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短命还是革命:“艺术化”的区块链

这个周末的Financial Times 艺术版里,终于出现了《Blockchain gets arty》的报道。区块链,这个时下最时髦的新技术俨然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入艺术世界。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2015年三月纽约军械库展览上,知名媒体《观察者》曾做过一个调查:看看有哪家画廊愿意接受比特币进行交易。结果,他们一家也没找到。其中,伦敦里森画廊说的很直接:我们永远不会接受比特币,永远,永远,永远.........

这基本可以代表其他一线画廊的态度。虽然科技和艺术一直尝试互撩,但成功案例却极为鲜见。参展的Upstreams画廊说:不管当代艺术看起来有多前卫,我们其实很保守。于是《观察者》做出了比特币在艺术界毫无用处的结论。

声犹在耳,短短两年,斗转星移。著名的Ronchini画廊宣布,在今年的纽约军械库上,他们将接受比特币作为交易货币。最新放出的消息是,荷兰当代艺术家Berndnaut Smilde的最新作品《Nimbus powerstation》将以标价“一比特币” (大概10,750美金)出现在军械库的展览会场上。

BERNDNAUT SMILDE, NIMBUS POWERSTATION, 2017,版权:RoNchini Gallery

Berndnaut Smilde 的Nimbus系列可以说是行为艺术作品。如果说James Turrell 是光色大师,那么Berndnaut Smilde就是 一个烟雾大师。在Nimbus系列中,Smilde在各地情绪迥异的空间内释放烟雾。捕捉它们云卷疏散的姿态。

BERNDNAUT SMILDE, NIMBUS GREENroom,2013,版权:BERNDNAUT。nl

虽然最后落实在摄影上,但Berndnaut Smilde 艺术其实是一段抽象的时间:挑选建筑角度,释放烟雾,拍照记录的整个创作过程。藏家拥有的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个已然飘散,不复存在的过去时刻的凝结。

BERNDNAUT SMILDE,Nimbus Bonnefantenmuseum,2013,版权:BERNDNAUT。NL

这样的作品很可能会成为区块链最早的寄生体。因为物理上的复制门槛低,新媒体艺术一直面临版本泛滥,无法有效认证的难题。区块链提供的独一无二的“身份加密”可以很好的帮助人们控制管理作品版本。这为Ipad 绘画,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新媒体艺术提供了保障。一个更健康规范的市场将成为可能。而更健康的市场将会反过来刺激艺术家的热情,让更多的艺术家可以安心尝试新媒体艺术的创作。

著名英国画家David Hockney早就用IPAD进行绘画创作。但因可复制性,Ipad作品价值尚无法与其油画,甚至版画比拟。有了区块链的严密保护,这些作品的收藏价值很可能将大大增加。

听起来很美?事实却没这么简单。在新媒体之外,还存在着更广大的艺术世界。对于它们来说,区块链的意义在哪里?或者说,在何种程度上,哪些方面,区块链能为艺术世界提供帮助?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区块链到底是个啥东西。(必须说,笔记君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写出在下面这样的科技总结!)

笔记君浅层的理解是,区块链包含三个最核心特性:

a. 严谨中立的技术加密,保证数据不被篡改

b.通过共识算法对于新增数据达成共识:这个听起来很抽象,其实说白了就是当产生新数据时,区块链里就发起一人一票的大选,当投赞成票的节点达到50%以上,少数服从多数,就此达成共识。数据被接受并记录。

c.去中心化:大白话就是,权利分割

这三个里面,a和b是手段,c 是目的。也就是说,区块链是用严谨的数学算法提供加密;通过民主式算法记录每一桩交易;而区块链平台,通过提供这两项服务,来保证平台拥有认证和判断的权利。从而在不安全的,较混乱的环境下建立起一个有信誉的,不为人所控制的中立认证机构。(呼,怎么样?总结的还可以吧?)

如果笔记君理解的对的话,区块链的最终目的不是技术,而是权力,是解决在没人说了算的时候,谁说了算的问题。如果真是这样,区块链技术在艺术世界的应用,现阶段来看,将非常有限。因为在艺术交易的世界里,谁说了算这个事儿,一直很清楚,一点不混乱。

上面提到的David Hockney 这类艺术家,虽然大量创作数字艺术,却不需要区块链。因为艺术家自己和画廊就是最权威的认证方,拥有鉴定复刻作品身份的权利,能力和责任。当然,区块链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管理,记录,追踪作品。比如,之前笔记君写过一篇《在世艺术家作品真伪谁说了算》的文章(点击复习),里面提到当红画家Peter Doig被迫走上法庭,用两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从来没画过某一件作品。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有区块链,这个问题很可能根本不会存在。

著名画家Peter Doig否认上面这张作品出自自己之手。却被法庭要求提供“自己不可能做这张作品”的证据。

但我们需要认识到,对成熟艺术家/艺术机构来说,区块链的核心目的---建立不为某个体所控制的鉴定认证平台---并不具备优势。因为传统的认证鉴定体系已经可以很好的保护艺术家,画廊和藏家权益不受侵害。更重要的是,通过把控管理认证权,画廊从中获得大量附加利益。他们为什么要把吸金的权力拱手让人?

再 从藏家的角度来说。在现有的游戏规则之下,藏家确实需要付出更大成本去和代理画廊打交道,从而获得作品的认证保护。区块链的进入也许能够降低藏家们的成本,但如果画廊咬死不放权,藏家是无法单方面改变交易形态的。

那对于艺术家来说呢?

假如,现在有一个愣头青的数字媒体艺术家,没资源,没人脉,只有作品。他找到一个区块链平台,将自己的数字艺术上传,和区块链捆绑,帮助自己监督交易,认证作品。他等于拥有了一个强大的中立监护人。本属于画廊的鉴定权,管理权,销售权统统回到了艺术家的手上。区块链把艺术家从画廊体制中解放出来了,从而大大削弱了画廊的垄断权利。这对艺术家来说是好事,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可对画廊来说却未必。在传统艺术市场体系下,艺术家为了获得画廊的藏家资源和市场渠道,不得不出让自身利益给画廊。而区块链平台帮助艺术家直接和藏家群体挂钩,从而对抗画廊的垄断和压榨,这简直就是要开展底层艺术家翻身做主人的民主主义运动,要革画廊的命。

我们还不该忘记,这个看似民主革命的过程需要两个前提。第一,这仅适用于数字媒体艺术,或者观念艺术等极有限的艺术门类。这些艺术需要具有一个特殊共性:作品的物理承载实体并不重要,可大量复刻分发。比如上面说Berndnaut Smilde ,照片本身的物理价值很低。藏家拥有的是一个想法,一个行为,一个概念的版权,而不是一张物理的作品。在这些艺术上,区块链的保护/认证优势才能凸现出来。第二,这仅适用于可以被数字化的艺术形式。只有数字化,才有可能和区块链捆绑。而在现今艺术、收藏工业中,能被数字化的艺术作品,是巨大面包上掉下来的面包屑。美味或许美味,但实在太微不足道。而大面包本身,几乎没有数字化的可能。反正笔记君想破了脑袋,也没想明白怎么把一张梵高,或一个中国的汝窑瓷瓶数字化。

这些艺术品独一无二,不可被复制的,物理特点非常关键。对它们的鉴定和认证,都需根据实物进行判断。区块链加密显然对此无能为力。

所以,现阶段,区块链的革命暂时只能在数字艺术上推进。在这一块,搞得比较成功的是Ascribe。作为数字艺术家提供作品和区块链捆绑的平台,建立至今,短短一年时间已经吸引了5000多名多媒体艺术家和若干艺术机构,通过区块链技术认证/销售作品。

这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当然是大好事。管理认证成本的降低,画廊权利的消解,更多艺术家的参与,藏家安全感的增加,都将对这个新兴门类产生巨大的市场推动力。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是否会孕育出新的艺术形式,我们尚无法预知。但区块链无疑为我们凿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而在这之前,我们甚至不知道有凿出一扇窗户的可能。虽然数字艺术现在仍然是面包渣,但在区块链的保护下,我们可以相信,有朝一日,它们将发酵膨大,和传统艺术媒介一争天下。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人们还期望依靠区块链数据不可被篡改的特性,记录艺术交易,从而形成准确真实的交易历史链条。将区块链塑造成“保证交易数据真实公开”的神器。这听起来很美,但也不大禁得起推敲。

首先:区块链只能记录通过这个系统完成的交易。之前已经发生的流传交易信息无法区块链化。也就是说,它解决不了已经发生的流传/交易记录混乱,甚至伪造的问题。

第二:那些无法被数字化的艺术作品的交易没有办法与之挂钩。这导致所谓的“交易的公开,流传的清明”只能实现在极少的作品门类上。

第三:真正的大规模应用需要各大交易主体,游戏玩家的点头和参与。比如:拍卖行,画廊,等等。但这些机构,有的已经实现了交易数据公开。比如佳士得,苏富比,所有拍卖结果都实时可查。更有Artnet作为第三方专门收集公开市场上的交易数据。这一方面早已不需要区块链的加持。

artnet 作为权威艺术交易数据库应用多年,含括国际拍卖行以及各本地重要拍卖的交易数据。是认证追踪作品交易的重要数据来源。

而其他并未公开的数据,比如画廊销售,拍卖行私洽等数据,大都因为人们根本不愿意公开,而并非技术无法实现公开。有人说艺术市场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未经规范,不透明,不公开的市场。这既是原因也是结果。艺术交易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不规范,不透明,和权力的集中。比如某些拍卖公司行走天下,靠的就是捏造成交数据,制造噱头。而对很多画商来说,定价,成交价都是商业策略的一部分,是机密。秘密带来利益。水至清而无鱼。艺术交易最肥腴的利润很大部分来自信息的不对等。这从根本上,与区块链信息透明,分解权利的目的背道而驰。

试想一下,现在艺术交易机构都摒弃了旧有交易方式,转而使用区块链。是,每一笔交易都清清楚楚了,多少钱,在哪里,什么时间,一切透明。但,对交易主体来说,好处在哪里?信息优势被削噬,等于失去了牟利的重要武器。在不透明的世界里,可以赚5000万;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只能挣2000万,试问这些交易主体为什么要采用区块链,为什么?为什么?

有人会说,从牟利者手中分羹,符合消费者利益,会刺激更多人参与艺术消费。这没错,但它忘记了,高端艺术市场永远是极少数人的游戏。而这些站在金字塔尖的巨头玩家,吃着火锅唱着歌,日子过得好好的。他们为何要让出自己实打实的特权和利益,而去打造一个“适合更多人”的艺术世界呢?从中能得到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块链与生俱来的消解中心特权的民主特质,必然将为自己招来艺术界传统交易系统的种种不配合,甚至层层狙击。

Financial Times 的报道最后也写道:也许对艺术世界来说,区块链最大的作用在于很多人因此暴富。从而成为艺术市场的消费者。总而言之,笔记君并不认为,在现阶段,区块链会对传统艺术交易方式产生多大的革新。因为它最终对抗的是积习多年的权力利益体系,还有它背后隐藏的人性的贪婪和自私。

我希望它胜利,但短期内,我并不认为它会胜利。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202G01RIR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