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二维码火了,日本人却酸了,频频发声:中国要交专利费

在2011年之前,一说起扫码,人们首先会想到在超市购物时,收银员手里的扫码机。那“滴”的一声,就是人们对扫码的传统印象。然而到了现在,人们对于扫码的定义则变成了“移动支付”。现在这“滴”的一声就意味着在所有的消费场景中,已经完成了移动支付。这里所说的场景几乎涵盖了人们消费的方方面面,包括浏览网页资讯、支付、订餐、买票、广告等等。这些场景中最大的“功臣”就是二维码了。

2011年,对于移动支付是一个新的起点,也可以被称作移动支付的“元年”。这一年,中国青年徐蔚带领团队对二维码进行了潜心研究,充分利用了它可以靠“图形识别”来存储和读取信息的特点,试着用移动设备进行扫码,以解决在移动场景下信息交互的问题。在实验取得成功后,徐蔚对“二维码扫一扫”申请了专利。

一开始,这一功能仅仅被用在了信息存储和读取上面,比如存储PC端的网址,扫一扫可以在手机端打开电脑上的网站。这方面的应用因为PC端网站在手机端无法完美适配而显得体验不佳。直到二维码应用在了移动支付上。二维码的“红海”一下子被发现了,获得了空前的应用度。几乎在所有的消费场景里面,都有了移动支付的身影。这种颠覆性的变化简直是裂变一般的存在,让几乎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其实,二维码最先并不是徐蔚发明的。二维码最早是日本的一家公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明出来的。但日本人当时并没有发现蕴藏在二维码身影里的巨大应用前景。即便到了2011年,在欧美等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二维码的使用率仍是极低的。据统计,在美国的智能手机用户中,有20%有过扫二维码的经历,在加拿大,这个数字是16%,在英国以及西班牙,这个数字为12%。而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不要说广泛应用,很多人甚至根本没有听过或者见过二维码。这就是当时二维码在全世界应用的现状。

现在,随着二维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蕴藏的商机越来越大,日本人终于变得不淡定了。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表示,中国应该向他们缴纳二维码使用的专利费,他们声称,这个数字将高达近千亿元。

瞌虫儿说:

不得不说,日本人确实是“长得挺丑,但想得挺美”。虽然二维码是日本人发明的,但被发掘出真正的应用价值却是在中国。而且以徐蔚为代表的中国方面已经申请了一系列专利。有专利就无所谓侵权。既然不存在侵权的情况,日本人要求支付专利费的想法完全就是“无厘头”。因此,对于日本人这种“酸葡萄”的心理,我们看看、听听,然后放在一边就好,无需当回事。

因为,跟“不讲理者”认真,我们就输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0627A0OD08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