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大学生骗走京东110万,一个人的信息很值钱,信用却是无价的

作者 | 庾里| 来源:老板手记 laobanshouji

前两日“京东白条漏洞”上了热搜——湖南某高校大三学生汪某及其同伙利用白条漏洞骗走京东110万元,其团队以诈骗罪被判处1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比平台漏洞更可怕的是良知的漏洞。

一念之差葬送青春

在当下,很多人用花呗、借呗、白条就跟点外卖一样寻常,互联网金融产品凭借着强大的消费吸引力,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借贷产品让人享受到超前消费的快乐,但也让人收不住欲望。

有的人越借越多,最后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有的人在借款时,发现平台的漏洞,并利用漏洞攫取收入,针对赊欠产品的各种犯罪层出不穷。

前两日“京东白条漏洞”就上了热搜——湖南某高校大三学生汪某及其同伙利用京东白条漏洞,骗走京东110万余元,其团队以诈骗罪被判处1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图来源于天心法院

一切皆起于2017年的某一天,汪某在网购时发现京东白条存在漏洞,不用实名认证和绑定银行卡,即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也可以注册账号,获取白条额度。

用白条赊账购物,通常是在一个月后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所以短时间内不会引起账号主人的注意。

这位“机灵”的年轻人立即意识到:这个漏洞可以赚钱!于是他兴奋地找来同伴张某,准备一起薅京东的羊毛。

他们第一次的作战计划是这样:

从一间网吧里花200元买到一个在校学生的身份信息,在学信网注册账号,查到对应的学籍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在京东上注册账号,申请白条额度,网购一台6000余元的手机并打八八折卖出去,获利5200元。

钱到手的兴奋盖过了犯法时的不安,尝到甜头的汪某开始扩大骗购团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别人的身份证信息和手机号。

比如在高校附近网吧、火车站购买别人的身份证信息;假装银行人员,让人提供信息办卡白领200元现金等等。

总之,一旦有人提供了身份证和手机号信息,就成了他们的瓮中之鳖!

说到这,大家想到自己在各个场所提供的身份信息和手机号,是不是有些后怕?

白条诈骗并非个例

纸终究包不住火。

欠款到期后,京东公司联系账号主人,他们均表示从来没有用白条消费过。

于是,京东报了案。很快,汪某和他同伙16个人先后落网。

为发一时横财,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葬送了大好青春年华,实不应该。

汪某自己也承认,一名大学生其实用不到这么多钱,奈何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一出手就收不住手。

事实上,利用“京东白条”等借贷产品进行敛财的案例不在少数。据报道,全国至少已有200人因为“京东白条”诈骗获得了相应的刑罚,最高刑期达到了19年。

早在2016年底,就曾爆出京东白条频遭盗刷,当时内部员工监守自盗,用户信息被大量泄露,包括用户名、密码、邮箱、电话、身份证等,放在黑市买卖,一个账号最高可以卖到1000元!

不单京东白条,花呗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去年,浙江警方端掉了一个“花呗套现产业链”,这些人主要靠发布“花呗低价套现”的广告吸引猎物进行诈骗。

乍看之下,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延期还款特色提供了诈骗犯下手的机会,但他们利用的却是猎物们想要不断消费的心理。

正如在审判席上汪某认为京东自身的审核漏洞是导致他走向犯罪的诱因。但他还是不会因平台问题而减轻刑罚。

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助长消费,放松审核要求,风控能力不足,造成了受害人被“逼债”、利益损失,的确有责任。

可我们都清楚,工具无罪,真正有罪的是人的贪婪。

比工具漏洞更可怕的是良知的漏洞。

不轻信、不贪心

这个网络通达的时代,带给我们许多便利,同时也增加了我们信息泄露的风险。

有人是因为不了解,一不小心就被套路了。但很多时候是因为动了贪念,才会让别人有机可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谨慎对待要提供自己身份信息的情况,不要轻信未经核实的第三方,更不要因为贪小便宜掉入诈骗者的圈套。

在发现自己账号和身份信息被别人盗用时,及时报案,避免更大的损失。

一个人的信息值很多钱,信用却是无价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6A055QV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