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DDoS攻击的发展和应对

DDoS攻击的发展和应对

作者头像
用户1289394
发布2018-02-28 14:57:06
2K0
发布2018-02-28 14:57:06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Java学习网Java学习网

尽可能地对被攻击目标造成最大程度的资源破坏是DDoS攻击的根本初衷。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DDoS攻击的发展,可以梳理出清晰的脉络。

三个发展阶段   曾经有安全专家把DDoS攻击比作互联网“核武器”:一旦调动足够数量遍布互联网的“肉鸡”和存在各种协议漏洞的开放服务器,就可以瘫痪掉任何互联网业务。尽可能地对被攻击目标造成最大程度的资源破坏是DDoS攻击的根本初衷。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DDoS攻击的发展,可以梳理出清晰的脉络。 DDoS攻击的发展趋势呈明显的三个阶段性:   第一阶段:由个人计算机组建僵尸网络,发动DDoS攻击;   第二阶段:利用互联网开放服务器(如DNS、NTP)发起反射攻击;   第三阶段:利用智能/IoT设备协议(如SSDP)的脆弱性发起反射攻击。   如下图所示:

图1: DDoS攻击的发展   来自僵尸网络的DDoS 最为传统的DDoS攻击多利用僵尸主机(Zombies,又叫肉鸡)组成僵尸网络来发起。

图2: 典型的僵尸网络架构 “肉鸡”是指中了木马,或者被一些人留了后门的计算机,成为“肉鸡”的计算机可以被黑客远程操控。“肉鸡”的存在多由于用户系统存在各种脆弱性导致,系统一旦被入侵,黑客可获得控制权。黑客在这些“肉鸡”所有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发起对既定攻击目标的攻击。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攻击就是DDoS攻击。   在我们遇到的一些实际攻击事件中,从攻击流量中分析来看,来源非常分散,全国各地都有,此类攻击很可能就是由大量受操控“肉鸡“组成的僵尸网络发起。可见,“肉鸡”对于互联网、特别是网站系统的威胁是很大的。即便单个“肉鸡”的攻击能力有限,但如果肉鸡数量很多,汇总后的攻击流量也将是惊人的。 利用开放服务器的反射放大   虽然肉鸡的效果显著,但是无论组建还是僵尸网络的维护都需要较高的成本,伴随黑客不断对更低成本获得更大效果的追求,利用互联网开放服务器发起反射拒绝服务攻击逐渐流行。

图3: 利用NTP服务器发起反射攻击 反射拒绝服务攻击又称DRDoS攻击(Distributed Reflection Denial of Service),或分布式反射拒绝服务攻击。其原理是黑客伪造成被攻击者的IP地址,向互联网上大量开放特定服务的服务器发起请求,接收到请求的那些主机根据源IP地址将响应数据包返回给受害者。整个过程中,返回响应的服务器并不知道请求源的恶意动机。   黑客往往会选择那些响应包远大于请求包的服务来利用,这样才可以以较小的流量换取更大的流量,获得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放大效果。一般来说,可以被利用来做放大反射攻击的服务包括DNS服务、NTP服务、SNMP服务、Chargen服务等。   根据US-CERT在2014年1月发布的预警(Alert TA14-017A),DNS、NTP、SNMP等协议的反射放大效果以及脆弱性如下图所示:

图4: 反射放大攻击效果和脆弱性一览   从上图可见,利用NTP协议的反射放大效果最好,超过500倍。也就是说攻击者只需要发起100Mbps的请求流量,经过NTP服务器的反射放大,可以换来5Gbps的攻击流量。2014年2月,在国外某云计算服务提供商遭受的400Gbps DDoS攻击中,黑客就采用了NTP 反射放大攻击。 SSDP攻击的崛起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上存在DNS、NTP、SNMP等协议脆弱性的开放服务漏洞不断被修复,可以用来发起反射攻击的服务器数量数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家用路由器、网络摄像头、打印机、智能家电等设备数量的激增,让黑客看到了另一个可以不断挖掘的金山。这些智能设备普遍采用UPnP(即插即用)协议作为网络通讯协议, 而UPnP设备的发现是通过源端口为1900的SSDP(简单服务发现协议)进行相互感知。 利用SSDP协议进行反射攻击的原理与利用DNS服务、NTP服务类似,都是伪造成被攻击者的IP地址向互联网上大量的智能设备发起SSDP请求,接收到请求的智能设备根据源IP地址将响应数据包返回给受害者。

图5: SSDP反射放大攻击   SSDP反射放大攻击是一个迅速崛起的DDoS攻击方式。从Akamai 2015 Q1 State of the Internet / Security Report报告中可以看出,SSDP反射攻击已经成为TOP1的DDoS攻击方式(20.78%)。在2014年Q4,SSDP DDoS的比例只有14%,在2014年Q1,则几乎没有SSDP反射攻击,如下图所示:

图6: SSDP攻击所占比例最多   根据Arbor Networks在2015年初发布的《Worldwide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Report》,SSDP反射攻击到2014年7月才被关注,在2014年Q3-Q4期间曾经打出过若干次超过100Gbps的攻击流量。

图7: SSDP攻击自2014年Q3后异军突起   另根据USCERT的数据,SSDP的放大倍数是30倍,虽然较NTP和Chargen等协议的放大倍数小很多,但是由于互联网上智能设备的数量非常庞大,随着IoT的发展,这个数字更将呈现几何级数的增加。这无疑为黑客提供了丰富的攻击来源。   SSDP严峻的形势在阿里云上同样得到了体现。根据阿里云云盾安全运营团队在2015年6月的统计,在对阿里云用户的UDP DDoS攻击中,80%的攻击方式为SSDP反射放大攻击。   下图是在黑客对阿里云某用户攻击中捕获的数据包,源端口为1900是SSDP 反射放大攻击的重要特征之一:

图8: SSDP攻击数据包   随着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利用智能设备展开DDoS攻击会越来越普遍。 如何应对?   对于DDoS攻击,普遍采用的防护手段包括:   (1)源验证/反向探测,对源进行探测和人机识别,段包括cookie、识别码等;   (2)限源,即对源IP或协议进行限制,blacklist是一个常见手段;   (3)特征丢弃,依据数据包的特征或访问行为进行丢弃,如基于Payload特征、发包行为特征、QPS特征等;   (4)限速,对流量/访问的速率进行限流。 特别对于大流量DDoS攻击的防护,与电信运营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包括与运营商配合实施就源清洗,以及在运营商侧路由器上对特定协议或特定来源的IP进行限制都是降低防护开销的办法。   当然,针对于网络层DDoS攻击(Layer-4 DDoS)和应用层DDoS(Layer-7 DDoS)攻击不同的攻击策略,在具体防护时,采取的手段也不尽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对于网站来说,通过CDN进行DDoS防护也是一个不错的手段,CDN多节点彼此互备,以及对协议的限制,具有与生俱来的抗DDoS能力和高可用性。同时,CDN往往与云WAF系统配合工作,两者协同成为防护HTTP Flood的利器。 上面的方法是否就是防御DDoS攻击的全部了呢? NO!   随着大数据的兴起,依托用户访问数据、包括QPS,IP-cookie,IP-Request分布、页面点击等行为数据结合信誉机制建立起完整的可视化防御系统。结合威胁情报,建立起运营商/ISP/DC/区域信息库、IP地址黑名单、代理库、黑暗网络库等丰富的情报库,线上、线下进行关联分析,一方面将防御时间点提前,甚至在攻击发起之前就可以预知;另一方面溯源追踪到攻击者,有效打击攻击者的嚣张气焰。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7-08-0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Java学习网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内容分发网络 CDN
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通过将站点内容发布至遍布全球的海量加速节点,使其用户可就近获取所需内容,避免因网络拥堵、跨运营商、跨地域、跨境等因素带来的网络不稳定、访问延迟高等问题,有效提升下载速度、降低响应时间,提供流畅的用户体验。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