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疫情中大放异彩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仅仅60年历史,你信吗

这是“汽车人参考”的第193篇原创文章

“AI测温,在线问诊,无感接触,机器人送药”,在疫情关键战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发光发热,构筑起了一道靓丽的科技防线。

这几年来,人工智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是当前也会是未来几十年的热点。AI已渐渐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度理清和解析它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这个熟悉而陌生的新生事物,评估未来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1. 达特茅斯会议

1956年夏天,美国东部的达特茅斯学院校园,一群年轻的科学家聚集一起,他们试图利用整个暑假时间,讨论如何建造一台会思考的机器。

(图:达特茅斯会议参与者)

会议上,他们决定把“像人类思考的机器”称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至此,AI这个称谓沿用至今。而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正式诞生的标志。

半个世纪后,当年的追风少年已变为年过古稀的老头,他们又聚集在一起,笑容中多了一份沧桑,也多了份成熟。或许他们也没有想到,50年前那场看似再也平常不过的学术讨论,已经开始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达特茅斯会议部分参与者,拍摄于2006年)

上图拍摄于2006年,从左到右分别为:

特伦查德·摩尔,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

约翰·麦卡锡,会议发起人,LISP语言创始人;

马文·明斯基,认知科学家,建立了神经网络;

奥利弗·赛弗里奇,机器感知之父;

雷·所罗门诺夫,经验概率理论发明人;

也请记住他们的名字,因为后文会经常提到,当然,很多当年的参会者,学术大咖,比如码农鼻祖克劳德·香农,却没能等到50年后与同僚的再聚首…..

2. 孕育:远古神话,计算方式的进化,到图灵测试

公元前九世纪,我国西周时代,奇人巧匠偃师给周穆王献上“歌舞偶人“,偶人掰动下巴,能曼声而歌,调动手臂,会摇摆起舞,举止之间,如真人一般。

拆开来看,偶人只是由皮革、木头、胶漆、黑白红蓝颜料组成的机械物。将偶人的心拆走,偶人便无法说话。同时也流传了一个典故:“偃师造人,唯难于心”。技艺再好,人心难造。

(图:偃师造人)

公元前八世纪,古希腊神话记载,“青铜巨人塔罗斯”,体内一根血管,从颈部自上而下流通,每天可自动巡逻三千公里,巡迹到敌人,可发射光与火来驱赶。

无论是歌舞偶人,还是青铜巨人,从古籍中的表述可以窥见,人工智能的意识,早就已深入古人的内心。

从神话传说回到现实,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计算器“算筹”,利用筹,可以实现加减乘除开方乘方等运算,人类开启了“手工计算”的时代。

(图:我国古代发明的筹)

到了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发明了第一台机械计算器-加法器,人类的计算方式也终于从手工进入了“机械计算“的时代。

时间的车轮走向了近代,人工智能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936年,年仅24岁的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提出了“图灵机模型”,成为了电子计算机原理的开山之作。

1945年,美籍匈牙利计算机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储存程序的概念。

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问世,人类计算从“机械计算”进化到了“电子计算”时代。

(图: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

1948年,美国数学家克劳德·香农,发表了论文《通信的数序理论》,信息论诞生;

同年,美国另外一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控制论也横空出世。

1950年,图灵发表了跨时代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这篇文章后来被改名为《机器能思维吗?》,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

(图:图灵测试)

”将人与机器隔开,人向机器随意提问,多次问答后,如果有超过30%的人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图灵曾经乐观预言,在2000年就会出现这样的机器(超过30%比例),至今为止,通过图灵测试,依然是所有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最高目标。

最让人遗憾的,图灵在1954年英年早逝,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就是为他而设立的。

从手工计算进化到机械计算,再到近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图灵测试的提出,为人工智能诞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1950年,克劳德·香农发明了“非数值计算“下棋程序,从此,掀起了人工智能的高潮。

3. “符号主义”的兴起

达特茅斯会议之后,与会者形成了几个研究组,基于这几个研究小组,逐渐演化成了人工智能的“三大主义”。

1957年,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和计算机学家艾伦·纽厄尔,发明了逻辑机,使机器迈出了逻辑推理的第一步。

这两人是师生,也是亲密的合作者,共事长达42年。

1958年,约翰·麦卡锡发明了表处理语言LISP,使计算机不仅可以处理数据,还可以处理符号,这是人工智能界第一个最广泛流行的语言,至今仍有着广泛应用。

(图:人工智能之父,LISP语言发明者,约翰·麦卡锡)

至此,基于物理符号研究人工智能的“符号主义”学派,在世界各地风生水起。

符号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符号主义认为:

人工智能源于数理逻辑;

智能的本质就是符号的操作和运算;

物理符号系统具有输入、输出、储存、复制、建立结构和条件性迁移六种功能,若具有上述六种功能,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智能的。

计算机和人脑都可以完成上述操作,因此可以用计算机符号来模拟人的智能行为,这就是符号主义的核心思想。

符号主义特别适用于自动推理、定理证明、机器博弈、自然语言处理等问题。

4. 符号主义进化: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

符号主义学派自成立以来,便一枝独秀,影响越来越大,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是,因为符号主义以推理为核心,无法处理“常识问题“和”不确定事物”,这个弊端逐渐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显现。

比如机器翻译的多义词问题,“Fruit flies like a banana”,采用符号主义,就会翻译为“水果向香蕉一样飞行”。

1973年,英国数学家詹姆斯·莱特希尔认为,“人工智能研究即使不是骗局,至少也是庸人自扰”,英国政府接受了他的建议,取消对人工智能研究的资助,人工智能第一次遭遇了寒冬。

不过,研究学者积极反思,1977年第五届人工智能联合会上,曾是赫伯特·西蒙的研究生,来自斯坦福大学的青年学者费根鲍姆,提出了知识工程的概念。

(图:专家系统之父,费根鲍姆)

知识工程的核心在于,设计一个基于知识的系统,知识系统中有大量专家提供知识,机器使用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在推理机上加上一个知识库,将符号主义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知识工程的提出标志着人工智能从推理为中心,进入到了以知识为中心,使人工智能从理论走向了应用,并产生了大量的专家系统。

1980年,美国DEC公司开发了XCON专家系统,根据用户需求配置订单,这个工作人类专家需要3小时完成,而机器只需要半分钟。

5. 人工神经网络:连接主义

基于知识工程的专家系统虽好,但在“交互问题”和“拓展问题”上却是一筹莫展。

知识系统能模拟人类深思熟虑的行为,但无法处理人与环境的交互行为;

同时,知识系统只适合建造狭窄领域的专家系统,无法推广到规模更大、领域更宽的复杂系统中。

那么,如何处理交互和拓展呢?

1943年,心理学家麦克洛奇和数理逻辑学家皮兹,提出了神经网络模型,即著名的M-P模型。

(图:M-P模型)

以麦克洛奇和皮兹为鼻祖,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研究,被称为“连接主义”,也叫仿生学派或心理学派。

区别于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认为:

思维的基元是神经元,而不是符号;

思维过程是神经元的联结活动过程,而不是符号运算过程;

反对符号主义关于物理符号系统的假设。

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连接主义一直都处于低潮。

1969年,达特茅斯会议发起人之一马文·明斯基,出版了颇有影响的《感知器》一书,从数学上剖析了神经网络的局限性,指出感知器不能解决高阶谓词问题。

由于其在人工智能的学术地位,该观点大大影响了神经网络的研究,加之当时符号主义研究风生水起,使得当时人们几乎放弃了连接主义。

直到1982年,加州理工物理学家霍普菲尔特,使用统计力学方法,提出了离散的神经网络模型,1984年又提出连续的神经网络模型,被称为Hope-Field模型。

(图:霍普菲尔特)

1985年,该模型成功求解了旅行推销员问题(Traveling Sales Man Problem,TSP)。

“一个商品推销员要去若干个城市推销商品,该推销员从一个城市出发,需要经过所有城市后,回到出发地。应如何选择行进路线,以使总的行程最短。”

1986年,认知心理学家鲁姆哈特和心理学家麦克兰德,唤醒了已沉睡十年的算法,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BP)算法,解决了多层网络学习问题,至此人工神经网络再次获得关注。

(图:BP算法)

1987年,美国召开了第一届神经网络会议,成立了国际神经网络学会INNS,神经网络正式成为了一个学派。

神经网络以分布式储存信息,以并行方式处理信息,自组织、自学习,适用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和图像处理。

但目前局限于人类对人脑的认知,人工神经网络仅能模拟人脑局部功能。

6. 行为主义-智能主体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定义人工智能的方法:人工智能的目标是构造能表现出智能行为的主体,即智能主体

围绕着智能主体来研究人工智能,极大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兴趣,并逐渐衍化为一种流派。

这个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或者进化主义,或者控制论学派,其鼻祖最早可以追随到1948年,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发明的控制论,上文已经提到过了。

进化主义观点认为:

智能主体取决于感知和行为,取决于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

智能主体不需要知识、不需要表示、不需要推理;

智能主体可以向人类一样进化,分阶发展和增强。

1995年,斯坦福大学的巴尔巴拉·海斯在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上进一步提出:“智能主体既是人工智能最初的目标,也是人工智能最终的目标”。这个观点将行为主义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行为主义的代表作,还得推罗德尼·布鲁克斯的六足机器人,他在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制成功了一个由150个传感器和23个执行器构成的能做6足行走的机器人试验系统。

(图:美国机器人制造专家布鲁克斯以及六足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虽不具有人的推理、规划能力,但其能够应付复杂环境。

至此,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形成了人工智能的“三国演义”之势。

7. 思考和启发

仔细梳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仅仅60年,AI取得的进步让人惊叹。从理论研究全面走向应用,我们这一代是否会成为人工智能最大的受益者?

这次肺炎疫情,让默默渗透的人工智能突然走向前台,是否会在某一天,某一个时间节点,人工智能突然爆发,然后超出我们的想象?

人工智能作为新生事物,发展充满曲折,有高潮有低谷,从历史发展来看,其高潮或许就几年,进入低谷,很可能会跨度一个人的大半生。

从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三大主义从不同角度,在不同时空阶段,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各自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最后,人工智能在我们国家目前进展火热,但大部分都是在应用领域的创新,真正有影响的理论基础贡献,似乎还有很大差距。

本文为“汽车人参考”原创,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请点击“在看”,转发此文,关注“汽车人参考”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0217A0R3P5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