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微模块技术是数据中心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此文重在梳理微模块尤其是颗粒度方面的概念定义,望君品读。
腾讯微模块技术在标准化、机房能效、建设速度、资源储备及运营标准化等方面均成绩斐然。
不可否认,该技术已然成为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业界百家争鸣,各有各的解决方案,随之而来的定义不清、理解不同,导致了规格不统一,版本过多,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本文旨在简单梳理微模块尤其是颗粒度方面的概念定义,望能与诸君讨论优化,学习业界优秀设计以得较优模型,后期巩固版本,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微模块发展之路。
微模块数据中心的概念定义是什么?
首先,微模块的概念定义一直似是而非。为此,我们不妨先来谈谈模块化数据中心以及集装箱数据中心。
微模块外部视图
模块化数据中心的主要特点是从园区、建筑单体、基础设施模块、机房模块、机柜阵列等模块化分期建设,这是个广义概念,不管是微模块数据中心、集装箱数据中心还是更大颗粒度的大机房模块都是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典型表现形式。
集装箱数据中心是模块化数据中心建设模式的典型应用,有标准集装箱外形尺寸等边界条件,颗粒度受限于外框尺寸,因此标准化程度相对更高,也正因有外壳的保护,更适合部署在室外开放空间或框架式简易厂房内。但集装箱受外形尺寸所限,颗粒度大而灵活性低。
微模块外部视图
微模块内部视图
考虑到中国城市土地昂贵,机房多为多层建筑,且柱网密集,层高不足,整体搬运空间很小,城市地区能满足集装箱部署的场地不多,而偏远地区因电力、光纤、道路、市政管网等配套条件所限,难以开展集装箱数据中心的规模部署。另外,集装箱数据中心露天摆放或简易维护时,贵重设备及业务运安全存在一定风险,运营体验也不够好,所以集装箱数据中心在国内的发展步履维艰。
腾讯的实践表明,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室内型微模块数据中心技术更适合目前阶段的中国数据中心行业。
首先,微模块没有绝对外框限制,可以根据建筑情况选择合适版本,颗粒度也较小,分期投资更为灵活,成本更低;
其次,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建设模式,可以适应拥有更矮楼层层高的建筑,方便电梯或楼梯搬运,现场可按需柔性配置电力及空调模块,调整机柜功率密度以满足业务瞬息万变的需求;
最后,若以微模块为基本单位,则其和2 到3 代服务器生命周期匹配,整体交付,整体退役以便改造升级。部分长生命周期的部件还可以利旧复用或者回收处理,资源灵活度高。
微模块内部视图
我们认为微模块数据中心不能简单地和冷(热)通道封闭等传统技术混为一谈。既然要实现分期部署灵活配置的模块化数据中心,就应尽量实现彻底的模块化,把供电、散热、监控、电池等结合在一起,实现“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小数据中心模块。
微模块PDU视图
因此我们认为的微模块数据中心是指以若干机架为基本单位,包含制冷模块、供配电模块以及网络、布线、监控在内的独立的运行单元。该模块全部组件可在工厂预制,并可灵活配置,于现场快速拼装。其颗粒度应该介于模块化数据中心的机房大模块和服务器机柜之间。
如果把整个微模块比喻成一台大型计算机,那么微模块内部的不间断电源(含电池)就是服务器电源、散热空调就是服务器风扇、IT 机柜就是服务器的CPU 及内存等计算单元、监控系统就是服务器的内部监测控制部分。
物理接口方面,微模块和外界的接口就是供电、空调、以及光线铜缆,和建筑的安装泊位。类似于不同类型的服务器,微模块的版本也可以分别设计成计算或者存储等类型。
通过模块化部件设计,就可灵活配置电源或者空调模块数量,再根据机柜功率密度配置不同数量的IT 机柜。按需分配是我们的愿景。
下期我们将为您详细讲解鹅厂的“数据中心微模块颗粒度”观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数据中心原创,欢迎转载,转载需标明出处。版权均属“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官方授权,不得使用。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果涉及到版权问题,请联系TIDC@tenc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