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数字经济》第13期:杨学山

本文是杨学山先生(工业与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转型》一书写的序言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转型》一书是CIO班学员的作品再次结集出版。这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工作岗位的数字化转型实践者的系统总结或理论思考。数字化是走向未来的本质特征,互联网是驱动转型的轮子。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是理论和实践均未成熟的领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考和交流是成长的不二法门,也正是CIO同学教学相长的比较优势所在。

人类对物理规律研究的成功,为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0多年前的信息革命,本质上是信息处理能力的革命,是对符号处理的进展,不是对语义的处理,不是基于对信息本身的理解。如果类比于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只是对信息能力的“能量”部分取得了卓越的进展,但对信息能力的“材料”部分进展甚微,这也是“人工智能没有理论基础”这个结论的根源。互联网、传感器、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信息的数量急剧增长,数据的作用日益显著,对“材料”的认识一条腿短的特征显示了出来。

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要求加快提升对“材料”的认识,以实现更加有效地处理“材料”,使信息革命的“材料”和“能量”两个轮子匹配起来。从一个机构或企业的角度看数字化转型,它的目的地在哪儿?能否勾画出目标场景?如果一个企业、一个机构太大,缩小到一个具体的工艺过程、一条生产线、一个管理流程、一个生产部件的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目的地在哪里?

目的地或目标场景就是这个特定的具体的工艺过程、生产线、管理流程、生产部件的供应链的数字双生子(digital twin)。这个双生子不仅是该物理存在的数字复制品,更是引导物理行为优化、高效的大脑,是该物理系统再生产的基因。如同生物体的基因决定着生命的遗传和发育。

这个双生子长什么模样?以一条生产线为例,作为最终结果的数字双生子,应该是对这条生产线上的物、工艺过程、控制指令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最小颗粒度基础上的完整、精准描述。最小颗粒度以目的为前提。如生产线上的加工设备,如果只是维护的目的,那就描述到维护需要的最小颗粒,如各个部件的功能、连接方式、规格,或者说将维护手册的所有内容描述出来,并将这条生产线所有加工过程及控制软件的关系表述出来,这就是一种关系描述。如果是生产该设备的,则要描述到材料构成与属性、设备的详细功能要求,全部设计文档,全部制造过程的每一个工艺要求、维护手册、使用手册等等。工艺过程则要包括所有人的操作、机械动作、物料的移动、部件规格与编号、加工者(或设备)、前后道关系、工艺过程每一个动作的精细描述、与质量相关的参数,特别是人的诀窍。在自动化生产线,控制指令的描述最成熟,因为已经构成程序,描述只需要增加与加工的具体产品如何控制的描述,也就是一种对应关系的描述。手工作业的控制指令本质上并不复杂,因为人在操作,但全面、精准、不同材料或产品的特殊操作行为的描述,就有相当的难度。但通过工具、视像资料、多人核对、模拟试错等方式,几乎所有人的操作,包括十分细致的差异,是可以精准、全面描述出来的。

如果我们将数字双生子的描述对象划分到足够小,或者将自动化、智能化的对象划分到足够小,本书的每一位作者都有能力将其构建起来。而复杂的对象只需要通过合理的分解,再科学地组合起来,处置好重复部分,描述好新增的联系,就可以一步步完成上述生产线、管理或物流过程的数字化双生子,或者将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实现了。

将所有描述单元与该生产线具体的物品、过程、控制连接起来,这些描述单元的数据不再是符号,而是语义。实际上,自动化生产线上信息流,从感知开始就是语义的,传感器到逻辑控制单元的处理,再到生产执行系统的处理,看起来处理的是符号,本质上处理的是语义,只有与生产控制需求相关的才会感知,否则视而不见;控制系统只处理与生产过程状态的判断和调整相关的信息,否则,视而不见;每一个信息都表示生产线的一个特定状态或控制的特定操作。基于语义的处理必然是在需要执行控制的节点上,所以边缘计算成为语义处理的内在含义,也是所有自动化系统的内在要求。数字双生子的外在是全面精准的描述,内含是对一个事物基于语义的理解。

任何一个具体的制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的数字双生子,就是拙作《论信息》中的关于该事物的显性完备信息结构。

实现目标场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阶段目标,界定系统边界、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界定物、流程、关系的颗粒度。无论是制造过程、物流还是管理过程,实际上这几十年的信息化过程,就是在构建不同颗粒度、不同对象和不同范围的数字双生子的毛坯。将以前的成果,包括管理的成果,作为下一步的基础。这也是本书中好几位作者在不同角度解释数字化转型中谈到的课题。

在走向智能时代的洪流中,产业部门是所有领域最成熟、贡献最多的领域,其路径最符合对象的发展规律,也是真正站在几千年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之上的成果。相信人工智能的理论将产生于产业领域,尤其是制造业,而不是其它。

“互联网+”与数字化转型,是走向智能时代的最直接的实践。相信本书的作者和读者,能从这样的维度继续思考、实践,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迸发思想的火花,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大家都在看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30B0866J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