高效率单边刷(双边刷已经被无数次证实了并不如单边刷实用,可是国内很多消费者总是相信两个比一个好,这就很头疼了),电眼(地面追踪传感器)、防跌落传感器以及iRobot标志性的双胶轮主滚刷,胶刷相比于Roomba 9系扫地机器人进行了花纹的优化,可以更好地拾取大颗粒。

双主胶刷的设计也是iRobot的专利特色,两根协同合作,分别负责剥离污垢和扫入污垢,清洁能力上要胜过单一的主刷,而且胶刷具备拍打和抓取功能,能应付比浮尘更麻烦的杂物。

另外就是应对线的缠绕了,可以反向吐出电线,脱困能力明显要强于单主刷。

同样具备易打理的特性,不惧毛发缠绕。

但是主胶刷也带来在木地板上噪音偏高的问题,可能国外都喜欢用瓷砖?

因为不是LDS,所以i7的生成地图时间比较长,iRobot的Impint智能绘图,是配合vSLAM 视觉运算处理技术创建的高效全景导航,创建可视化地标。

指定定时清扫房间、也可以调整房间的构成,目前市面上仅i7可以做到手动增减调整地图上的房间的边界线,以及给房间的命名。

很多扫地机器人中智能地图是可以任意绘制矩形禁区或者任意角度的虚拟墙,而iRobot则是任意角度绘制边界线,简单点来说你可以把房间拆分成N个小房间,这两类是本质的区别。

可以看到我将房间切割为三个空间,这点是目前国产扫地机器人做不到的。

不过irobot还是提供了物理虚拟墙,APP中是不能设定禁区和虚拟墙的,这点和国产扫地机器人也是不同。

当然i7+最大的特点还是自动集尘了,伴随着强劲的吸力, 当集尘盒满了或者清扫完毕会自动回归充电集尘底座,通过Clean Base的强大吸力转移灰尘和垃圾。

APP中能看到相应的集尘盒状态,也可以手动清理。

再来说说Neato。

Neato目前没有新品上市,而且各大电商均下架,应该是国内代理出了点问题,现在要购入只能走海外购渠道,主要是三款主打低、中、高的D3、D5和D7,这三款是追溯主流设计思路,具备智能APP的产品。

我之前体验的是Neato D3,没体会过旗舰款,不好做评论,只简单聊聊D型扫地机的优势。

D型扫地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完整的驱除卫生死角,这是其他款扫地机器人做不到的,而且被申请了专利,意味着其他品牌只能采用圆形或者伊莱克斯那样的三角形。

国外品牌感觉都比较注重一些细节,比如同是美国品牌的iRobot也有这个提手,日常搬运是非常方便的,这点我倒是希望国产扫地机器人能跟进。

D型机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几乎等同机身宽度的主胶刷,这意味着单次清扫效率的提升。

D3是没有边刷的,这是区别D5和D7的一个地方。

不过得益于D型机身宽大主刷的优势,Neato的边刷属于非常袖珍的尺寸,主要是辅助作用,缺失这个影响不大。

吸力上Neato全系是要低于石头全系的,应付浮尘和常规垃圾倒是够用。

D3作为入门款机型,主要是电池容量偏低,只有2100mah,D5和D7均提升到4200,按照我的扫地机使用经验,2000左右电池容量满电状态下可以完成一次多100平高层户型的清扫任务。

另外Neato还有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容量超大的集尘盒,700ML的规格傲视群雄,要知道石头全系最大是480ml容量,iRobot更小一些。

D3的滤网属于入门级别,所以防尘能力稍微有些差,D5和D7上则是海帕滤网。

一年多前我评测D3的时候,Neato利用延边传感器,精准的延边距离让我见识了LDS鼻祖品牌的底蕴,另外相对于iRobot和石头扫地机器的狂热工作风格,Neato则是比较缓慢稳重的风格,工作行走的时候没有石头和iRobot那么风风火火,LDS建模的精准度也非常高。

这是D3 APP中地图的建模场景,这种以像素点为单个单位的建模精度,还是比较厉害的。

不过APP中的虚拟墙、电子禁区只有D7旗舰款才具备,D3和D5的APP,功能相对较少。

噪音方面和irobot差不多,比石头T6要高一些,但是并不多。

Neato如果要入手,建议D5这个级别起步,入门款电池电量很难支撑起一次干净的清扫场景。

iRobot和Neato中非要让我选择一个?,i7+这种带集尘系统的组合,更加适合懒人;Neato D7也是不错的选择之一,毕竟天生优势是其他扫地机不具备的。

二、洗碗机

说洗碗机不好用的消费者,平时一定是不怎么自己洗碗,或者点外卖外出吃比较多,因为但凡是个家庭生活中占据主导洗碗地位的消费者,都知道洗碗做饭这件事有多折磨人。

当然了,洗碗机在父母眼中依旧是个异端,常见的回应就是“连碗都懒得洗,还能做什么?”,懒是理由嘛,是,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因为懒而不想洗碗,就用我举例子,平时洗碗效率低,还特别浪费水,少量餐具可以自己洗,当餐具数量堆叠到一定程度,真的是不想碰。

反对的人会指出,洗碗机还需要自己摆放碗筷,需要预冲洗一下,有着时间都洗完了。

摆放碗筷第一次需要学习,之后就能快速摆放,而且洗碗机是应付大量餐具的,少量餐具并不是它的专长。

洗碗机需要合理摆放餐具是因为喷淋臂是朝上喷水的,容器内餐具都需要将开口朝下,这是洗碗机原理导致的。

第二个常见问题是洗碗机能洗干净嘛?

提出这种问题的基本是不太了解洗碗机工作原理,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洗碗机都有一个高温清洗程序,最低水温都有50多度,比手洗的温度高不少,而西门子多数洗碗机最高水温都在72度左右。

喷淋机构在洗碗机内部不停的冲刷碗筷表面,除非是那种用手用钢丝球都难以抠下来的食物残渣,大部分都可以在水流的冲击下被冲刷干净。

配合洗碗粉,72度高温水流,什么污渍油渍也给洗干净了。

比如这种粘了面粉又凝固了一小段时间的大勺,可以选择智能洗或者强快洗,不同洗涤程序说明书上写的很明白,比如晶亮洗更适合酒杯等易碎玻璃餐具。

强快洗洗的干干净净。

重头戏是这个用了四年,但是从来没拆下来清洗过的抽油烟机滤网,平时只是一年用一次威猛先生,从表面进行处理,油盒每次都能洗半天,还洗不干净。

我还是低估了4年夹层中的油脂威力,不过表面一层被洗的干干净净,这才是不锈钢本身的颜色。

什么油污是洗碗机洗不掉的?虽然洗碗机是西方国家的发明,对与深耕本土化运作,滁州设立了一条生产线的西门子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应付中式餐具和油污也没太多问题。

比如为国内用户量身打造的筷架。

以及多年来的优化。

第三个常见问题洗碗机是否费水费电。

工程师远比你想的更远,比如热交换装置,可以起到节能储热作用。

而对于水的利用,部分洗涤场景下餐具洗涤可能也就半瓶大瓶可乐的水,这些在各大评测平台和网站都有定论的。

其实现在消费者对于洗碗机的质疑,和很多年前长辈们对于洗衣机的质疑是一样的。

第四个问题是噪音,噪音大么?

52.9分贝真的不高了,比起扫地机器人要安静,而且是在厨房里,全部丢进洗碗机里,安安静静等1个多小时,不就完事了。

洗碗机如何选择呢?

这里也不神话西门子了,国产美的其实也并不差,西门子只是做的历史悠久,有一定品牌加成,比如说我手头这台540ti,上市时间有9年了。

目前洗碗机有13套、8套、6套、9套以及4套规格,按照安装方式有嵌入式、独立式、台面式,也有嵌入独立两用款,比如美的的几款。

能有条件的自然是要上13套了,洗碗机不存在够用一说,现在两口子,未来三口之家,13套永远不会太大,8套只是够用。

13套嵌入式对橱柜有要求,如果不是装修前考虑了洗碗机尺寸,基本上现有的厨房橱柜都要拆掉一部分。

无论是13套独立式还是8套独立式,对于目前高层的小厨房来说都是比较麻烦的,因为很占场地。

嵌入式现在户型基本问题不大,一来8套嵌入式基本按照消毒柜尺寸来的,二是橱柜最多只需要拆个橱柜门就能塞进8套嵌入式洗碗机。

这是之前我家洗碗机拆掉橱柜门安装的场景,现在封边已经做好了,不过整体还是有些不太协调,如果是消毒柜原本的位置,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至于4套台面式,能洗的餐具太少是个大难题。

洗碗机其实技术含量没那么高了,但是购买的时候最好是具备烘干功能,有节能洗和智能洗最好,前者省水省电,后者不用费尽心思去判断洗涤程序,而西门子不同型号之间价格是这样排列的,进口的比国产贵,功能多的比功能少的要贵,买的时候查一下具体支持的功能,不要单独看型号数字大小。

另外很多新款洗碗机也具备自清洁功能了,这是老款不具备的。

老款洗碗机,比如我购买的这款540TI,只有加强烘干功能,但是新款在这个基础上做了升级,有内壁热交换功能,也就是烘干功能更优秀,我这老款的洗碗机每次洗完碗需要开门晾一会儿,不然内壁积水会比较多。

洗碗机不是垃圾收集站,底部滤网部分还是需要经常清理的,这也是为什么建议要提前将餐具稍微冲洗下在放入洗碗机的原因了。

洗碗粉不是必备,如果油污不多,甚至用不到,光亮剂也是一样,不过软水盐还是要定量加入,毕竟国内的水质偏硬。

无论是新旧款,洗碗机真的很适合现在的年轻人,我也要劝劝父母,给家里也弄一台洗碗机了。

三、反渗透RO膜净水器

相对于前两款家电,净水器则是关乎身体健康,毕竟每天都需要喝水。

国内水质是自来水厂提供的,经过处理后依旧包含余氯、各种细小杂质,很多高层也是二次加压供水,通过水箱输送到高层,如果水箱长时间不清洁,问题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硬水问题,我之前体检,整个公司的人都被查出有轻微结晶趋势,应该就是硬水喝太多导致的。

反渗透RO膜净水器,是净水器多年发展后的结果,最早是超滤净水器,超滤过滤后的水并没有那么干净,还是需要煮沸才可以喝。

超滤过后是就是反渗透RO膜,需要供电以及会产生废水,早期产品是多个滤芯+储水桶设计,慢慢随着出水流量的提高,会引发二次污染的储水桶设计被抛弃,多个滤芯也被替换成复合滤芯,进一步缩小体积。

RO膜除了过滤掉一切微小颗料外,包括有害的有益的,还能彻底过滤掉水中的矿物质和有害物质。

总硬度测试中,净化前水质硬度加了一共13滴试剂2,对比表中数据为390(美国硬度)以及21.9(德国硬度),这个数值有些偏高了。而理论上RO膜净水器净化后的水硬度为0。

关于复合滤芯性价比不高的定论,这是存在的,毕竟每种滤芯寿命不同,复合起来成本肯定提高,对于消费者来说不是好事,对于厂家来说更加容易赚钱。

目前复合滤芯多为两根设计,一根为复合滤芯,1-1.5年更换周期,一根为RO膜滤芯,2-3年更换周期,自带射频芯片。

另有一种定论,自己DIY净水器,这种方案省成本是没问题的,各种滤芯也能网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么折腾自己的,这都9012年, 还全民成本和性价比说事。

国内RO膜净水器品牌很多,沁园、美的、海尔、小米、云米、AO史密斯旗下的佳尼特、还有352、各大电商平台的自营品牌。

这些都无碍,但是我觉得复合滤芯也是发展趋势,毕竟缩小体积减少更换滤芯的烦恼,滤芯更换成本不高的话不是问题。

因为都是RO膜,水质净化后的结果是没问题的,那么问题就在于流量和超低废水率了,这也是目前净水器发力的方向。

早期流量是400g,慢慢主流就变成600g了,而1000g也有相应的产品推出。

废水率,自然是越低越好了,保守不能低于2:1,当然你也可以将废水二次利用,浇花洗个菜什么的。

不管是哪个品牌的RO膜净水器,开机后都要放几分钟,需要排除充分排掉RO膜表面的油脂。

另外外出回来后要放掉一点管中的存水,存水的TDS数值是比较高的。

四、无线吸尘器

有了扫地机器人,为什么还要提无线吸尘器。

因为,无线吸尘器有至少三点理由,让两者可以共存。

一、无线吸尘器配合扫地机器,可以清理很多地方扫地机无法工作的地方灰尘,比如门、床上、沙发上。

二、可以取代车载吸尘器和除螨仪的地位。

三、戴森和米家这种类型的无线吸尘器可以轻松打扫扫地机器人的尘盒海帕滤网。

这里我还是要提及一下无线吸尘器的事。

市场上有两类无线吸尘器,一种是传统滤网形式,虽然也是无线吸尘器,吸力也相当客观,价格也不低,但是这种传统滤网结构注定自清洁起来……

具体品牌就不多说了,很多国产无线吸尘器都是这种类型滤网,就清洁能力来说问题不大,可是自清洁会让你怀疑人生的。

很不幸我家拥有的这台无线吸尘器就是这种结构滤网,建议有能力的还是选择戴森米家这种结构的。

这种结构倾倒灰尘会非常彻底,滤网不会粘有灰尘,你也不用刻意去打扫无线吸尘器滤网。

结构方面不说,传统无线吸尘器的除螨吸头也可以吸入相当可观的螨虫和灰尘。

这是从看似干净的床上吸出来的粉尘,着实有些恐怖。

另外有孩子的消费者,一个大吸力的无线吸尘器也可以轻松处理散落在汽车座位上的各种食物残渣。

五、壁挂新风机

这款产品稍微有点争议,毕竟空气雾霾严重的城市虽然多,也有丽江这样几乎没有雾霾天的城市,沿海地区雾霾天也比较少见。另外装修前如果考虑了管道式新风机,也没壁挂新风机什么事情了。

不过,对于内陆城市来说,一年四季起码有半年是雾霾天,尤其是夏季过后的秋冬季节,雾霾对于呼吸系统造成的伤害同水质一样并不是什么好事。

而壁挂新风机,也为没考虑管道式新风机的消费者提供另一种思路。

壁挂新风机市场,在米家新风机出来之前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姿态,米家新风机推出来的价格太具备优势了,一时让人无法拒绝。

智米新风机、米家新风机、造梦者新风机以及艾泊斯新风机我都体会过了,我家用的是造梦者新风机,但是我个人只推荐两款,一是米家这种走价格优势的新风机,二是艾泊斯这种只做高端型号的新风机,造梦者也不错,但是在同价位的艾泊斯面前稍微有些不那么具备优势一些。

新风机主要原理就是将室外空气吸入,通过滤网将干净空气排进室内,同时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压,将污浊气体从缝隙中排出。

虽然原理很简单,但是这种新风机是属于单向的,虽然有热辅助,但是并不是热交换,实际效果在南方尚可,在北方的的寒冬就会欠妥了,尤其是不具备防回风的新风机身上。

这么看来,虽然智米新风机应付的面积偏小,但是因为进气口具备防回风阀门,更加实用。

智米新风机也有缺陷,一来是单个智米新风机只能维护20-30平空间,二是智米新风机的滤网利用效率特别低,只能利用进气口那一小圈。

这是艾泊斯的进气口,艾泊斯的这个设计语言很有趣,它可以在新风机和净化器模式下切换,在净化器模式下自动封闭进气口,等同于一个防回风装置。

米家新风机就不具备这个功能,所以它的适用场景还是有限制的。

那么先来了解下新风机的效果,新风机并不是只针对单一房间或者临近房间,在适合面积内所有房间都可以达成低PM数值,只不过越大的户型,风量越低的新风机所耗费时间越长,有的大户型在300以内的风量新风机带动下,可能需要3个小时以上,才能将最远房间的PM2.5数值降低到个位数甚至最低只能徘徊在十几左右。

这是米家新风机,最远的房间PM2.5数值,整间屋子大约是130左右户内面积,米家新风机风量是300。

最远的房间经过一段时间后PM数值也掉到了个位数,不过如果家庭密封性比较差,无论哪款壁挂新风机,都很难达成低PM效果。

这是艾泊斯新风机,220风量这款,应付的是150平米户型,安装位置位于阳台上,阳台密封性相对会差一些,这是D处PM2.5数值。

户型图是这样的。

这是造梦者新风机在G处PM2.5数值,造梦者这款风量为220。

户型是105平米。

最远处G的PM2.5数值是5.5。

所以新风机只要面对的户型环境比较OK,除霾能力是一流的。

那么万元新风机和米家新风机这种价格屠夫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除了刚才提到的防回风装置。

用图说话:

第一是过滤结构, 包括海帕滤网规格也不一样,万元新风机的塔式滤网结构要大大强于米家新风机。

这是造梦者的塔式滤网结构,最上层滤网为H13级别。

这是艾泊斯的塔式滤网结构,算上粗滤,一共足足5层过滤结构,最上层的滤网是H13级别。

这是米家新风机滤网结构,数量和结构都不是一个级别的,米家的设计理念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来实现接近70%左右的效果,实际上也是达成了,而且米家滤网更换起来不心疼。

第二就是材质用料以及核心部件方面。

这是艾泊斯用于密封环境的金属铝合金板,非常厚实。

这是造梦者的金属外壳和出风口。

而米家则要逊色不少,毕竟能做到这个价位,一定是有舍有得的。

海帕滤网等级也是控制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别提核心电机这类的重要结构了。

艾泊斯的APP界面也比较精良,这里我就要吐槽下造梦者了,同样是万元新风机,APP就不能美化下么。

贵的设备有贵的玩法,便宜的设备有便宜的玩法。

北方用户们,还是撇开米家新风机,考虑其它款,毕竟万元以内还有很多具备防回风阀门的壁挂新风机。

南方用户们,看中性价比就大胆选米家新风机吧,万元新风机我推荐艾泊斯,介于两者之间的,只要是塔式滤网结构,都可以考虑下,毕竟塔式滤网机构过滤最充分。

最后一点,新风机对于甲醛有没有用?

坦率的说,有,但远不如在天气晴好的时候把所有窗户打开全力通风更有效。

再说个有趣的事情,我周边有朋友是完全因为孩子才后期加装的壁挂新风及和RO膜净水器,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总结

全文仅供参考,提供给个位参考,有用没有,你说了算,我只是把自己用过的体验完完整整写出来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0A0DJRD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