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为什么我劝你别玩“AI换脸”软件?

潘多拉的魔盒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被打开了。

近日,某社交服务商发布了一款所谓“AI换脸”APP,号称“使用AI技术,仅需要一张正脸照,就能用你的脸制作网络热门表情包,出演经典电影片段,跟idol、朋友飙戏”。一发布就吸引了大量网友试玩,并且纷纷将效果发给朋友或上传网络,这款应用也在短时间内迅速火爆网络。

deppfake换脸视频

之后因为涉及“侵犯肖像权”被约谈,这款APP已经更新了隐私协议以及用户协议:新版用户协议删除了“授予及其关联公司以及用户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以及“同意或确保肖像权利人同意授予及其关联公司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等条款,而改为“您提供上传/发布短视频以及利用技术对平台上的短视频进行局部修改生成新的短视频的服务,相关内容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留在上,除非为了改善您提供的服务或另行取得您的再次同意,否则不会以任何形式或目的使用上述内容”。

然而,比起对肖像权被侵犯的担忧,我们更应恐惧的是个人生物特征数据的泄露。

目前的生物识别技术

21世纪是信息科技的时代,而人类作为信息科技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也在这个过程中让渡了许多,其中就包括自己的生物特征。伴随着PC、手机、智能手表等数码电子产品的大规模普及,以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手纹识别、面部识别、静脉识别等单一或组合使用的身份验证和识别方式,被广泛使用在了民用、商业乃至安全领域的各个层面。

大规模的生物特征数据的应用,也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危机。我们过去认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伴随着声音合成、脸部模拟合成技术的发展,“眼见耳听也未必为实”的时代到来了。

苹果公司手机面部识别技术

犹记得苹果公司发布第一代指纹识别手机iPhone 5s时,就曾引发过“盗取指纹”的担忧;而近几年火热的脸部识别,也被证明存在不小的漏洞。然而,这些生物识别技术不仅掌管着一部手机,更是与支付、身份验证等息息相关。

想象一下,如果有人盗用了你的生物特征信息,开玩笑、散布谣言尚且事小,如果用于偷盗资金、制造伪证等违法犯罪领域,那该多恐怖?

AI技术将特朗普换脸成尼古拉斯凯奇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技术的发展尤其是AI技术的发展让一切都在加速,而以某社交APP为代表的商业应用则往往快于监管和立法,很容易留下真空。

作为许多高新科技的重要策源地,硅谷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以Facebook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已经开始着手用AI技术反AI诈骗。修图鼻祖Adobe已经在相关领域有不少研究成果,也有科学家尝试通过老鼠等小动物来辨别伪造视频和音频。而Facebook将联手微软、Partnership on AI 组织(由 Google、Facebook、亚马逊、IBM 和微软组成),以及来自康奈尔科技园、MIT、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的学者,举办名为“Deepfake 侦查挑战”的比赛,致力于“制造人人都能使用,用于更好地鉴别经过 AI 处理过,用于误导观众的视频的工具”。

技术带来的危害,终究要靠技术来解决。但我们自己对生物特征数据的保护,其实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如非必要使用生物特征进行识别和支付的领域,尽量使用精心设置的密码;生物识别尽量少用,尽量避免一个地方将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组合使用;如需使用,确定为靠谱的用途,官方的应用或机器;不要参与社交媒体或来历不明的各种换脸变脸游戏。

技术永远无法完美,但我们使用技术时更谨慎一点,自我保护意识多一点,这个世界才会更安全。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906A0K4FS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