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未来五年,推动中国开源生态发展的三大关键趋势

本文最初发表在 Interconnected,经原作者Kevin Xu授权,由InfoQ 中文站编辑并分享,内容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作了编辑和整理。

本文是“中国的开源世界”专栏的第三篇文章,也是最后一篇— “趋势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析三个主要的宏观趋势,我认为它们会在未来五年内推动开源在中国的发展:云计算平台的崛起;来自科技界各个角落的新投资,和以自力更生和海外影响力形式表现出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需求。

云的崛起

云平台(如AWS,Azure等)从根本上改变了开源技术的发布方式。无摩擦分布和使用曾经是开源相对于其专有竞争对手的关键优势之一。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你几乎可以把云想象成一个开源的应用商店。在云平台上提供更多的开源技术也使这个平台更有价值。这里的价值创造关系是双向的。

2019年第四季度,从消费角度来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云计算市场。这种增长将导致更多的开源项目以“云原生”的方式整合和分配。在中国,开源创造者和开发者将会把“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这种分发向量不限于中国境内。在有自己的公有云平台的中国科技巨头中,大多数都在国外设有数据中心。正如我前一阵子的一篇文章“数据中心在哪里:AWS、阿里巴巴云、Azure、GCP“中所分析的,阿里云是领头羊。腾讯云在全球也有数据中心和托管设施。阿里正在加大对云的投资,在未来三年内将投2000亿人民币,这一数字瞠目。我也曾经分析过,这笔投资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数据中心向东南亚和分裂扩张,同时继续在中国国内加码。开源技术是无边界的,所以从中国开始的开源技术也已经在或在不久将来也会出现在所有美国科技巨头的云平台上。

当然,实际发行一般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让一个开源项目在一个云上运行良好绝非易事,更不用说在多个云上,这不是一件小工程。在某个给定的云平台内,从一个云区域到一个另一个云区域的部署也需要时间,且需要商业业务需求和技术资源。当前一个趋势是,所有云平台都在向Kuberentes靠拢,Kuberentes是一种开源容器编制技术,它将显著降低跨不同云集成开源项目的成本。

新投资大量涌入

随着开源软件在中国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投资自然会越来越多。这些投资的目标将不仅限于新的和现有的商业开源创业公司,还包括会议、社区聚会、黑客马拉松和其他典型的开源开发者活动。这些线下活动在整个生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赢得开发者好感的最佳方式就是购买”披萨“、”啤酒“,或许还可以加上些”麻辣小龙虾“。我认为有三种投资来源,每一种都有其各自的含义:

风险投资

正如我在第一篇文章中指出的,转到TO C端技术消费机会的枯竭,中国许多风投正将重心转向B2B企业服务初创公司。商业开源初创公司在企业技术服务中占很大一部分,因为几乎所有的开源企业都是在基础设施堆栈的不同层面上进行创新。在我看来,风险投资的涌入有两个潜在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迄今为止,在企业级领域还没有得到风投支持的成功案例。UCloud今年早些时候在科创板上市,充其量只是一个”温和“的结果。金山软件是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老牌,但成立于1988年,但那时候还没风投这回事儿呢。公平地说,许多中国风险投资人都在对美国市场进行深入研究,让自己的投资眼光更加敏锐,从而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国内市场。但,二手的知识毕竟有限。在一个大赢家出现之前,砸更多钱的结果很可能只是“钱多事儿更多”。

另一个问题是,新加入开源生态的风投公司之前都把钱押在了高增长的消费(C端)科技公司身上,打造一个靠谱的B2B企业科技业务,无论技术是否开源,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增长,商业模式和公司建设。让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的是,开源项目的很多指标可能看起来具有误导性的“消费者偏好”。GitHub的标星和克隆和提交的数量是常见的”罪魁祸首“。如果不深入了解开源的成功之处和开源商业化的成功之处(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习惯于消费(C端)技术创业方式的风投们将会把公司引入歧途。

巨头们

我们可能会看到中国科技巨头对商业开源初创公司更积极的战略投资。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例子是百度对Gitee的少量投资。在海外,阿里巴巴牵头投资了MariaDB——MySQL的开源分支。

虽然中国市场的到C地盘大多数都被巨头们的战略或控制性投资给瓜分了,其中最著名的是阿里巴巴和腾讯,但新兴企业科技领域目前还没有出现同样的情况,部分原因是这个领域整体上还不够成熟。另一个原因也许是来自创始人的抵制,特别是商业开源初创公司的创始人,他们担心平台”锁定“平台会影响整个开源项目的使用,这是个聪明有远见的想法。采用开源技术在传播方面越来越依赖云来布局,如果接受一个自己也有云平台的巨头的战略投资,将可能损害这项技术长远的采用和商业潜力。

其他战略玩家

不同风格的战略投资也可能来自大型企业,如银行、保险、电信和制造业。中国联通(China Unicom)、中国移动(China Mobile)、中国电信(China Telecom)、平安科技(Ping An Technology,平安保险(Ping An Insurance)的一部分)、中国招商银行(China merchants Bank)和上汽集团(SAIC Motor)都在涉足开源领域。他们要么采用了技术,要么加入了Linux基金会(Linux Foundation)或其子公司云本地计算基金会(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成为其会员。

对于商业开源初创来说,这些大型企业的投资可能会带来一些独特的增长机会和技术层面的合作关系,打入几个钱多底子厚的大行业,还不用顾虑平台锁定问题。然而,每一种关系都有权衡,

这些大型企业都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因此如果这种投资真的发生,将会如何影响其开源技术在国内外的采用程度及其国际商业化的潜力,还是个未知数。

地缘政治需求

开源和一个国家的地缘政治需求之间的关联是复杂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不可能面面俱全,但从大方向上看,我认为人们应该注意两个趋势:RISC-V和中国标准2035。

RISC-V

RISC-V是一种用于硬件设计的指令集架构(ISA)开放标准,最初起源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术领域,可通过开源许可使用。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运行,更改,复制和分发它,这符合开源世界观的四种自由。通俗地说,ISA基本上就是构建计算机核心(即CPU)所需的一组指令,即中央处理器。

作为一个开源的ISA,RISC-V具有巨大的潜力来扰乱和解除由英特尔和ARM等老牌企业为首的芯片设计行业。在中美贸易争端最激烈的时期,尤其在美国对华为和中兴实施制裁之后,中国正在减少对进口半导体的依赖,所有半导体都是基于专利设计。通过拥抱和支持RISC-V生态,参与由RISC-V基金会领导的社区,很可能会加快中国走向自力更生的步伐。中国唯一一个寻求这种科技自力更生的国家,印度也是其中一个。

目前,像台积电这样的重头芯片生产商实际上生产的RISC-V硅片很少。大多数拥抱RISC-V的大公司都把它作为与ARM谈判的筹码,ARM仍然是整个市场的领头羊。RISC-V初创公司,如SiFive,主要以“设计胜利”(deisgn win)来展现吸引力和进步。我认为在未来五年,中国科技公司是推动RISC-V从设计到大批量硅片生产的主要动力,既出于商业需求,也是出于地缘政治需求。

中国标准2035

《中国标准2035》是政府出台的一项规模政策扩展,逐步规范新兴技术的所有规格,从云计算和大数据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5G。大部分标准将在国内应用,但也有迹象表明,中国希望出口其中一些规格,以影响这些技术在国际上的标准化。

这和开源有什么关系呢?许多包括在《中国标准2035》需要标准化的技术已经被开源技术解决方案所取代。中国企业需要采用这些开源方案来保持创新。在此过程中,更多的中国科技界人士将会吸收很多“开源程序”(开源的做事方式),类似透明治理方案,与利益相关者和开发人群的公开讨论,以及公平的规则制定程序。吸收这些开源元素,完全有助于中国在国内的标准化工作,也有助于中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国际股东”,被视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参与者。

原文链接

https://interconnected.blog/open-source-in-china-the-trends/#chinese-version-below

延伸阅读:

《中国开源世界中的重要玩家》

《中国开源生态的“游戏”规则 》

作者介绍:

Kevin Xu,Interconnected 创始人和作者,跨国企业服务创业公司高管及顾问,目前专注开源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此前曾在斯坦福计算机及法律研究院、布朗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就读。可通过 LinkedIn 与作者互动交流。

  • 发表于:
  • 本文为 InfoQ 中文站特供稿件
  • 首发地址https://www.infoq.cn/article/e2CXmxbwRA2VVtiQqGoV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