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殊途同归的下半场:“智联网”

转自:物联网智库

【导读】

那些现有的大量的“终端”物联网和“云端”人工智能,两者加在一起并不是我这里所述的智联网。想要达到智联网的状态,需要满足3个必要条件:边缘智能、互联驱动、云端升华。

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18 CES已经结束,物联网的下半场——“智联网”的大幕才刚刚开启。

当下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其实都遇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一方面,在CES上逐步渗透到硬件层的AI,表明人工智能需要“物理实体”的场景验证和提升自身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发展多年的物联网一直不温不火,如何更好的展示和自证“数字虚体”的价值成为当务之急。

但是纵观CES中展出的各种产品,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融合大多还停留在表面低度渗透、简单叠加的状态,并没有通过深度融合创造直达本质的应用或商用价值。

以智能家居领域举例,回顾上一次智能家居企业集体“踏空”事件的惨痛教训——当时很多智能家居厂商理所当然的认为在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硬件上加装一个WiFi模块,连接到用户家里的无线路由器,通过手机上安装的APP,借助各种智能家电云平台实现远程控制,用户就会兴致勃勃的买单。至于终局,你已看到,我就不提了。

如今,给家居产品插上AI“翅膀”的逻辑与当年的WiFi“使能”逻辑并没有本质不同,都是瞄着创造更多智能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机会,无论是使用语音还是通过APP,寄希望于强化用户的“互动”欲望和培养“遥控”习惯。这个逻辑本身是不是能真正落地呢?也许。从现有情况观察,用户的“控制欲”并没有设想中的那么强烈。

分析原因,上述逻辑如果想落地,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物联网成为基础设施,完成“互联”的消费电子产品足够多,联网之后能够实现明确的功能和价值;二是用户的使用习惯能被智能设备的场景有效激发,长期保持与产品之间的良性互动。

物联网的发展关键在于虚体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实体终端,也就是说,物联网“脱实向虚”,人工智能“脱虚向实”,汇合于“智联网”,通过两者的交集创造价值,是一种彼此需要的必然之选。

“智联网”是指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

那些现有的大量的“终端”物联网和“云端”人工智能,两者加在一起并不是我这里所述的智联网。想要达到智联网的状态,需要满足3个必要条件:

1、边缘智能:在终端侧具备基础的边缘智能AI,在断网的离线情况下,可以进行智能决策;当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的情况下,可以迅速产生行动应对突发状况;当涉及用户安全和隐私的时候,可以更好的进行防护。

2、互联驱动:当智能产品处于“组网”的状态时,产品与产品之间能够实现不需要人为干预的智能协同,产品的数据不用急着“秀给”用户,而是优先考虑如何被彼此调用,以便创造更好的应用场景。

3、云端升华:当智能产品处于“联网”状态时,云端的人工智能可以更好的挖掘和发挥边缘硬件的价值,让智能产品发挥更大功效。有了边缘智能的辅助,云端智能完成进一步的数据整合,创造系统与系统之间互相协同的最大价值。

有些公司已经看到了智联网的趋势,也宣称做出了相关产品,但是真正达到智联网水准的产品方案少之又少。可以说智联网刚刚落地,就已经产生了泡沫。

智联网产品首先要具备边缘智能,也就是在边缘侧具备一定的AI能力,把智能运算嵌入到网络边缘设备中。但是,把运算负荷放到设备上,需要克服很多问题。其中的首要问题便是终端设备成本有限,不可能配备顶级AI芯片。因此,对于低功耗高性能的AI芯片需求应运而生。

如果对B2B领域仔细识别、详加区分,市场颗粒度足够大、相对远离碎片化、边缘智能容易产生价值的领域屈指可数。触手可及的只有两个,智能电动汽车和智能摄像头。

对于一个新产品或者新趋势来说,聚焦的领域少就是多。我经常说,一个拥有100个APP每个被下载1次的云平台,不如只拥有1个APP而这个APP被下载了100次的云平台。比起铺上一大摊子应用,不如收缩精力聚焦单点,无论是云端还是终端,道理都是相通的。

关于智联网率先落地的领域,地平线想的很透,所以这里必须点名说说。看一家企业不仅要看他们说了些什么,更要看他们做了些什么,做法最能体现背后的想法和潜力。地平线在2017年底推出两款低功耗AI芯片的时候,直接就说一款针对智能驾驶,一款针对智能监控。

这里借用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的原话:“在我们看来,第一波AI肯定是用智能化去重新定义智能终端,最核心的是摄像头。另一个是重新定义汽车。我们认为手机之后最能核心影响人类智能生活的,就是摄像头和汽车。”

为什么是这两个领域呢?

简单的说,智能电动汽车不仅出货量潜力巨大,而且它背后所连接的不仅仅是制造业企业,更是出行需求以及分类衍生需求,这些又和智慧交通、智慧城市乃至消费、生活数据关联到一起。至于安防摄像头,中国每年需要新部署一亿部,预计到2021年,其中30%的是智能摄像头。如果没有低功耗AI芯片的支持,在阳光照射下设备温度可能会达到70-80度,干扰正常的处理和计算。

另外还有一家公司不得不提,来自硅谷的NovuMind。本次CES上,NovuMind首次展示其自主研发的第一款高性能低功耗的AI芯片NovuTensor,这可能是世界上除了谷歌TPU之外跑得最快的单芯片了。

NovuMind此前一直保持着六娃般的创业状态——低调和隐形,物联网智库在2017年10月曾经独家承办过一场NovuMind与媒体的恳谈会,创始人吴韧给我的印象是外在儒雅,心有猛虎。

他说:“做AI芯片的公司很多,做芯片的人也很多,但是做芯片如果失败的话代价很大,前进路途中有很多陷阱,必须由有经验的人来做。NovuMind是市场上唯一具备使用三维张量卷积设计芯片能力的公司,我们不怕跟任何公司做任何面对面的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吴韧定义了芯片的新物种。所有人都在传统芯片的矩阵结构上做改造,只有吴韧不是。“对AI了解得足够深以后,我们敢做别人不敢做的决定。”他推翻了传统做法,直接从头搭建了一套新的底层架构:三维张量。这种做法,舍弃了结构上的大而全,以换取把深度学习的算力逼向极致。

NovuMind如约在CES首次展示了其AI芯片NovuTensor系列首款demo。吴韧称,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款能实际运行的、性能达到主流GPU/TPU、而性能功耗比大大领先的AI芯片,相比目前最先进的桌面服务器GPU,NovuTensor仅使用1/20电力即可达到其1/2的性能。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16B01QY4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