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供应链革命》研究报告发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17日在北京举行《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供应链革命——迈向智能、韧性的转型之路》报告发布会暨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发展趋势研讨会。报告认为,未来全球供应链不可能“去中国化”,优化全球供应链建设,需要坚持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多边、开放的全球贸易治理体系,坚持完善全球投资治理体系。

报告指出,21世纪以来,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分工和贸易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链格局的区域化趋势更加明显,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显著提升。目前,全球供应链已逐渐形成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局部核心的“三中心”格局。其中美国、德国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为主要特征,中国则以制造业和消费市场为特征,并正逐步向高科技方向转变。这一过程中,中美双方会长期保持一定的供应链联结,但双方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在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因素冲击下,各国日益重视关键行业产业链过于集中在海外或某一地区的风险,外界有关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的议论也时有出现。对此,报告认为,人为拆解全球供应链将是“危险的错误”,而所谓的“去中国化”也缺乏经济基础。

报告强调,全球供应链是长期以来各国在市场竞争和分工协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源配置体系,这种体系在生产效率上是当前条件下的最优解决方案。对全球供应链的人为拆解、“脱钩”国际市场、加强本国“自给自足”等举措,并不能增加本国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只有各国共同协作,分散风险,共建全球化供应链,才可能化解如疫情等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从中国消费市场和制造业基础来看,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并不具备经济基础。当前,外资企业已深度融入中国市场,中国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也仍然存在,这种吸引力的核心正是中国稳定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此外,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中国制造”的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在疫情下得到凸显,中国供应链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压舱石”。

报告认为,当前背景下,跨国企业将根据效益、效率和风险之间的平衡,采取扁平化、多元化策略,对自身供应链布局做出决策。企业应加快供应链调整步伐,根据“三中心”发展趋势灵活布局,打造更稳定、智能、韧性的供应链,规避全球供应链调整的风险,实现永续经营。

微信编辑 | 李赛

微信审核 | 杨斯涵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0918A0GUWK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