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你被互联网锁在“回音室”里吗?

从前,人们上网寻求解脱。

如今,人们断网寻求解脱。

社交网络从从前的避风港,变成了如今现实版的「绝地求生」

不少朋友将这一现象归结于「回音室效应」

也就是在算法推荐的操控下,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感兴趣和认同的内容,不喜欢的信息则被自动过滤,让人人都住进了只有一种声音的「回音室」里,缺乏沟通,越发极端

真的是这样吗?

视频版

看完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信我,真的超级好看

图文版

先来看算法。目前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主流算法之一,是「协同过滤」或它的变体算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用户为基础(User-based)的协同过滤。也就是分析用户之间的相似性。

比如你我是网络上的朋友,如果我点赞了一则内容,那系统也会向你推荐这一内容。

第二种是以产品为基础(Item-based)的协同过滤。

比如你刚点赞了一则土味视频,那系统就会向你推荐更多的类似土味视频。

微博、twitter 等社交网站会将这两种算法结合起来,达到较为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效果。

乍看起来,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回音室」(echo chamber)。

但问题是,研究显示,协同过滤算法并不会窄化选择范围

2014年,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系的几位学者,研究了基于产品的协同推荐算法的电影推荐网站 MovieLens。

结果发现,相比于自己随心选,那些顺应推荐算法走的用户,反而能接触到相对更多样的影片。协同过滤算法并没有窄化用户的内容接触面,所以并不会造成回音室效应。

再来看看社交网络

除了算法推荐之外,社交网络另一大重要的内容来源,是你的好友所转发的信息

2015年,几位研究者抓取了20多位志愿者的 Facebook主页上的「硬新闻」内容,然后根据政治偏向,将内容分成了三个类型。

结果发现,在自由主义者的页面中,好友转发的信息中有24%都是保守主义的,而在保守主义者的页面中,好友转发的信息中有35%都是自由主义的。

总之无论是哪一方,都不会被困在「信息回声室」中

从结构上来看,微博、Facebook、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络也很难产生回音室效应。

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两位学者在仿真了不同的社交网络模型后发现,在少数意见领袖具有绝对控制力的星形网络,或是用户之间有较长社会距离的线性网络中,回音室效应才会较为明显

但现实的社交网络更接近于“小世界网络”,你会关注不止一个意见领袖,而他们之间又互有关注,整个网络结构中充满了多个节点次中心

这种结构有利于信息传递,用户和用户之间只需要通过几个节点就能形成沟通,回音室效应很弱。

细想一下,这个结论并不出乎意料:

如果社交网络真是「回音室」的话,你怎么还会成天被各种言论气个半死?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还是说自己活在「回音室」里呢?

不能排除确实有少数人真的活在「回音室」中。

因为许多研究都发现,回音室效应与用户自己的媒介活跃程度显著相关。

如果一个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好友很少,关注的话题或意见领袖也很少,那TA就可能真的身处回音室之中

但更大的可能,是我们认定社交网络上的意见极化一定是因为大家都住在「回音室效应」里,是信息沟通不畅才造成的。

而只要能接触多元信息,人们就会开放包容,自由谦和,社交网络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充满戾气。

但或许并非如此。

比如杜克大学的一个团队在了解了1600多名Twitter用户的政治观点后,又花钱请他们去关注一个「机器人」账号,这个帐号会转发不同立场的意见领袖的推文。

结果发现,在阅读了观点不同的文章后,受试者在同性恋权利等争议问题上的原有意见,要么没有改变,要么反而变得更坚定了

这跟心理学中的大量类似的研究结论一致:

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既有观点难如登天。

不信的话,只要想想你有没有成功说服过你爸妈就知道了。

从学术研究中来看,虽然全球的政治意见都在明显极化,但至少在外国的社交网络上,所谓的「回音室效应」并不成立,自然也算不上是意见极化的罪魁祸首。

至于国内社交网络是否存在「回音室效应」,不知是各种原因,并没有任何一篇论文对此做过严谨的定量研究。

但从现有的资料中来看,即便回音室真的存在,那它的建造者,也不是算法或社交网络本身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3A0RFGB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