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梦想工厂”Google X里的那些超酷项目

“梦想工厂”Google X里的那些超酷项目

作者头像
机器人网
发布2018-04-13 11:54:56
6370
发布2018-04-13 11:54:56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机器人网机器人网

美国很多牛逼公司都有自己的秘密实验室,此前最著名的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 Labs)、施乐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但现在最受万众期待的肯定是GoogleX。 X计划初启与2009年,两位Google创始人布林和佩奇构思了一个叫做“其他部门总监”的职位。后来,一位Google的工程师Sebastian·Thrun受两位创始人的支持开始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X部门由此创立,由他管辖,时间是2010年。也有的说是起源可追溯至2005年,因开发无人驾驶汽车而启动。

这个实验室里汇集了众多博学多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还可以见到护林员、雕塑家、哲学家,这里有的员工已经获得了两次奥斯卡奖最佳特效;有的员工自己在后院里造出了一架直升机,而且天天飞着上班。这很像一部电影里的情节,将很多有特异功能的人召集在一起做事。

谷歌这些有特异功能的牛人想法也是超绝的,比如他们考虑过空中悬浮和瞬间转移技术。瞬间漂移有点像金庸武侠里的凌波微步,他们的推论如下,瞬间转移的物体——比如一幅毕加索的画——必须先被完全解体,然后才能在另一个地点重组,我去,如果是转移人,太可怕了。 不过Google X部门也不是真的只是在凭空乱搞,一无所成,迄今为止已经有4个比较成功的研究成果:Google Glass、无人驾驶汽车、超高空(平流层)Wi-Fi气球,以及可以监测血糖的“智能”隐形眼镜。 所以有人根据他们的研究想象了这样的场景:这里的冰箱可以上网,以便在食物减少时从商店订货;餐盘可以将菜单发到社交网站上;机器人可以替你前往办公室,而你则可以穿着睡衣呆在家里;或许,你还可以乘坐电梯直奔太空。 下面列举介绍一下Google X部门的一些超牛项目: 1、WiFi热气球网络计划(又名潜鸟计划):旨在通过环绕地球的热气球为地面提供3G网络服务,该计划有望在明年为全球提供4G网络服务。在项目刚刚推出时,热气球作为移动热点只能在空中停留数天,但之后谷歌通过增加热气球的垂直范围改变其高度控制系统,从而使热气球更好地利用风力。目前一个热气球的飞行时间可以超过75天。经过测试,热气球能飞行超过150万公里,每秒可向地面天线提供22MB、向手机提供5MB的互联网数据服务。谷歌的目标是明年实现热气球飞行时间超过100天,并部署300到400个热气球环状区域,为更多地区提供持续的互联网接入。 2、物联网:把所有的物品都接入互联网,家庭设备、可穿戴设备也能连网,而不仅仅是计算机。可以连网的“物”,包括盆栽植物,咖啡壶,灯泡等,因此人们可以远程控制这些东西的供水或者设备的开关。 3、无人机快递项目:项目名称为Project Wing,不仅是为普通用户送快递,而且可以用于支援灾区,在人力不能及地情况下为灾区送去物资。程序员给它设定一个目的地,它就会自动抵达目的地。该无人机据说仅重19磅,起飞和降落都无需滑道。最大承重可达22磅,GPS、无线通讯部件、相机还有由加速计和陀螺仪组成的传感器都一应俱全。 4、机器人:从实验室诞生的机器人可以进入家庭和办公室,进行普通办工,让人们远程工作。为此,2013年,谷歌收购了机器人工程技术厂商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Dynamics),这家公司是全球闻名的机器人工程技术厂商,在四足全地形机器人方面尤其富有经验,其业务遍布全球,美军也采购了不少波士顿动力公司开发的机器人产品。 5、私人喷气背包:旨在打造一款不会沦为“死亡陷阱”的喷气背包,可以实现人们自主飞行的梦想,操作简单,但在意识到最终产品产生的噪音与摩托车相当,消耗1加仑(约合3.8升)燃料只有行进0.25英里(约合400米)之后,研究团队放弃了这一项目。 6、Hoverboat项目:利用线性电动机驱动车辆原理,通过磁石让货物在悬浮状态下完成运输。为此,实验室开发出了小型的试用成品,结果却因实用化所需求的费用问题中止了这项研究。 7、人脑模拟器:通过1.6万片处理器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系统,用于模拟人类的大脑神经网络。借助“谷歌大脑”,无需接受人类的任何培训和指令,就可以利用内在算法从海量数据中自动提取信息,学会如何识别猫咪。 8、太空电梯:一旦项目成功,那么将人从地面运输至轨道的能耗基本为零,进入太空的运营成本也将低到不可思议。不过,太空电梯的研究进程并不是很顺利——它目前正在选材问题上停滞不前。太空电梯的电缆必须非常强韧,强到比现有最强钢缆还要高出100倍。于是Rapid Evaluation团队想到了碳纳米管,其强度比同体积钢的强度要高出100倍,重量却只有后者的1/6到1/7,是潜在的解决方案。但至今,全世界还没有人成功制造出长度超过1米的碳纳米管,而碳纳米管的结构也很难把握。 其他诸如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室内地图等大家已经知道了,就不多说了。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4-10-16,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机器人网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