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生产线上,自动化机械高效运转,只有少数戴着口罩的工人巡回监测;整洁的检测室内,预先设置的编码在屏幕上跳动,细如毛发的针尖记录下产品的各项数值……在疫情面前,无锡市钱桥街道一批率先进行智能化改造的企业经受住了考验,在复工复产的进程中大步向前,成为推动钱桥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无纸化”助力提质增效
今天,记者走进无锡德昶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机床整齐地排成两列,一名女工在转身之间就可以通过电子控制器完成多道工序。除了标注详细参数的产品设计图,这里再没有其它的纸质材料。受益于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企业在人员数量不变的基础上,实现了产能提升15%,产品质量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德昶精密铸造
德昶精密负责人冯俊寅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作为一家从无到有的民营企业,我们深刻地感受过招工难。从2016年开始,就陆续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智能化改造,目前已经实现了软硬件的同步发展,流程无纸化达到了70%。
1500平厂房,40多台机器,5个操作工就可以运转
在无锡佳欣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陈佳宇向记者介绍了企业的发展情况。这家企业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主要是生产集成电路的包装材料。三万平米的厂房,只有90名工人。复工以来,目前产能已经恢复了90%以上。
佳欣电子
记者注意到,一间1500平米的厂房里面,摆放着40多台机器,这个车间只要5名搬运工就可以正常运转。产品生产计划、检测都是在线完成。只有上下料需要工人来操作,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提高了效率。
“私人定制”成金字招牌
方寸工具有限公司规模不大,但生产车间里却有了几分现代企业的成色。淡绿色的环氧地坪过道两边,几乎都是电脑控制的机械设备,寥寥可数的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电脑数据、检测产品质量。
“以前要培养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不容易,很多年轻人也不愿意干这门‘钻研活’。可现在,只要把零部件放进夹具,在屏幕上轻轻一点,自动机械就会完成任务。在一人多机得到实现的基础上,小批量、多规格的生产也没有了障碍。”方寸工具负责人杨鸿志在智能化改造的道路上走得早,更想得远。2015年起步至今,企业已经可以生产1000多种规格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高端行业。
通过“机器换人”等方式提升生产效率
“疫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智能制造的竞争力。”钱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郭建东说道。“疫情之下,众多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用工难题,这也激发了企业对于‘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的需求;疫情过后,向机器要人、要生产力,通过自动化设备抓生产、提产能、抢时间,也将是企业的主动需求。”钱桥街道办事处主任刘东亚告诉记者,高水平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区,是我们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对街道来说,更是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街道有工业企业1300多家,其中,中小企业1000多家,80%以上工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前几年,在产业政策的扶持引导下,一批中小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开展智能化改造,通过“机器换人”等方式,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在这次疫情中间,这些企业无论是产能恢复还是市场占有,都呈现出了逆势上扬的良好发展势头,先人一步抢得了市场的先机。这对全街道中小企业也是一个良好示范。对提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推进智能化改造和产业升级将会起到有力促进。
据了解,在惠山区智能制造新三年行动计划的激励下,在街道扶持政策的引导下,钱桥辖区内先后有59家企业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其中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5家。先后获评省级智能示范车间1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7家,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7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7家,市级智能车间7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1家,区级智能化项目36个。通讯员 周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