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连续巨亏!瑞幸咖啡烧钱“追星”,到底有几成胜算?

作者:树高

国英观察专栏作者

昨日,瑞幸咖啡交出了上市以来的第一份中报,第二季度营收9.091亿元,继续净亏损6.813亿元。自2018年至2019年二季度,瑞幸净亏损高达28.5亿元,相当于日亏522万元。

对于投资人,亏损大户瑞幸交出这样的数据早已见怪不怪,值得去玩味的是“亏多少,怎么亏”的问题。

瑞幸“反馈”给投资者的信号显然是消极的,美国投资者选择了在美债收益率倒挂之际用脚投票,最终瑞幸咖啡收跌16.7%,报20.44美元。

其实,结合瑞兴咖啡上市以来的第一份财报和商业模式,我们去揣摩后不难发现,按照当下瑞幸咖啡的表现,失速发展以求阻击星巴克,胜算越来越低。

01

糟糕的股价表现与瑞幸在财报中的“意思表示”明显不在一条道上,按照瑞幸的“意思表示”,二季度营收同比上涨648.2%才是要与投资人“分享”的战果。因为瑞幸着重提到了交易客户数量显著增加、交易客户平均购买商品数量增加、有效销售价格提高等几个关键因素。

从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瑞幸的目标客户,下单频次逐渐增加的动态来看,这样的“喜讯”,我们暂且认可。

但问题就出在不合理的净亏损上,净营收增长了6倍多,净亏损反而从3.33亿元扩大到6.81亿元,仅仅从财务的“观感”,这样的“倒挂”就是明显有问题的。

是增加门店导致运营成本负担过高的原因0吗?并不是,根据瑞幸的陈述,瑞幸咖啡门店运营亏损较去年同期下降31.7%至5580万元。那这些亏损都让谁“背了锅”?

我们不妨从损益表的角度来挖掘一下个中的异常点:

图:瑞幸咖啡财务数据

问题出现在经营费用上,营销费用同比增长140.12%,行政费用增长285.07%,这两项数值都是小于营业成本增幅的,但由于这两项费用所占比例较大,绝对数值较高,一共达到了9.97亿,比去年的3.46亿增长了188%,一下子“吃”掉了6.51亿的利润。

通常情况下,基数较高的费用如果发生异常增幅就值得重视了,瑞幸将费用增长解释为“广告费用和配送费用的增加”。

的确,瑞幸在广告上的投入有目共睹,签约了汤唯和张震作为咖啡代言人,投放朋友圈的品牌合约广告……种种举措都表示了瑞幸要在品牌影响力上和“某星”一较高下的意思。

根据瑞幸截止二季度末的累计用户数量2280万来计算,这光是5.58亿营销费用,平摊到每名用户的身上也要达到24元,根据消费者用优惠券购买后的均价10元左右来看,假设消费者群体保持稳定,在不考虑瑞幸可能提价的基础上,每名活跃用户在半年内要购买到2.5杯的咖啡才能抵得上瑞幸的广告支出。

中国人喝咖啡的频次怎么样?一般来讲,5杯/年是一个对现行咖啡消费人群进行加权平均后的频率,从这个角度看,如果瑞幸没有催生更多的“咖饮”需求,笼络更多的用户群体的话,基本上主营端营收只能覆盖广告支出,而咖啡从价值链传导结果来看可以算是“白送”。

比起瑞幸为了赚流量的“白送”,星巴克则要严谨的多。即时也在加速扩张,星巴克的三费支出同比也仅仅增长了16.03%,这也使得星巴克的净利率能够稳定控制在10%-12%之间。

为了加强所谓的流量,瑞幸一直“白送”下去,做咖啡还有意义吗?咖啡在中国并不是很好的引流工具,目标群体太过单薄。

除了广告,配送费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去考量。众所周知,瑞幸的外卖是“自建APP+快递员配送”模式,这种模式也是当初很多人看好瑞幸在中国超越星巴克的原因。因为瑞幸可以配送,可以自提,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而在瑞幸诞生之初的星巴克则没有那么多便利。瑞幸完全可以在“外卖强国”给予以高贵的“堂食”著称的星巴克当头一棒。

但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星巴克专星送”“星巴克代购”这样的服务今年开始也在各大城市进行推广,而且分布密度极高。甚至也有类似于瑞幸对消费者补贴的优惠券。今年在中国,星巴克也在与阿里巴巴合作,在35个城市的2100家餐厅提供送货服务。

星巴克的消费者忠诚度是经过时间考量的,一旦在配送上挽回劣势,势必会导致瑞幸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外卖流量大幅回流星巴克,而瑞幸所谓的“消费者忠诚度”很大程度上是靠线上拉新和不定期发放优惠券来维持的,一旦客户群体滞涨,就只剩拿优惠券和星巴克拼个你死我活。而星巴克不怕这一点——老客为主,对品质和口感认同感高,即使外卖端口只有5元,10元的优惠,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丧失了外卖端优势的瑞幸,拿什么对星巴克反戈一击?本不宽裕的情况下,配送费的问题如何解决?

02

除了老生常谈的“做营销,做配送”,瑞幸还拿什么样的借口来搪塞自己的入不敷出呢?如果不出所料,瑞幸此时要说,我要开店。开店的运营支出是一大笔成本。

根据瑞幸咖啡2018年的招股说明书,每一杯瑞幸咖啡的成本大约26.67元,而收入只有9.09元,其中房租成本占24.11%,约6.43元。

房价高,房租自然贵,那为何要开那么多实体店?我们可以看到,快取店,优享店和外卖厨房店布满了大街小巷。这些店几乎全都是在入不敷出的阶段。也许瑞幸的目的达到了……打造场景式消费,让消费者到哪里都能买到瑞幸。

可问题来了,一方面,这些店全部标准化建设,带来的一系列开办支出和折旧费用是实实在在的。比如我们从图1就可以看到,瑞幸咖啡的折旧与摊销在2019年上半年就增加了810.68%,达到了1.725亿元。这样一笔支出是否可以节省呢?其实很简单,减少建设密度,把网店与网店之间的距离拉长,就可以。

瑞幸有自己的APP,本来就是一个虚拟的网点“交换机”。每个网点几乎也是相互独立的,不需要通过人为增加密度强行去建造“共生”场景。有人说,麦当劳,肯德基不也是每一两公里有一个吗?但你要想到,每一两公里需要吃洋式快餐的消费者有多少,而需要时不时来上一杯咖啡的又有多少?

更何况这些网店打造的“场景”是否有效还值得质疑。就目前而言,大多是前去自提的消费者,配送员也经常光顾,但按照消费“惯性”,在没有线上优惠的吸引下,主动参与线下场景的消费者又有几人呢?

没有思考好这些问题就开了这么多“赔本赚吆喝”的店,其结果很容易像当年的OFO,没有琢磨好消费者使用强度的情况下,就投放了不计其数的小黄车,最后却被精心计算过的哈啰和青橙一举反超,以残局收场。

03

总结一下不难发现,瑞幸的“自我矛盾”特征很明显,体现到财报上的特征就是失速,翻车。

1、既想做“一杯新鲜的咖啡”,又不断强化自己的外卖模式,以至于在流量稀少的区域增添实体店“为了做外卖”,还在配送端加大投入。殊不知,对于咖啡来说,“新鲜”与外卖本质是违和的。

这样的矛盾,体现在财务上就是广告费用,配送费用的暴力增长。

2、想做“专业级,大师级的咖啡”,却又不得不在定价上低三下四,比COSTA,星巴克都要便宜那么几块钱。下单时还要让顾客用优惠券“踏踏实实地买”,觉得捡着了便宜。如果真的品质很独特,为什么不提高定价保持自己的品牌价值?

这样的矛盾,体现在财务上就是同等销售数量下比竞争对手低营收,毛利更低。

3、想做场景式消费,但又被无效的场景绊了脚。比如瑞幸建造了那么多实体店,最后很多实体店的目标用户群集中在一块区域。剩下来的门店,都只能做外卖的分流站。

这样的矛盾,体现在财务上就是开办费,折旧费、营业费等大幅超支。

4、想通过 APP端口的“免费策略”和“裂变机制”降低获客成本,保持消费者忠诚度。结果发现,很多消费者在薅羊毛后扬长而去,甚至变得“没优惠券就不买”的状态。自己的营销推广机制非但固定不住客户群,反而限制了自己的营收增长。

这样的矛盾,体现在财务上就是每季度的营收很不稳定,而补贴费用却一直居高不下。

……

这就是瑞幸,一直自我纠结,自我矛盾,反复去烧投资人的钱去验证自己的生存模式。

不解决好这几个矛盾,瑞幸咖啡烧钱“追星”还有几成胜算?OFO的惨痛教训近在眼前。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6A0GF5Y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