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我国缺乏原创性科技成果,源头是什么?

为什么我国缺乏有文明意义上的原创科技创新成果?

为什么我国大量高端的科技创新成果很多是以工程性价值而存在?

为什么我国发表的大量顶尖期刊论文大多是在国外提出的理论基础上的改进而鲜见真正的颠覆价值?

为什么我们教育体系几十年来也未能大量培养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正学术大师出来?

我国著名的钱学森曾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对此,我国各界有识之士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也做了很多的努力,试图改变这样的现状。但在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人感慨同样的问题。

为什么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已经跃迁为世界第二,经济实力远非之前能比,科技力量也是大大提升,但是研究成果的颠覆性上还是短板明显。在最近这些年与美国的贸易战、科技战中,高精尖成果和沉淀不足,暴露得比较明显,让我国在很多方面还是比较被动的,付出了蛮大的成本。

中美之争已经成为公开化的现实,而中美之争的根本就是在于科技与教育。所以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应该怎么办?这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是我国科研活动中缺乏守株待兔式的研究韧劲的结果。而缺乏这种研究韧劲显然是我国的科研环境所造就的。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小学生都明白,一般来说,是用来形容人过于呆板,不懂变通,是一个绝对贬义的比喻。但是其实想一想,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其行为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不为失望的结果而执着的精神,却是我们所极度缺乏的,我们习惯于讨巧,习惯于走捷径,习惯于快速地得到认可,短平快已经是时代的明显标签了。可是,对于很多事情来说,是需要持续的行为积淀的,尤其是对于大的、具有颠覆性影响的科研成果来说,显然需要浑厚的科研活动沉淀才能产生。

任何一个具有重大进展的突破,都是站在过去无数次失败的思路或实验的结果之上的,若是不能像那个具有守株待兔精神的韧劲,怎么可能实现?为何我国的科研活动普遍缺乏这种死磕的韧性呢?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对科研活动的考核采用了确定性思维指导下的会计标准和工程标准太多!

我国不仅在科研领域,其实是在其他领域,都存在着急功近利,“短平快”出成果的普遍现象。我国在科研上的投入是巨大的,层次也是多元化的,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投入意愿都是很高的,投入资源也是很大的。从国家到地区,从各部门到各单位,都有数不清的人才项目,但是对于这些高端人才的人才项目都是有3-5年的考核指标的。

在3-5年考核期内,指望能出现如何了不得的成果,实在是有些不大现实。其实除了这些人才项目有考核期,对于任何一个科研单位,这种考核期的要求都是一种必要且必备的制度要求,这使得我国科研人才的研究导向已经被环境锁死在这个期限内,成果价值也只能是3-5年而已,甚至更短,怎么能形成守株待兔式韧性的科研精神。而这会逐渐强化这种科研环境生态的僵化性和缺乏变革动力。

这种考核期的设定模式体现的是会计思维、工程思维,是一种确定性思维的设计,本质上是与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原创性科研成果诞生的高风险、不确定性特点是完全不匹配的,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个原因,则是能发现有天赋的科研人员并予以支持的“伯乐”极度缺失。

我国科研环境应该容忍和鼓励具有守株待兔式韧性的科研活动的存在,若我国的科研活动能多些守株待兔式的韧性,那么我们就能形成长线思维的科研环境,就能实现更深厚的科研积淀,就能让大科研成果出现成为可能,整个科研环境氛围将与现在不可同人而语。

我们古人早就指明了“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环境现实,没有伯乐很难让大千里马有机会成长。很多大科学家,很多大成果后面都离不开他的伯乐的支持的,像现代文明的奠基者——大科学家牛顿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自小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原本家里不准备让他读书的,后来是学校的老师费了很大的劲

我国的科研环境作为一个系统,一定要有推动这一生态环境活力层出不穷的伯乐。我们不仅要立足培养科研大师,更需要培养出更多的科研人才“伯乐”,并给这些伯乐以足够的资源和自由度来让一些有潜质成为大科学家、大师的研究者以一种看起来愚蠢,但却必要的,守株待兔式韧劲持续地推进其课题研究,实现科研积淀,为大的科研成果产生,为大师的产生提供支撑,为科研环境的多元化提供新的土壤环境。

如果改变确定性思维指导下的会计标准和工程标准考核,多些长线思维、不确定思维的具有容错功能的考核机制,或许急功近利的、短平快的成果就一定会在良币去劣币的竞争下逐渐减少。

如果容许多些高水平的科研伯乐在科研环境中存在,科研千里马就应该很容易在未来十到二十年里遍布各个领域。

近年,国家也提出了强化建设国家战略科研力量的战略,很多企业家也以社会公益心在支持基础学科研究者的科研活动,相信在这些新的参与者和资源的投入下,我国科研环境应该能够有一个新的改变和发展,当前的状况一定能够大大改观,推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研生态环境发展氛围一定更加优化,“钱学森之问”一定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在最近的一二十年内,中国人也能创造出对人类文明有原创性贡献的科研成果来!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30207A04CHA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