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嘉老师私人微信号:
hejia0756
01
你上一次发朋友圈是什么时候?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成仅一个月可见,仅三天可见……
在一档采访中,杨紫就说,自己都不敢回看自己以前的朋友圈,会设置成仅一个月可见。
虽然朋友圈是一个私人的领域,但是想要发泄情绪的时候,还是会犹豫很久,这样发是不是不太好?
微博上还有一个热门话题:
“90后开始消失在朋友圈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家都不爱玩朋友圈了吗?
张小龙在今年的一次微信公开课上,说到过这么一组数据:
从朋友圈发布到现在,每天点进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
到现在,每天都有7.5亿人会点进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
看朋友圈的人,是越来越多,
只是,发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02
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你平时为什么会发朋友圈?
发朋友圈,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目的。
第一、分享日常。
比如说上班的时候,遇到地铁出故障了,是件新鲜事,于是分享到朋友圈,告诉身边的人;
比如养了猫和狗,太可爱了,时不时地想晒一晒,于是就在朋友圈里分享给自己的猫做的表情包;
比如终于打卡了热门电影,或者排队吃到了网红店茶饮,就会主动发出来,和朋友们分享交流……
现在大家的工作都比较忙,不会很频繁地见面,或者线上闲聊,于是,就通过发朋友圈、回复评论等来分享日常,维系社交。
简单来说,
我们刷朋友圈,是为了知道别人在做什么;
发朋友圈,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这是发朋友圈的第一个目的。
第二、工作需要。
比如说,一些代购需要发朋友圈来推广新品;
保险经纪人需要发保险文案;
一些创业者需要分享成功的客户案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可能会强制要求员工转发一些内容。
这就是第二种需求,发朋友圈来宣传工作,转化更多客户。
第三、打造人设。
人设倒不一定是贬义词。
毕竟,我们总是希望能够主动去管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于是就通过发朋友圈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比如说,希望别人认为我们是一个有思想、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就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读过的书;
希望别人认为我们是个爱学习的人,就会主动分享自己的网课打卡图;
希望别人认为我们是个爱工作的人,就会晒出一张加班的照片;
希望别人认为我们是个乐观的人,就不会去说那些负能量的话,而是分享生活中的一些小美好。
这是发朋友圈的第三个目的:打造人设。
第四、成为意见领袖。
比如说,在自己擅长的某个领域,主动去分享自己的认识,慢慢的建立起自己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等到别人一有相关需求的时候,就会想到你。
这就是第四种目的。
03
那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不发朋友圈了呢?
第一、要屏蔽的人太多。
工作之后,很多人微信里的好友就会特别多。
想要发一条朋友圈的时候,还要顾虑到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是不是得去屏蔽掉一些人?
可是,一想到这个麻烦的过程,大多数人也就放弃了,不想发了。
第二、内心高度敏感。
有这样一群人,对于外界的反应,他们会表现的很敏感。
比如说,总会觉得别人在盯着自己看,私下里会议论自己;
犯了一个小错误之后,自己会不断地回想这件事,每次都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尴尬和内疚……
对于他们来说,发朋友圈,也要顾及别人的看法。
于是,不敢主动地分享自己。
或者说,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分享自己。
比如说,有一些年轻人会喜欢在微博上用小号分享自己的日常。
相比于朋友圈,微博上因为没有人关注,发泄情感会更加自由。
这是大家不发朋友圈的第二种原因。
第三、编辑朋友圈时,说不出来什么。
我有个朋友,自己在创业。他对员工的要求之一是,每天要发5条朋友圈。
结果,这个要求却难倒了员工们。
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看到一个话题,很想去点评一些什么,可是,明明觉得有很多想法,一开口,就都说不上来了。
于是,很多人现在发朋友圈,也都开始走流水线了:
越是想要偷懒,越不去主动表达,就越会丧失表达能力。
当你想精准精准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时,只能笼统地说出一个“好开心”或者“好难过”;
你想要讲一个故事,却发现说的话很琐碎,又不吸引人;
你想要抒发感受、议论一番时,发现还不如你发狗子的照片时点赞多……
因为我们都习惯了只输入不输出,习惯了偷懒的、程式化的表达,比如表情包、网络用语、流行梗等等,所以等到真正需要输出的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语言的匮乏。
发不发朋友圈,是大家的自由。
但是,能不能发出吸引人的朋友圈,却是一种能力。
你想要了解一个人,
看他的朋友圈就可以了。
今日话题:你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 END -
你是不是还在想今年如何升职加薪?
想着如何突破业绩的瓶颈,做大自己的事业?
9月20号,我在深圳有一场演讲沙龙。
分享学员们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2.0“的...
内容足够干货,欢迎报名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