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临公子
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来自我的小号【临公子的小日子】。
今天临公子推荐给大家的这本书,曾在文章中提过几次,一本由程序员写的非常棒的思维+心智书籍:《暗时间》。
与一些经典成长书籍相比,它显得有点儿冷门,但却得到了不少知识博主的强力安利。
我第一次看大概是5、6年前,出差途中一口气看完。
特别符合我的胃口哈哈哈。
原本以为和时间管理有关,看过才发现,书中结合了学习、思考、心智模式等领域,表达得一点儿也不枯燥,强逻辑性里带有几分妙趣横生。
《暗时间》作者刘未鹏,微软程序员。
业余爱好心理学,热爱科幻小说、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尤其是心理学,他能用理性且丰富的视角,告诉你看似抽象的规律。
梳理一些观点很新奇。看完这本书,你或许会对“时间”有颠覆性的认识。
01
什么是暗时间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无形中比别人多出许多时间,等于比别人多活好几年呀。
你肯定听过1万小时定律,大致说投入时间足够多,量变就会发生质变。
我们做一件事,单纯以投入时间作为判断标准,其实是很荒谬的。
真正有意义的衡量标准是“时间*效率”。
有的人学习非常努力,早上7点去图书馆,晚上10点回来,成绩却越来越烂;有的人每天工作12小时,成果却一塌糊涂,还不如那些没加班的员工。
投入的看似挺多,但多数都是打水漂。
书中有个比喻非常妙: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
没有。
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你可以投入许多时间在一件事上,但你的大脑可能在“空转”,自然毫无进展。
如果你走路、吃饭、休息都心心念念这件事,CPU总是优先分配给他,这时你的思维时间才接近投入时间。
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你会发现,一些牛人不仅主业或学习厉害,连业余的东西都搞得特牛逼。而且人家看着不比你玩得少、不比你学得多,实际上就是他们把暗时间用得特别好。
保持高效运转,有几个很不错的方式:
1、减少任务切换
千万别以为多重任务并行等于提高效率。
我码字时如果被打断,或是刷了一会手机,想重新回到写作状态至少要花1-2分钟热身。程序员敲代码改bug,前前后后已经把关联代码看差不多了,正要修改时被抓去开会……额,回来又得重新看一遍逻辑。
时间就在切换任务中被消耗了。
2、培养抗干扰能力
有了很强的抗干扰能力,你才能充分利用暗时间。
有的人说,自己不喜欢在很嘈杂环境里工作,需要这样那样的条件才能专注。说白了,是自个儿抗干扰系统比较脆弱。
我建议,你可以去嘈杂的环境中试着思考或阅读。
一来,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对提高专注力很有帮助;二来,利用碎片时间思考,有利于快速集中注意力。
实在不行,那就有意识地创造环境吧,比如用降噪耳机,也是个方法。
要么适应环境,要么创造环境对吧~
02
时间的妙用
很关键的点是要设计自己的进度条。
有阵子很流行GTD(Getting Things Done),核心就在于分任务,拥有进度条。
能否设计好进度条,直觉决定了你的时间利用率。
打个比方,你想泡茶。
A方法:先洗水壶,马上烧水,烧水的同时洗茶具+拿茶叶,水开后直接泡茶。
B方法:先做好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具、拿茶叶,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烧水,坐等水烧开再泡茶。
我们都看得出,明显A方法节约时间。
它将任务拆分后,将其他步骤融入进去,同时间段你能做更多的事。
这是一种统筹方法,你能将它应用到各个场景中。
比如说写作。
新手的方法往往是:
要开始写一篇文章了,开始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找话题,找了2个小时终于定了话题,接着写提纲,根据提纲寻找论据和素材,再正式下笔撰文,然后再改,或是反复以上操作。
但时间感知力强的人,他会这么做:
做别的事情时确定了话题,脑子里捕捉到关联素材,文章框架逐渐浮现, 存储在大脑某个区域里。等到真正要写时,构思得已经差不多了,就变得倚马可待、水到渠成。
一个好的时间进度条,能让大脑不知不觉抽空完成许多事。
03
几个好习惯
人的绝大多数行为是受习惯驱动,书里分享了几个作者的学习习惯,以下3点我很有感触。
1/对不同时间,用不同的时间策略
重要的事情,要营造出大块的时间去完成,最好别切得太琐碎。
我副业做自媒体,内容对我来说是放第一位的,所以每天晚上的1-2个小时就是我用来码字的黄金时光。
期间我手机关静音,集中注意力,把这1-2小时尽量用到上限。
至于其他运营、合作、沟通,我会见缝插针地用小块时间搞定。
2/多看思维逻辑和心理学的书
它们是跨学科的。
跨学科的厉害之处,是让你抓住那些不变的东西,在多个领域中一通百通。
就说程序员吧,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快,但多数新技术只是表面一层皮变了,里层经常是几十年不变的东西:算法数据结构,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良好的编码习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逻辑学和心理学就是这样的存在。
3/将思考变成习惯
这么做最大的好处,能避免焦虑。
很多人觉得好迷茫好焦虑呀,不知道该怎么办呀,我给你个简单粗暴的建议:
你每个月就专门拿出一天“迷茫日”,啥事都别干,好好想为啥我这么迷茫,我怎么就这么迷茫,分析到底什么让你这么焦虑。
这不是搞笑哈。
不知不觉,大脑的工作重心从情绪模块转向了推理模块。
退一步,就算没琢磨出个结论,“迷茫日”过后你又开始觉得迷茫了,你就想:
我正儿八经拿出一天时间都没想明白为什么迷茫,现在再想能有结果不?
不可能呀。
那咱就别瞎费这时间了,统一留到下个月的“迷茫日”继续想呗。
从而逐渐从无用情绪中抽离出来,避免在焦虑中无所适从、啥也没干。
04
为什么建议人人都要写作?
刘未鹏从博客时代开始写作,书里特意拿出一章说明“为什么你现在就要开始写博客”。
昨天有个读者微信问我,我多大了、从事什么工作,适合写作吗?
我回答他,其实人人都应该写作。
写作可以说是百利无一害的事。
第一,写的关键不在于“写”,而是想。
如果一件事你都无法说清楚,十有八九是没理解到位,写作时很容易就发现这问题,不然就导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局面。
当你准备输出时,视角与单纯输入时完全不同。
你开始想,这事为什么这样,如何引起的,如何变化的,如何解决的,将零碎的信息整合提取,变成你思维的一部分。
第二,写作是与别人的交流。
自媒体如今这么发达,你在网络上写的东西能让1千、1万、甚至十万百万人看到。
每个人都存在知识盲点,你的盲点在别人那得到补充,同样的,别人的盲点也可以在你这得到补充,有助于发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缺口。
进步的速度自然更快。
今天我们聊了很多,学习、工作、泡茶、阅读、写作,其实都是对时间的妙用,这种妙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
我们对钱很敏感,对时间的感知却比较钝化。
可要知道,100块钱,你不用,钱还是你的;100分钟时间,你不用,时间就白白过去了。
厉害的人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
或许就是能利用好暗时间,增加生命利用率,让自己的小宇宙更加丰富吧。
—END—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