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慢直播”为啥会火,发展前景如何

“慢直播”在疫情防控期间火了!

央视频等媒体开通“慢直播”——连续多日24小时不断,超过1.5亿网友“云监工”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直播,一时间观者云集。随后3月13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首创AI移动慢直播报道武汉东湖樱花,播出仅一天,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微博的浏览量就超过一千万,点赞量超过27万。

“慢直播”其实不算新鲜事儿,它的出现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在这次疫情期间才突然红火,备受关注。何谓“慢直播”?为什么会火?

围观建医院——“慢直播”火了

1月23日,武汉市政府决定参照北京17年前小汤山非典医院的模式,建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1月27日,央视频开通“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的“慢直播”,每个医院有近景、全景两个镜头,共四个机位,24小时不间断地将建造过程直接呈现给用户。2月2日,央视频又增加了两个机位,其中包括一个VR全景直播机位,更加全面生动地展现施工现场。开通后每天有近五千万网友看直播造医院。到2月9日,每天有约1亿多人在线观看。网友们自称“云监工”,他们说,“每次点进去,看到的都是希望”。

“慢直播”看似“平淡”,却带来了内容的无限衍生,用户在平台上快速反馈,直接交流。他们给四处忙碌的机器起名,有被称为“叉酱”的叉车,被称为“铲酱”的铲车,被称作“焊舞帝”的电焊工作组,叫作“多尔衮”的压路机……他们还在微博上成立粉丝后援团并自发设计漫画、表情包等。“叉酱铲酱成网红”一度登上了微博的实时热搜。

新浪微博借着这个热度,给挖掘机天团的成员建立了超话社区,并上线云监工分组,给他们充分互动的平台。央视频一度上线了“助力榜”,后来开发了头像制作功能,用户可以为自己的头像设置不同挖掘机天团装饰和祝福语生成新图片。与此同时,央视频还实地采访了人气最高“叉酱”的操作者,让人们对工地上的各种设施和工作者有了进一步了解。此次“慢直播”的新闻数据,也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新闻产品,为央视频推出创意海报产品和客户端的启动页,其他媒体也纷纷对此予以关注。

实时原生态——给用户一双“慧眼”

“慢直播”是相对于过去的直播生态而言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通常以“快”为前提,第一时间告诉受众何处发生了何事,带有某种形式的解说和主持人旁白,受众还可以看到后期特效、镜头切换等。比如这次人民网人民视频从1月29日起,就架设了360度摄像头,派出记者进行24小时直播雷神山医院建设进展情况,吸引了大量受众。但严格意义上的“慢直播”,几乎不存在任何外界的干预,没有音乐,没有旁白,没有字幕,没有引导和话题设置,只是展现现场真实情况,让用户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感兴趣的内容,给予用户充分的想象空间。虽然单位时间信息量不如“快直播”大,但慢直播的时间更长,对事件的展示更完整。

据资料显示,“慢直播”可能最早出现在2009 年,挪威 NRK 播出一列从挪威首都奥斯陆开往卑尔根市的火车,火车行进途中穿过漆黑隧道、开过雪山雾谷……这个长达 7小时的直播节目吸引了约 100 万挪威人观看。在我国,腾讯新闻、北京时间客户端等陆续开始了以旅游风景为主的“慢直播”。根据内容不同,“慢直播”可以有多种类型,人民日报AI移动慢直播武汉东湖樱花属于旅游类“慢直播”,对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慢直播”可看作记录类“慢直播”。

这次疫情防控中,“慢直播”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可以从以下几个特点来观察:

给用户充分的真实感。在围观医院建设的“慢直播”中,镜头里是一大片工地,一些人在走动,机器在工作,原生态地展现建造医院的现场。这种没有任何干预的真实呈现是“慢直播”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疫情期间,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激增,但是信息供给有限,不确定性也很明显。“疫情二十四小时”让前方变得触手可及,不需要有人告诉用户去怎么想,而是让事件“自我阐释”。

给用户充分的自主性。在电视时代,人们将电视称为“傻瓜盒子”,称看电视的人“沙发土豆”,信息被筛选加工然后呈现给受众,需要的只是接受。“慢直播”中用户被赋予了充分的自主性,没有任何外界的干预和引导,用户从中选取什么样的关注点,获得什么样的意义,都由自己决定。用户随时来,随时走,他们不再是被引导的“客人”,而更像第三人,以旁观者的姿态看着现场。

给用户充分的在场感。实时发生、零时差对话的交互场景的在场感可分为两种:一是身体在场感,二是心理在场感。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心系武汉,但大多数人无法身在现场,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弥补了物理意义上身体不在现场的缺憾,提供给用户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心理在场感,进而带来情感在场。人们通过每天观看医院的建设,仿佛参与其中,这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很容易带来情感的投入,更有参与的欲望。

给用户充分的陪伴。与传统电视直播不同,“慢直播”关注的重点不是变化,用户不需要了解每一个变化的节点,而是通过实时的弹幕、评论和画面,获得强烈的陪伴感,感觉有人与他关注着同样的话题,分享同样的感受。这种“想象的共同体”,会给用户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社交网络正发展为“连接一切”的生态平台,人们的分享欲望在社交平台上形成话题广场,通过锁链式传播,形成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交圈。

使用与满足——强交互新载体的启示

“慢直播”作为一种传播形式存在多年,这次疫情防控中,“慢直播”突然很火,其实并非偶然。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都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是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美国传播学者卡茨认为:“受众成员主动利用媒介内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的控制,因此,它所假设的并不是媒介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而是推定受众成员能够利用信息,他们对信息的利用也会影响到媒介效果。”

如果把人们在使用媒介过程中获得的满足分为不同的层次,随着媒体形态的不断发展,需求已经从最初的信息需求不断扩展为情感需求、认同需求以及归属需求。新冠肺炎期间的“慢直播”,内容本身关注度高,其重要性充分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慢直播”所提供的强交互虚拟空间,又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

参与和见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人们在疫情期间的迫切需求,“围观建医院”带给网友的不仅仅是战疫一线的实时进展,还有一段千万网友共同见证的“战疫记忆”。用户在这个平台上营造出了一个既虚拟又现实的“命运共同体”,即使天各一方,却“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抗疫”过程中。

强交互空间满足了陪伴与纾解情绪的需求。很多人被“隔离”在家,网络成了人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桥梁。面对不断飙升的数字、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多人陷入焦虑,但当他们看到直播现场嘈杂的工地上昼夜不眠的机器,看到上千名不休不眠的工人在奋力与时间赛跑,看到亿万人在关注并不断鼓劲加油,人们又会在不确定中感受着确定,看着医院拔地而起,感受着眼前的中国速度,这种真实成为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

社交媒体时代,快、准、狠的传播固然重要,但在特殊时期,面对受众特殊的信息需求、情感需求,也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增强交互、有效沟通的载体手段,这也是“慢直播”带给我们的启示。

就“慢直播”这一技术手段本身的运用而言,总体来说凡是受众关注度高的新闻,都有进行“慢直播”的基础。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适用于突发事件性的“慢直播”。在一些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当中,凡是场景相对集中、人们关注度高、亟需第一时间了解进展情况的,都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平台,满足受众的了解、参与、互动、监督等不同需求。另一种是非突发事件性的“慢直播”。比如,武汉的樱花季、五一期间的北京故宫、两会期间的人民大会堂等,都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平台,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同时也可以结合AR等技术手段,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想看就看,便捷亲切,提供媒体的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不间断实景直播的成本不断降低,“慢直播”在日常宣传报道中的运用,还有待于新闻媒体的进一步探索与创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煮酒话媒工作室)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0409A0FWB5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