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搜救到哪搜索和怎么搜索?

一个完整的搜救程序是指从救援机构获得求救信息开始,直到全部人员返回基地结束的整个过程。尽管每次搜救工作的具体过程可能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所有的搜救工作依然有其一致的方面,概括而言,一个完整的搜救程序都可以分为这样四个阶段:即以确定搜索区域为主要目标的定位阶段;以到达搜救对象所在现场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进入阶段;到达现场后对救助者提供的快速救治的施救阶段;将救助对象转移到安全场所的返回阶段。搜救工作还可分为搜索和救援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阶段属于搜索范畴,后面三个阶段则属于救援范畴。

此外,在每次搜救工作开始之前,都必须先制定一个搜救计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到哪搜索和怎么搜索。搜救计划非常重要,但计划不可能一经制定就一成不变,在很多时候,计划都会随着搜救工作的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直至整个搜救工作结束,也就是说,计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它虽然属于搜救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般不单独归为一个阶段。

一、定位阶段

接到求救信息后,如果求救者能够很准确地报告救助目标所处的位置,这个过程就可以简单的一笔带过。不过在更多的时候,救援机构获得的求救信息却可能只是诸如:有人在某某区域失踪了,或者某人可能去了某地,但失去了联系等。这时,定位工作就非常重要了,它将直接决定以后的工作能否顺利展开,一旦定位确定的区域发生了偏差,后面的工作就都可能成为无用功。而且在很多时候,发出求救信息的可能不是户外运动者本人,而是他们的亲朋好友,或者是一些热心人,如何通过这些信息来推断出更有价值的结论,非常关键

(一)影响定位的因素

尽管定位工作有时可能非常困难,但经过多年的摸索,人们还是找到了一些可以依循的规律如从1977年开始,斯若塔克( Syrotuck)就开始了一项如何根据救援对象的一般资料,做出有价值判断的研究。这项研究根据人们行为的习惯,将人群分为6种类型:小孩子(1~6岁的儿童);孩子(6~12岁的儿童);猎人;步行者;老年人(大于65岁);各种兴趣爱好者,如自然风光的摄影师水果采摘者、鸟类观察家和其他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等。斯若塔克描述了每种群体的典型动作,并且计算了每种类型的相关概率。据此,估算出他们的活动半径,当然,这一估算距离和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区别。

此外,斯若塔克还列举了6个影响搜救计划的相关因素:待援人员失踪地点的环境;预计搜索区域的地形特点;待援人员的性格特征;搜救期间的天气情况;待援人员外出时携带的物质装备;待援人员的医疗知识和生存技能,建议相关人员,此予以高度重视。

总体上说,影响定位的因素很多,目前还很难找到各个因素对待援人员活动区域的确定影响上述因素也只是影响定位工作最常见的因素,具体到各个实际的定位工作中,还需要积累经验,综合考虑,这样才可能将定位区域尽可能精确化。

(二)搜索原则

定位工作所完成的只是大方向的确定,只可能确定一个区域,要完成准确定位并找到待救者的目的,还必须展开艰苦的搜索工作。搜索工作可以分为直接搜索和间接搜索。间接搜索不需要到实地去,只是在地图上进行模拟搜索,以初步缩小搜索区域。直接搜索则是出动搜索资源,到可能的地段,进行实地搜索。直接搜索的最基本原则是将有效资源首先用在最可能成功的区域中。

每个在户外活动的人,都会留下很多痕迹,如排泄物、遗留的气味、直至脱落的皮肤细胞,以及活动对周围植被造成的影响,留下的足迹等,这些痕迹都能成为新的信息,提示搜索人员,目标可能就在附近。搜索的目的是发现待援对象,但在搜索过程中却绝对不能忽视看到的任何痕迹。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痕迹,它们就很可能会被毁坏,从而降低搜索的成功率。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还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这些痕迹,这些痕迹就像是搜索过程中的方向盘,能帮助搜救人员决定下一步的搜索的方向。

(三)搜索资源

搜索是一项集体行动,个人很难完成。因此,次完整地搜救行动,必然需要动用许多的搜索资源。

搜索资源是指所有参与搜索任务中的人和有效的装备。包括地面搜索人员、飞行员及空中搜索人员,以及对搜索提供帮助的公共信息人员、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如冰山攀登者、滑雪员、水面或潜水救生员,专业技术人员如气象学家、雪崩专家、医生、化学家、勘探人员等。还有搜索犬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交通工具如直升机、雪上摩托、四驱越野汽车、山地车、马等。除此之外,警报装置如喇叭、旗帜、灯、汽笛和噪声敏感装置、红外线装置等也常用于搜救工作中。

(四)搜索理论

目前在美国等国家比较认可由库普曼( Koopman)创立的搜索理论。该理论最初创立于二战期间,首先运用于飞机对海洋上的军舰进行搜索。战争结束后,这一理论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海上、空中的搜索工作,甚至采矿、采油、考古领域的勘探工作。这个理论实际是建立在概率论之上,强调这样两个条件,即评估搜索目标被发现的可能性,确立搜索的区域和优先为可能性大的搜索行动提供支持。

在这个理论中,目标在某一区域出现的概率被称为范围概率(POA),在区域内发现目标或线索的概率称为发现概率(POD)。这两个变数的乘积则为成功概率(POS= POA X POD)。搜索理论所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把最有效的资源(POD投放到最可能成功的区域中(POA),以获得最大的成功率。但这还涉及很多临界因素:如资源的效力、可能的密度、分配情况、覆盖面、清理的广度等,诸多因素的合成决定尽可能准确地搜索,这不是直觉能决定的。

近年来,计算机也被越来越多地用到了各次搜索中。虽然通过计算机软件,有利于提高数学结论,但决策者还是会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事实上,搜索成功的基础不只是依靠搜索理论,它包括科学指导下的行动、高层管理者的组织管理技术、直觉甚至包括一些运气的成分。

(五)直接搜索的常见方法

1.快速搜索

在可能的区域内进行快速的不彻底的搜索被称为快速搜索。它主要用在寻找容易发现的目标方面,如露营点、建筑物等。

2.拉网式搜索

由搜救队员排成列,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全面的搜索。根据队员间的距离的远近,又大致可分为宽松的拉网式搜索和紧密的拉网搜索。拉网式搜索是一种对时间和资源都消耗很大的方法,而且这种方式还可能会对一些痕迹造成损害,因此,一般不作为首选方法。但假如搜索区域比较确定,拉网式搜索还是相当有效的

3.飞行搜索

利用飞机在空中对目标进行搜索,其原理和拉网式搜索是一样的,只是飞机搜索的距离更远,范围更大。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并且费用昂贵,受天气等环境因素的限制比较大,因此不能作为常规搜索。但对于搜索区域特别大或者在搜索人员很难开展工作的区域,例如搜索区域是一片海洋或者是荒漠时,飞行搜索的作用还无法替代。

一次搜索可能会如愿找到目标,但也可能一无所获。如果能确认没有人还在困境中,或者在搜索区内确实没有任何发现时,经过一定的认定过程,搜索工作可以中止,这个时候,所有的搜索资源都将撤出搜索工作,搜救工作也就宣告结束了。如果搜索到目标,搜救工作则进入救援阶段

二、进人阶段

进入阶段的目标是救援人员设法尽快到达待援者所在位置的过程。完成这一任务,有时会简单得像走平路一样,有时却会复杂得像攀登悬崖峭壁。这个阶段的关键是现场的客观环境和救援者对现场情况和环境的正确评估。能否正确评估现场的状况,事关待援者和救援人员的安危,也事关救援工作的下一步安排。如果待援者被暴风雪困在了高山中,对于救援人员来说,进入这样的环境,自身的安全也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必须做好相关准备,否则待援人员救不出来,搜救人员还可能遭受伤害。

有时危害会持续威胁着待援人员和救援者,如待援者在一个充满有毒气体的山洞中,或是身处火灾现场,这时救援人员应该采取快速进入快速转出的策略。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现场,并立即将待援者救出。

三、施救阶段

到达现场后对待援者的现场施救阶段,由3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即去除危险因素,提供医疗救助以及情感安抚。搜救人员一旦靠近目标后,面对待援者身体上受到的伤害和环境上的威胁,必须对现场进行快速的鉴定和评估,以确保施救现场的安全。如一辆汽车悬挂在悬崖的边缘,那么首先的任务是在里面的人员安全退出之前,保证汽车不会坠入悬崖,以确保施救人员和待援人员的安全。对于身处特殊环境的人员,救援者首先应提供让待援人员避免遭受进一步的伤害的基本保护。如对处于寒冷环境的待援者应首先为其保暖,对处于塌方环境的人员首先给戴上头盔等。

现场施救还包括对待援者的身体进行全面的评估,让待援者的身体保持安全的体位。对于生命濒危的人员,在简单地判断之后,需要马上进行基础的和高级的生命支持。这个过程还包括对些受伤人员身体的固定,如对于骨折的待援者,就应该用特定型号的夹板固定。如果患者出现了休克,还应该立刻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早期的液体复苏。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为患者的安全转移和下一步到权威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的治疗做好准备

情感安抚对于户外待援者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些待援者在危险环境中等待的时间可能比较长,这对人的精神有很大的打击。不少人可能会因此出现焦躁的症状甚至引发精神疾病,施救人员有责任将这一危害降至最低。而且焦躁的情绪也可能让待援者失去对他人的信任这不论是对于待援者本身还是搜救人员,都具有潜在的风险。因此,与待援者的冷静对话,给予必要的心理安慰,可能关乎施救工作能否顺利实施,应该贯穿于施救工作的始终。

四、返回阶段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将被救人员护送到安全的场所。对于健康人员的运送相对简单,给予必要的引领和帮助即可;对于受伤或发生疾病的人员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把他们护送到权威的医疗机构,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耗费较大精力返回阶段常用的方法是先用担架将待援人员运送至交通工具上,如救护车、面包车、火车、飞机等,经交通工具运送至医疗机构中。但在救援人员紧缺的时候,也可能需要一个人通过拖拽、背负等方法转运被救人员。在这个过程中,救援人员还应该随时对被救人员进行必要的评估和心理安抚,以保证转运期间被救人员的安全。为保证运送过程中被救人员的安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搬运受伤人员的两个原则

1.严密观察被救人员的病情变化

任何搬动,都可能会对疾病患者带来不良的刺激,引发某些症状加重,甚至导致不良的并发症。因此,在每次搬动之后,都应该重新评估被救人员的身体状况,特别是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面色的变化情况,并应重视被救者的主诉变化,给予必要的安抚和处理。

2.及时处理危及被救人员生命的情况

在一般情况下,在运送途中不再对被救人员进行特殊的处理,对于外伤患者尤其如此。因为在搬动被救者前后进行的初步现场救治,大多能使疾患得到一定的控制,因此,转运过程以快和稳为首要原则。但一旦被救人员在运送过程中出现了比较剧烈的病情变化,如抽搐、窒息、心率改变等,则应毫不犹豫地立即进行抢救处理,以免前功尽弃。另外,如果被救者对于早期的处置出现不耐受的情况,也应立即处理。例如早期的肢体包扎过紧,可能会造成局部缺血,致使局部皮肤变凉发紫,则应立即调整绷带的松紧度;对于压迫止血的人员,在远距离运送时,应定时放松止血带,防止出现部分组织缺血坏死的情况。

(二)搬运受伤人员的一般程序

搬运受伤或患病人员,一般可参考下列程序进行工作。

1.迅速观察受伤现场和判断伤情。

2.做好伤员现场的救护,先救命后治伤。

3.如果有明显的伤口,应先止血、包扎、固定后再搬运

4.要保持受伤人员的适宜体位

5.不要无目的地移动伤员

6.没有特殊情况,要保持脊柱及肢体在一条轴线上,防止脊柱损伤。

7.搬动的动作要轻巧、迅速,尽量减少振动。

8.搬运过程要注意伤情变化,并及时处理

(三)搬运方法的选择要点

1.最好的搬运方法是硬担架,在条件不允许时,可根据被救人员的疾患特点选取搀扶、背运、双人搬运等方法。

2.如果被救人员疑有脊柱、骨盆、双下肢骨折时,不能尝试让其站立。

3.对于怀疑有肋骨骨折的人员不能采取背运的方法。

4.对伤势较重,有昏迷、内脏损伤、脊柱、骨盆骨折、双下肢骨折的伤员,应现场制作简易担架,采取担架搬运方法

(四)常见的搬运方法

1.徒手搬运

对于转运路程较近,病情较轻,无骨折的伤员,可采用该搬运方法。它又可以细分为:拖行法、搀扶法、抱持法、爬行法、虹桥式搬运法

(1)拖行法(图28-1):操作步骤为让伤员平躺;将伤员的手臂横放于胸前;救援人员的双臂置于伤员的腋下,双手紧抓伤员手臂;缓慢向后拖行;或者将伤员的外衣扣解开,衣服从背后反折,中间段托住颈部,拉住缓慢向后拖行该方法适用于被救人员不能自行行走,但现场危险,必须马上撤离。

(2)搀扶法;操作步骤为救援人员位于伤员一侧,将伤员靠近救援人员一侧的手臂抬起,置于救援人员肩颈部;救援人员外侧的手紧握伤员的手臂,另一只手扶持其腰,使伤员身体略靠着救援人员;搀扶伤员共同转移。该方法用来辅助伤势轻微并能自行的清醒伤员。

(3)抱持法:其操作步骤为救援人员位于伤员一侧;一只手臂托伤员腰部,另一只手臂托大腿;将伤员抱起。该方法可用于运送体重轻的被救人员。

(4)爬行法(图28-2):其操作步骤为

将伤员的双手用布带捆绑于胸前;

救援人员骑跨跪于伤员的胸部,将伤员的双手套于颈部;

使伤员的头、颈、肩部离开地面,救援人员的双手着地;

救援人员拖带爬行前进。

该方法适用于在狭小的空间及火灾烟雾现场的伤员搬运。

(5)杠轿式搬运法(图28-3A、B):其操作步骤为:

救护人两人对面站于伤员的背后,呈蹲位;

各自用右手紧握左手腕,左手再紧握对方右手腕,组成手座杠轿(图28-3A);

伤员将两手臂分别置于救援人员颈后,坐在手座杠轿上(图28-3B);

救援人员慢慢抬起,站立,用外侧脚一同起步搬运。

双人救援时可广泛采用。

2.担架搬运

担架是现场救护搬运中最方便的用具,一般需要有2~4名救援人员进行操

(1)担架搬运的要点为

救援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不同病人的正确搬动方法,将伤员轻轻移上担架,固定于担架上;

伤员的头部向后,足部向前,以便后面抬担架的救援人员观察伤员的变化;

抬担架人的脚步、行动要一致,以保持担架运行中的平稳;

向高处抬时,前面人要将担架放低后面人要抬高,向低处抬则相反,以使伤员保持水平状态;

一般情况下伤员多采取平卧位,有昏迷时头部应偏于一侧,有脑脊液耳漏、鼻漏时头部应抬高30°,防止脑脊液逆流和窒息

(2)常见的担架为

铲式担架。该担架较常用,脊柱板较硬,有固定带,使用方便。将伤员搬上担架固定即可,前后各1~2人合力抬起搬运。

帆布担架及简易担架。该担架在使用前,要先垫上褥子,以防止皮肤被压伤。此外在颈部、腰部、踝下空虚处也要加垫。该担架不适宜骨折伤员的搬运。

毛毯担架。如果现场没有担架,可采用下列程序搬运伤员。将毛毯卷至半幅放在地上,卷边靠近伤员;四位救援人员分别同跪在伤员头、肩、腰、腿部一侧;合作将伤员身体侧转,并使毛毯卷起部分贴近伤员背部;将伤员轻轻向后翻转过毛毯卷起部分;置伤员为仰卧位;再将毛毯两边紧紧卷向伤员,并贴近其身旁;靠近头部的两名救援人员一只手抓住平头部的卷毯,另一只手抓住平腰部卷毯;另两名救援人员一只手抓住平髖部的卷毯,另一只手抓住平足踝部卷毯;同时合力,抬起伤员

(五)特殊情况下的搬运

1.从汽车驾驶室搬出待援者

(1)一人双手掌抱于伤员头部两侧,轴向牵引颈部,可能的话带上颈托。

(2)另一人双手轻轻轴向牵引伤员的双踝部,使双下肢伸直。

(3)第三、四人双手托伤员肩背部及腰臀部,

保持脊柱为一条直线,平稳地将伤伤员搬出。

2.从倒塌物下搬出待援者

(1)迅速清除压在伤员身上的泥土、砖块、水泥板等倒塌物。

(2)清除伤员口腔、鼻腔中的泥土及脱落的牙齿,保持呼吸道通畅。

(3)一人双手抱于伤员头部两侧牵引颈部。

(4)另一人双手牵引伤员双踝,使双下肢伸直。

(5)第三、四人双手平托伤员肩背部和腰臀部

(6)四人同时用力,保持脊柱轴位,平稳将伤员移出现场。

3.从狭窄坑道搬出待援者

(1)一人双手抱于伤员头部两侧牵引颈部。

(2)另一人双手牵引伤员双踝,使双下肢伸直。

(3)第三、四人双手平托伤员肩背部和腰臀部,将伤员托出坑道,交于坑道外人员将伤员搬出

4.脊柱骨折伤员的移动在此情况下最好采用四人搬运的方法。

(1)一人在伤员的头部,双手掌抱于头部两侧轴向牵引颈部。

(2)另外三人在伤员的同一侧(一般为右侧),分别在伤员的肩背部、腰臀部、膝踝部,双手掌平伸到伤员的对侧。

(3)四人均单膝跪地。

(4)四人同时用力,保持脊柱为一轴线,平稳将伤员抬起,放于脊柱板上。

(5)上颈托,无颈托时颈部两侧用沙袋或衣物等固定

(6)用头部固定器固定头部,或布带固定。

(7)6~8条固定带,将伤员固定于脊柱板。

(8)4人同时用力抬起伤员搬运。

5.骨盆骨折移动三人搬运方法

(1)伤员骨盆固定。

(2)三人位于伤员的一侧。

(3)一人位于伤员的胸部,伤员的手臂抬起置于救援人员的肩上;一人位于腿部,一人专门保护骨盆

(4)双手平伸,同时用力,抬起伤员放于硬板担架。

(5)如有骨盆骨折,骨盆两侧用沙袋或衣物等固定,防止途中晃动。

(6)如上臂有骨折,固定后上臂用衣物垫起,与胸部相平行,肘部屈曲90°放于腹部。

(7)头部、双肩、骨盆、膝部用宽布带固定于担架上,防止途中颠簸和转动。

(郑山海)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0210A0SIEY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