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目标检测中的数据标注

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深度学习中的神经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众所周知深度学习是数据驱动的,日益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需要更多的训练数据作为底层的支撑。理论上,在算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模型效果会随着数据数量的增多而变好。实践证明,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应用开发过程中,数据规模和标注数据的质量是算法研发的关键因素。本文重点介绍目标检测中的数据标注流程以及如何制定标注规则。

一、标注通用规则

数据标注是通过人工把需要识别和分辨的数据贴上标签。深度神经网络学习这些标注数据的特征,最终实现自主识别的功能。下面介绍几个目标检测中的标注通用规则:

  • 1、贴边规则:标注框需紧贴目标物体的边缘进行画框标注,不可框小或框大。
  • 2、重叠规则:当两个目标物体有重叠的时候,只要不是遮挡超过一半的就可以框的(遮挡范围需要根据算法识别情况制定),允许两个框有重叠的部分。如果其中一个物体挡住另一个物体一部分,框的时候就需要对另一个物体的形状进行脑补完整然后框起来即可。
  • 3、独立规则:每一个目标物体均需要单独拉框,比如下图中三瓶水不能只拉一个框,而是要将三个目标分别拉框。
  • 4、不框规则:图像模糊不清的不框,太暗和曝光过度的不框,不符合项目特殊规则的不框。
  • 5、边界检查:确保框坐标不在图像边界上,防止载入数据或者数据扩展过程出现越界报错。
  • 6、小目标规则:不同的算法对小目标的检测效果不同,对于小目标只要人眼能分清,都应该标出来。根据算法的需求,去决定是否启用这些样本参与训练。

二、项目数据标注流程

目标检测数据标注流程分为以下几步:

  • 确定标注规则;
  • 标注人员试标注;
  • 对标注数据检查;
  • 训练模型;
  • 利用模型进行预标注;
  • 根据预标注结果补充标注。

下面我们通过项目详细介绍数据标注的完整流程。该项目是利用目标检测算法将图像中的光盘和非光盘分别识别出来,助力光盘活动。

  • 1、确定标注规范
  • 在制定标注规范时,我们要对待识别图像进行观察,提取图像中某些共有的特征作为检测类别,对于不明确的类别,需要结合实际场景进行细分。这样,当需要合并某些类别时候,可以直接通过程序把细分类别合成一个类别进行训练。在项目中主要的需要识别场景如下图:

我们根据识别场景来确定光盘的标准,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几种情况可认为是光盘。第一种,干净的碗盘;第二种,碗盘中留有食物的汤水(比如说面汤,菜汁),残渣,尖椒段、生姜等你觉得不需要吃掉的内容;第三种,碗盘中留有食物,剩下东西是一小口能吃完。特别需要注意,此次标注只关注盛放食物的碗盘不关注托盘。

标注时候需要将图片所有碗盘利用标注工具画上矩形框,注意矩形框必须贴合所标注的碗盘,标签根据图像内容是否符合光盘标准选择光盘非光盘。特别的对于遮挡情况标注时需要脑补完整后画上矩形框,如下图示例中淡绿色矩形框代表光盘,灰色矩形框代表非光盘。

  • 2、试标注,并进行标注检查

有了清晰的标注规则和标注用例,需要向标注人员详细的讲解标注规则,过程中需要详尽列举出标注正确和错误用例。有了对标注规则的清晰理解,标注人员就可以进行试标注了。在大概标注到 100 张图片时候需要进行标注检查。

对标注检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标注正确率:检查被标注的目标的标签类别是否正确,由于我们标注工具对于不同标签分配不同的颜色,可以很迅速的检查标注类别的正确率。
  • 标注精确度:检查标注框是否完整贴合目标,是否存在标注框过大或者过小情况。
  • 标注完备性:检查重叠或者部分被遮挡的目标是否存在漏标,或者重复标注情况。
  • 3、训练模型,预标注,标注效果反馈

一般来说,各个标签的目标框大致有 2000 个时候基本上就可以训练出有一定效果的模型了。在图像中因为一张照片中包含多个目标,在标注到 1000 张左右时候我们就开始训练模型,随后通过训练好的模型对 500 张未标注的图片进行识别(具体数目可以根据任务总量来定),将识别结果转化为标注生成的 voc 数据集通用的 xml 文件。具体代码如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from lxml.etree import Element, SubElement, tostring
#转化识别框为标注框
def getObject(node_root,xmin, xmax, ymin, ymax, lable):
    node_object = SubElement(node_root, 'object')
    node_fixed = SubElement(node_object, 'name')
    node_fixed.text = lable
    node_pose = SubElement(node_object, 'pose')
    node_pose.text = 'Unspecified'
    node_truncated = SubElement(node_object, 'truncated')
    node_truncated.text = '0'
    node_difficult = SubElement(node_object, 'difficult')
    node_difficult.text = '0'
    node_bndbox = SubElement(node_object, 'bndbox')
    node_xmin = SubElement(node_bndbox, 'xmin')
    node_xmin.text = str(xmin)
    node_ymin = SubElement(node_bndbox, 'ymin')
    node_ymin.text = str(ymin)
    node_xmax = SubElement(node_bndbox, 'xmax')
    node_xmax.text = str(xmax)
    node_ymax = SubElement(node_bndbox, 'ymax')
    node_ymax.text = str(ymax)

def iniXml(filename,filePath,width , height):
    x,y,z,w, = filePath.rsplit("/",3)
    node_root = Element('annotation')
    node_folder = SubElement(node_root, 'folder')
    node_folder.text = z
    node_filename = SubElement(node_root, 'filename')
    node_filename.text = filename
    node_source = SubElement(node_root, 'source')
    node_database = SubElement(node_source, 'database')
    node_database.text ='Unknown'
    node_database.text ='The VOC2007 DatabaseUnknown'
    node_database = SubElement(node_source, 'annotation')
    node_database.text =' PASCAL VOC2007'
    node_database = SubElement(node_source, 'image')
    node_database.text ='flickr'
    node_size = SubElement(node_root, 'size')
    node_width = SubElement(node_size, 'width')
    node_width.text = str(width)
    node_height = SubElement(node_size, 'height')
    node_height.text = str(height)
    node_depth = SubElement(node_size, 'depth')
    node_depth.text = '3'
    node_segmented = SubElement(node_size, 'segmented')
    node_segmented.text = '1'
    return node_root

num = input(r'num:')
image_root = 'xxx/images/rmb_'+num
fileList = os.listdir(image_root)
for file in fileList:
    filePath = image_root + os.sep +file
    data = {
        "img":filePath,
        "algorithmLabel":"xx",
        "imgDataType":2
    }
    headers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res = requests.post("http://ip:port/", data=json.dumps(data), headers=headers)
    lableList = res.json().get("data")
    img = Image.open(filePath)
    width , height = img.size[0],img.size[1]
    if len(lableList)!=0:
        node_root = iniXml(file,filePath,width , height)
        for lableinfo in lableList:
            xmin, xmax, ymin, ymax, lable = getInfo(lableinfo)
            getObject(node_root, xmin, xmax, ymin, ymax, lable)
    xmlroot = '/home/ap/vrc/label-img-tools/_xml/rmb_'+num
if not os.path.exists(xmlroot):
    os.makedirs(xmlroot)
xmlPath = xmlroot+os.sep+file.split(".",1)[0]+".xml"
## Write document to file
with open(xmlPath,'wb') as f: 
    f.write(etree.tostring(node_root, pretty_print = True, xml_declaration = True, encoding='UTF-8', standalone="yes"))
else:
        continue

预标注后,我们可以将图片和标注生成 xml 文件放到标注工具上,便可直接在标注界面查看模型识别的效果。对预标注内容进行标注检查,可以发现试标注的不足之处。

  • 4、预标注检查,补充标注

在通过模型预标注之后,我们需要检查预标注结果以此来挖掘试标注的不足之处,随后根据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标注。在此项目中检查发现预标注中非光盘存在很多漏标注情况,于是安排标注人员在预标注基础上进行补充标注。

  • 5、循环迭代

补充标注完成后按照上述的三个检查方面对 500 多张图像的标注数据检查。随后利用该数据进行增量训练得到新模型;通过新模型对其他未标注部分图片进行预标注,标注人员对预标注数据进行修改完善。然后循环迭代模型增量训练——预标注——补充标注过程,直到得到好的模型效果。

三、总结

当遇到目标检测需求,标注的流程是这样的:确定一个标注规则——试标注——对标注数据进行检查——训练——预标注效果反馈——补充标注——…

整个流程中标注规则制定尤为重要,需要总结业务提供的图像数据,确定标注类别和标签。对于不明确的类别需要实际场景进行细分,当需要合并某些类别时候,可以直接通过程序把类别合成一个类别进行训练。同时,标注的规则要尽可能地详尽;需要给出文档和样例。此外,在试标注和正式标注过程中遇到不确定情况时,需要及时进行沟通,否则可能会影响到整体标注质量。

本文转载自:金科优源汇(ID:jkyyh2020)

原文链接:目标检测中的数据标注

  • 发表于:
  • 本文为 InfoQ 中文站特供稿件
  • 首发地址https://www.infoq.cn/article/98ZDMMptia84eJ1OqTOw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