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拆掉你思维的8堵墙

拆掉你思维的8堵墙

作者头像
张俊红
发布2018-04-11 14:43:49
5600
发布2018-04-11 14:43:49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张俊红张俊红

来源:书籍《拆掉思维的墙》

总第43篇

所谓思维的墙就是使我们我们思维局限东西,本篇从安全感、有趣与无趣、心智模式等8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我们在思维方面的一些局限即墙。

安全感的墙

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我们为了获得所谓的安全感就会对我们身边的事物变得更加确定,更加可控。这就使我们陷入了安全感的围墙。

我们为了在一个城市中获得安全感,早早地选择了买房,使我们能够确定下来(达到所谓的确定感),代价是年级轻轻却过上了房奴的日子。每个月工资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还房贷,工资微薄的我们,还完房贷以后所剩无几,想报个班,考个证提升一下自己都迫于经济压力只能选择放弃。正因为有房贷要还,使我们不敢轻易跳槽,只能安安稳稳在一家公司干到老。因为追求所谓的安全感,我们在本该学

习、折腾的年纪却只能选择了安逸。

我们为了在爱人的身上找到安全感,总觉得能够控制住他(达到所谓的控制感),掌握他的一切才会有安全感。这不是爱,这是恐惧,因为你害怕有一天会失去他,所以你想要控制住他,让他永远不要离开你。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对方烦了、腻了,最后散了。

爱一个人有两种:一种是死死抓住,你紧他也紧;一种是轻轻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如何拆掉安全感的围墙?问自己所担心的这些事情中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比如买房,如果不买房,最糟糕的结果就是一直租房子住,但是那又何妨,租房子也有过的挺好的;比如你的爱人,最糟糕的结果就是你们最后不在一起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哈,说不准分开以后你会遇到更好的。

有趣与无趣的墙

在职场和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人,我们把他们称为没兴趣一族,没兴趣一族好像从来就没有什么特别爱好,也没有什么特长。他们对什么都一般般,工作上“没兴趣一族”没有太多激情,工作了四五年做的事情和以前差不多,你问他为什么?他会告诉你,工作不就是这样的,还能怎么样?

而另一些人,我们把他们叫做有兴趣一族,却好像对什么事情都很感兴趣,他们每天都像刚刚出生一样兴致勃勃,在生活里他们也是样样精通,摄影、写作、跳舞、音乐。我们常常听人对感性说我太牛了,你怎么什么都会?

没兴趣一族和没兴趣一族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兴趣?

兴趣就是以你最高级的形式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之中去,也就是说,兴趣是让你自己完全身在事物其中。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我们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后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而对于大部分的事情都只是停留在简单了解的层面,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也并没有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最终的结果就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心智模式的墙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象、印象,是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巫师,我们给自己搭建一个幻想的世界,然后在现实中让这个幻想慢慢实现。

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想法,决定我们看到什么东西,甚至决定我们的命运。心智模式无所谓好坏,有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的解决问题,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也会陷入其中使思维受到局限。

我们要做的就是超越我们的心智模式,在每次事情发生的时候用固有的心智模式思考一遍,然后再用其他角度去思考一遍,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在下次事情发生之前我们就可以很自如的切换我们的心智模式,最后超越我们的心智模式,不受其控制。

成功学的墙

成功学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让我们看看成功学提倡的三点:

1、成功不难,只是坚持做一件事情,也就是说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2、只要这么做,每个人都能成功,也就是说,成功是可以复制的。 3、做得越好的人越成功。

而事实上:

1、坚持做某一件事不一定成功。当我们发现一直做某一件事情不能取得成功时,我们要及时放弃,我们要明白自己坚持的是结果,而放弃的是方式。 2、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因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所处年代以及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盲目的复制只会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远。 3、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混的太惨也是,大部分人是,过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日子。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

有人说,成功就是挣到1000万,1000万是一个很好的成功标志,却不一定是成功本身。

不信,你问他赚到1000万,你会做什么?他会说买房买车。 你可以继续问他,如果你买到车子和房子,那么这个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他会说这会让我的家人快乐,如果让你的家人很快乐,这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

他会告诉你,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能担当责任的人。 让自己成为一个能担当责任的人,这才是成功的真正目标,一千万只是让她越走越近。

所以,成功的真正意义应该是,离你人生的目标越来越近。 而人生真正的目标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你的目标是否会随着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

如果你今天所处的外界环境突然完全改变,比如说把你放到一个荒岛上去生活,而且永远不让你回来,你是否还会追求现在设定的目标?

找工作的墙

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经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我只选择做要从事一辈子的工作。这就和我们在找谈恋爱对象

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经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我只选择做要从事一辈子的工作。这就和我们在找谈恋爱对象的时候,我们只和可以结婚的人谈恋爱的心智模式是一样的。

不管找工作还是谈恋爱,我们都应该积极去尝试,虽然尝试总是冒险的,但是不尝试是最大的冒险。

或许你会担心尝试以后不合适、不感兴趣,这个时候一定要用尽全力、用最快的方式放弃。

但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满是不愿意放弃的,我们不愿意放弃明知道不合适的工作,因为我们毕竟做了这么久;我们不愿意放弃专业,因为害怕四年白读了;我们也不愿意放弃一份完全绝望的感情,因为我们在一起太久了。这是因为已经习惯于根据过去的投入,而不是未来价值来做决定。这在经济学上可以用“沉没成本效应”来解释这种现象。

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过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这一定义强调的是金钱及物质成本对后续决策行为的影响。

——沉没成本效应

生活方式的墙

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快乐幸福的生活,也希望远离不开心令人沮丧的事情,但是这一切是谁在把握呢?是生活,还是自己?是谁在让你不快乐?

有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有一次他外出云游,就把兰花交代给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是师傅的爱物,于是也小心照顾,兰花一直生长得很好。可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兰花摔倒地上,兰花摔坏了。

徒弟非常担心,他自己受罚倒不要紧,他害怕师傅会生气伤心。

问问自己,如果你是禅师,你会怎么处理?

禅师回来以后知道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来的。”

遇到上面这种情况,可能还会有另外一种结局就是禅师会很生气的把徒弟大骂一顿,这样徒弟也不开心,自己也很生气。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会选第一种解决方法,有的人可能会选第二种,这反映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心智模式)。即受害者模式和掌控者模式。

受害者模式,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把所有痛苦或快乐的事情都归结为是外界的意愿。

受害者模式的三条法则:

● 推卸责任,保住面子:

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不好;不是我的问题,是我小时候没这个条件。

● 安心做坏事:

受害者心智的人在做坏事的时候可以心安理得,比如:“我也知道偷盗是错误的,是不应该的。但是我没有办法,因为我要生存。”

● 一起分享“凄惨故事会”:

最典型的就是你失恋了,你的闺蜜们会陪你喝酒,然后一起数落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我前男友也怎么怎么滴。

● 用受害来轻松获得同情和帮助:

开启受害者模式的女孩子很早就知道,假装无助会获得男生的帮忙。所以他们经常在做一些苦力活的时候表现出弱不禁风的样子,然后获得男士的帮助。

掌控者模式,是以自己为中心,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遇到任何事情,首先从自身开始找原因。他们习惯去掌控事情的发展。比如上面禅师与兰花中的禅师的表现就是典型的掌控者模式。

幸福的墙

我们从小生活在父母为我们写好的剧本中,考取他们期待的好成绩,上他们安排好的学校,学习他们给选择的专业,从事他们眼里的好工作,最后与他们安排的相亲对象结婚生子度过一生。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一生。

我们的父母很爱我们,所以恨不得给我们安排好一切,让我们能够过得轻松点。在他们眼里,这是他们对我们的好,如果我们不听话,不按他们写好的剧本来演,就是不孝顺,他们就会伤心。

可是如果我们按部就班,照着父母写好的剧本来演绎我们的人生,那样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你的人生就像你的家。因为你的不坚持,却让别人进来布置。但是不要忘记,在里面住一辈子的人可还是你啊。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坚持的是结果,放弃的方式。其实父母坚持让我们按着他们的剧本来演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幸福,只不过在他们眼里,他们的剧本是能够使我们幸福的唯一方式。

我们为什么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达到父母想要的目的呢?这样我们开心,父母也开心。

尽快地使用你的方式行动起来,然后用事实来证明给他们看。

成功的墙

我们经常会去纠结要不要做某一件事(比如考研、考某个证、学某种语言),纠结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害怕自己失败。每天都在纠结中度过,迟迟没有行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这样的例子。

我有个女同学A,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就喊着要去学车,却一直没行动,前几天我问她你驾照考的怎么样呢,她说还没报名呢。我问她这都多久了,你咋还没报名呢。她说害怕学不会。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们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想做什么就放开手去做,不用纠结,不用担心成功与否。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6-12-2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俊红的数据分析之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