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WE重现】Daniel Leithinger:3D 触感屏幕,告别平板世界

【WE重现】Daniel Leithinger:3D 触感屏幕,告别平板世界

作者头像
腾讯大讲堂
发布2018-02-11 15:57:58
7280
发布2018-02-11 15:57:58
举报

来自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的Daniel Leithinger,在2014腾讯WE大会上展示了一款名为inFORM的3D交互界面,它颠覆了我们熟知的触摸屏,让用户可以用手来感受和触摸数字信息。通过inFORM,你可以和千里之外同样坐在电脑前的人握手,一起玩传球游戏,甚至自如的挪动他面前的水果。Daniel Leithinger在演讲中说道:“我希望未来不是一个像素主宰的世界,我们的手不是处于次要的位置,而是能够感受彼此,并与这个丰富的世界交互。”

一、平面图形交互是对双手资源的浪费

我们讨论的是未来,而我将从我自己的过去说起。我来自奥地利,在欧洲中部的一个乡村长大。奥地利有个古老的智慧——“地球不是平的”。如果你在奥地利长大,你肯定知道这一点,因为四面都是山,你根本想不到地球是平的。这里面有一个很根本的东西,那就是人类是在三维世界中成长的。我们的身体是进化的结果,是与环境交互的最佳形态。我们有空间的意识,用四肢在空间中操作世界。当你去看人类发明的工具时,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可以用工具强大地操作的世界,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部分原因。

这个世界里,哪些东西不是三维的呢?我想这两张图很说明问题。左图里的材料很丰富,人与人用手交互;右图是现在最先进的电脑,可以多点触控。右图比左图单调了许多,对身体的调动少了许多,一切都化于一块“平板”上,与世界的交互少了些精彩。Malcolm McCullough说得很好,我们的双手真是被低估了。我们的眼睛负责学习,大脑负责说话,手用来打字,因此手并非闲置,而是“不充分就业”,这很遗憾。

我觉得这是有历史原因的。电脑的屏幕几乎从一开始就是平的。1960年代 Ivan Sutherland在 MIT 研发的 Sketchpad可以说奠定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图形交互模式。当然,苹果在1980年代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今天最尖端的设备依然主要是基于平面的图形交互。这种交互对于眼睛很方便,但就是有点浪费我们的手。我觉得不一定要这样子,我对这种设计一直不满意。

二、奠定未来的“实体用户界面”

我还在奥地利念书时,很幸运地在一间博物馆打暑期工。那是十年前 2004年,我在那间电子博物馆编程,馆里有很棒的项目展览深刻地影响了我,我看见过“实体用户界面”,是由 MIT 媒体实验室下的“实体媒体组”开发的。项目的名字叫SandScape,这是个做地景设计的项目,就像在 CAD 程序上做一样。你可以动手用不同的材料去制作地景,电脑会感应你用的材料并进行相应的模拟,最终建立出一个数字模型。

从我看到这个项目的一刻起,我便想去 MIT 的这个小组学习,我想发明这样的电脑界面,这奠定了我的未来。四年后 2008年,经过努力,我考上了 MIT 媒体实验室的研究生。当时我的问题是,我有什么作品可以摆上台面,在目前的基础上我可以做什么。我和同事便开始分析,我们的注意力落在了这种界面的一个大问题上。这种界面确实非常直观,用起来很有乐趣,但也有点“不太好用”,因为假如你想保存这个模型,两周后再打开,把它分享给朋友,在网上进行协作,这是做不到的。你的朋友需要亲手再建一次模型,这需要另一台3D打印机,要花一天的时间。也许我们可以做一个这东西的电脑版或电机版?可以实时建立出我们所需的形状。

三、从“针幕”屏到“数字化粘土”

我们开始了解各种技术,其中一种是“针幕”屏,一项诞生于1970年代的发明,发明者是 Ward Fleming。这跟一种玩具很像,把手放在这一边,手的形状就出现在另一边。我们可以做一个这种针幕屏的电机版,因为人们已经在制造等领域用过这项技术。当时还是学生的我便做了第一个“针幕”屏,用到了120个电机,我给它取名叫“Relief”,因为它的样子像浮雕 (relief),而且大功告成时我也是长舒了口气 (relief)。

这是我同事在我的基础上做的新的东西。这里的想法就是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能够建立物理形状,我们把这称为“数字化粘土”。你可以拉出个形状,拉完以后可以操作它,譬如移来移去或用双手直接改变形状,重新定一个形状。我们想也许这可以用于3D建模和协作,因为你可以把它发给同样拥有这种屏的朋友,你们可以同时雕塑。

这是我们的起点,虽然分辨率很低,但我们觉得这有前景。于是我和朋友便着手制作分辨率更高的版本,也就是大家这里看到的。我们便想象,如果除了多点触控,我们还有真实的形状可触摸,那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例如实体菜单,不但可以眼看手摸,还可以去感觉菜单项。譬如我可以感受一个按钮,或一张幻灯片的边界。

这是另一个3D建模的例子,同样我可以拉一个形状出来,然后给它指定形式。这是一个建筑模型,也可以给一个汽车模型指定形状,之后还可以上色。总之一切都在实体世界中完成。其实我们的想法就是,让资料以实体形式出现在眼前,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可能可以用于数学教学,你可以在这个表面上构造函数,这样去理解微分方程的效果可能比在平面屏上要来得更好,因为斜面什么的都是真实可感的。有了这些工具以后,我们就把这些工具玩来玩去,例如放个物体上去。我们注意到我们可以利用形状去操作物体,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演示,我没注意到伙伴打来的电话,这张桌子于是就不平静了,仿佛在说:“快接电话!”好吧,那我就接吧。

四、 “实体显灵”——人、物的远程交互

我们还想,这可不可以用于人际协作、沟通呢?也许这不但可以用于改善人与电脑以及人与资料的沟通,还可以用于人与人的远程交互。于是我们便用 Kinect 的深度感应摄像头来捕捉人体的动作,然后传输到别的地方,在那里以实体形式还原形状,这样我们就可以远程地与人或物体交互,我们把这概念称为“实体显灵”。这种技术美就美在,你不仅可以自己做动作,还可以操作物体,例如翻书,甚至进行更复杂的操作。当然目前还很有限,只能做上上下下的操作,不过其中已有相当大的真实度。对于我而言,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的侄女侄子生活在奥地利,他们一年只见得到我一次,也许将来我们可以远程地一起玩乐高,享受这种实体游戏的乐趣。另外,这也许可以让远在别处的专家帮助到某地的用户,例如这里指指那里指指,告诉你该怎么做。我们认为这与单纯的视频协作会很不一样,尽管我们现在用的都是这种。

我们的研究主题不只是与电脑交互,也许未来我们会被可交互的环境所包围,一面墙、一张桌可能都可以实体变化,向我们响应。这位是我的研究顾问,他正在玩我们今年在米兰家具展亮相的桌子。这桌子就好像在和你讲故事,可以对你作出反应,仿佛桌子里住着只宠物,这就是交互环境,而不是静物。

五、概念和实验才是关键

当我介绍我们的项目时,很多人都会说这真的激动人心,什么时候能买到呢?其实这是我们面对的大问题之一,尤其是对我们的项目而言。我们一切制作的原料都是市场上买得到的,我们没有自己的工厂,因此这很复杂。一张大桌子,低分辨率的有30×30根针,也就是有900根针要控制。也许在未来我们会有更智慧的方法,来向人们提供实体输出,但关键的不在硬件,而在概念以及实验。因此我们在做的是用一些简单的物品,来证明没有必要搞得太复杂。这里有个例子,也许我们无法实体模拟一艘船,但我们可以模拟出硬质材料的感觉。例如像粘土、生面团那样具有延展性的计算材料,可以变形,可以像岩石一样坚硬,也可以像水袋那样软。我们便开始准备,我们跟MIT的机械工程系合作,他们在“软机器人技术”上很有实力,那种技术可以控制材料的刚性,但人们还没想过把这运用到电脑交互上来。

你去商店买咖啡,咖啡硬得像块砖,因为那是真空包装的,里面的咖啡粉都挤在一起,这叫做“颗粒堆挤”。只要你在包装上挖个洞,就会变得很软,因为此时包装内外压力接近,咖啡粉就变成流体系统了。你可以自己动手做,我们就是这么做的,非常简单。我们做了些实验,我们把咖啡粉倒进一个小包里,连到一个针筒上,如果我们抽那个针筒,这个小包就会很硬,像块砖一样。我们可以这样来回反复,当然用计算机方法来做很容易,只需要真空泵和电磁闸,其实没什么神奇的。我们觉得这种材料可能会改变我们将来和电脑交互的方式。

六、创意地表达就是我们所想象的未来

未来的手机也许就不是硬邦邦的、掉地上就坏了,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外观。现在无论是贵的还是便宜的手机都是方方正正的,也许以后外观会很不一样。如果将来的电子零件是软的,屏幕是软的而且能拉伸,我们就可以这样做:这是我们想象的未来的手机,当你想用它时,它可以变硬,变成手机的形状,我的同事正在研究这个。如果我们想用平板,那就把它拉大,然后它会变硬,这样你就可以当它是平板用了。或者又把它变软,把它当游戏设备来用。因为我们可以控制材料的属性,控制手机在软硬之间变换,我们便可以赋予它我们所需的形状。也许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绑在手腕上当手表用,这很简单。未来的手机可能未必是这个样,但我们要打破陈规,这是我们所想象的未来。

作为媒体实验室的学生,有很多公司来我们那里拜访时会说,你是MIT学生,你肯定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我怎么知道呢?我不知道。我们想的就是,与其声称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不如提出未来可以是什么样的。我希望未来不是一个像素主宰的世界,我们的手不是处于次要的位置,我们可能可以设计出像右图那样的感觉的电脑,我们可以感受彼此,彼此交互,并与这个丰富的世界交互。用上我们的双手,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因为我觉得,我们一起协作时会快乐,我们是社会动物,我们需要社交。随着远程协作工具越来越丰富,我想这个是很有力量的概念。我很相信要快乐,就要发明新东西,并且要有创意地表达我们自己。我想我们会有相应的工具和环境来做到这一点。假如让我来说我心目中所向往的未来,那就是从电脑这种消费品前走开,去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并彼此沟通。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4-11-2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腾讯大讲堂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基于腾讯云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综合性的图像优化处理服务,包括图像质量评估、图像清晰度增强、图像智能裁剪等。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