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色”交网络

“色”交网络

作者头像
罗超频道
发布2018-04-25 17:40:05
1.6K0
发布2018-04-25 17:40:05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罗超频道罗超频道

罗超为《中国电信业》撰稿,发表于6月刊。

人为什么会“重色轻友”?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结论可以解释:每个人内心里只为亲密关系保留5个空位。英国生物进化学资深专家罗宾·邓巴教授对18岁至60岁的人进行研究后表示,男人一般有4-5个亲密伙伴,而女人一般有5-6个闺蜜。当新的异性朋友转移了男人的注意力,其他的同性朋友马上就会被忽略。

每当我们开始一段新恋情,就可能“抛弃”两个亲密的朋友。在社交网络上,这个“空位有限”的现象也明显存在并且更加极端:每个人只需要1个社交网络。更加稳妥的说法是在一个时间周期里,每个人只需要一个社交网络。人们对于社交网络的选择,也颇有“重色轻友”的倾向。

这里的色指兴趣、动机,而友则是指真实好友关系。基于真实好友关系的社交网络正在衰落。尤其是中国的单纯基于真实关系的社交网络。

认识陌生人的社交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间隔不会超过6个人,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不超过6个人找到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是被社交网络证实的六度空间理论,也是社交网络的核心价值:帮助人们建立联系。理论让每个人都可以快速与马化腾建立联系,不过却很难与他建立双向的联系,更别说影响他。

由于历史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中国人的社交与西方的社交是完全不一样的。西方陌生人之间交流并无障碍,但每个个体的隐私属性又特别重。

从德国人和中国人在聚会中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东西方社交的不同特点。德国人的聚会时分散的,每个人可以自由流动,自由选择谈话对象,加入圈子。而中国人的聚会则是规范的、环状的,人们更容易与旁边的人建立联系。

图德国人和中国人的聚会模式示意

因此,Facebook与陌生人建立双向联系会更加容易,各种年龄的人也愿意通过Facebook去建立与陌生人的联系,或是增强与真实好友的联系。

对中国用户来说,认识陌生人是一件难事儿。如果你和对方是有共同话题、兴趣爱好,建立双向联系的几率会增加。而“共同话题、兴趣爱好”就是社交网络中的“色”。

国内的人人网永远跳不出校园的圈子,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人网是“重友轻色”的。人人网的好友关系和互动,不是基于话题兴趣的,而是基于学校这个属性。

认识同好的社交

我们不需要认识与我们毫无关系并且永远没机会走到一起的陌生人。我们需要认识的是可以建立双向联系的人,或者可以满足我们的某个动机的人。这就需要社交活动有“色”的因素。所谓的色,是指兴趣、动机等,而不是实际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Facebook加入了很多基于兴趣的属性,比如标签,促进圈子文化的形成。这样,Facebook就增加了一些“色”的成分。这是人人网的短板。虽然人人网有跟进,但人人网的思维一直停留在基于学校或者公司的层面进行好友关系的建立。但要命的是,基于公司、学校甚至家庭的真实的关系,是远离“兴趣”这一个“色”的。家人、同学、同事的兴趣爱好都会大不相同。

真实的关系是随着人的成长在迁徙的。上高中前是家庭关系+兴趣关系,然后进入同学关系+兴趣关系,毕业后则是职业关系+兴趣关系。只有基于兴趣的关系一直存在,对应的强烈的社交诉求也一直存在。当然,人的兴趣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一个社交网络停留在“组织关系”这种先天的“线下关系”来组织用户,势必会面临用户黏性、用户活跃度的问题。

反观完全基于兴趣的社交网络,如豆瓣则用户数、访问量、活跃度一直不降反升,已挺进中国TOP19网站。人人网为TOP23。旅游社交网络马蜂窝目前已获得多轮融资。

动机驱动的社交

除了认识同好的社交产品外,目的性强的社交产品也正在取代基于真实关系的传统社交网络的功能。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来看,人类的第一层需求是生理需求。饱暖、淫欲属于这一层。绝大部分社交网络正是生理需求驱动的,或者靠这个起家的。社交网络鼻祖Facebook最初是做大学妹纸照片选美的。

这一层社交雅称叫做“荷尔蒙社交”。荷尔蒙分泌导致的社交。

对Facebook亦步亦趋的人人网,最想成为Facebook却最没可能成为中国的Facebook。因为,它只能满足人们的第三层社交需求中的隶属于“友谊”的同学社交需求,而且仅限于毕业之前的同学。其他较为成功的社交网络都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社交需求,尤其是满足了第一层最原始,也是最最核心的“生理需求”。这一层的需求是普世和持久的。下面是社交网络需求满足层次分析。

第一层生理需求:帮助你认识陌生人的陌陌,被网民称为“约炮神器”;美空网这一个模特儿社区网站也被成为最大“淫网”;如果“世纪佳缘”算一个社交网络,它对第一层需求的满足程度更加明显。

第二层安全需求:稳定、健康、金钱,可以将迅速崛起的职业人社交网络如LinkedIn归为这一类,它让人们可以获得金钱和更稳定的生活。

第三层社交需求:友谊、爱情以及附属的关系。基于人际关系的如QQ空间和朋友网,基于兴趣的社交网络如豆瓣。

第四层尊重需求:成就、名声、地位等。知识型社交网络“知乎”,用户可以回答专业问题获得感谢,赞同;CSDN则是IT男技术员们的社交网络,通过分享编程资源、技术问题获得感谢或积分;虎嗅网则是业界观察者、评论家们的社交网络,写文章获得读者的点评、喜欢也是一种尊重需求的满足。

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靠社交网络满足不了。

以上各层的社交产品,除了虎嗅网和CSDN这类专业性强的网站,因为用户性别比例的缘故未能满足“荷尔蒙”社交需求,其他的都一定程度满足了人们的荷尔蒙社交需求。网上最近评出的“中国互联网十大约炮圣地”,陌陌、QQ、豆瓣、美空、世纪佳缘、知乎等产品上榜,唯独没有人人网。

人人网太单纯,只能满足用户3-4年的校园交友诉求。对于毕业后的社交诉求,尤其是第一层的“生理”需求满足太弱。

Facebook以及通过开放平台以及完善功能的方式,实现了对第一层到第四层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进而避免了人人网现在的尴尬。

增强社交联系

社交网络让人们更容易联系,或者更多地联系。它增强了人们的联系。但是,它并未让人们联系更紧密。而是让亲密人群愈加疏远和孤单。

与面对面的双向的互动不同,社交网络的联系更多是一种“宣传式”的联系。分享照片、发表状态、发表日志。在微博这一点体现更多。你发微博,所有粉丝会看到。若你分享的是生活,没人会分享,互动更难。你分享的是兴趣或话题,如长微博、图片、笑话等,与你同好的人进行分享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基于真实好友关系的社交,最频繁的分享和互动发生在最亲密的人群之间,这些分享和互动并不适合被第三方看到。这是现在社交网络产品的弊端。这也让本身可以产生的互动,因这个社交禁忌而未曾发生。

微博互动频繁,正是因为微博的互动大多不是发生在真实的好友关系之间,而是“基于同好”的。如果是你领导发的微博,你会随意评论吗?你老婆发的微博,除非为了晒亲密,一般也不会公开频密互动,有私信,有QQ,还有面对面的机会。

因此,很容易造成你使用社交网络越多但与身边的人愈加陌生的情况。你花时间与社交网络上的人维系关系的时候,结果是你花更少的时间在身边的人身上。这也契合前面提到的“5个空位”的理论,你只能与5个人保持亲密关系。

最严重的后果是,你花时间在社交网络上,但是很不幸的是,你任何层次的社交诉求(生理、安全、友谊、爱情、尊重)都未得到满足时,你会觉得“空虚、寂寞、冷”。这时候,可能会恶性循环,因为寂寞无聊,你继续去迷茫地使用这个社交网络继续空虚寂寞;另外一种可能是你抛弃社交网络,回归到生活的本质。

归根结底,社交网络让陌生的人联系上。这很可能是单向联系,如微博的关注数大于粉丝的常态,并且容易形成中心化,大V的声音占据屏幕。但是并未让已经认识的人联系得更紧密。

回归社交本质

移动互联网到来,新形态的社交产品让“亲密好友”这种小圈子有机会联系更加紧密。

如Path、微信等类型的私密社交产品。它们满足的是真实的好友关系的社交需求,并且局限在一个小众圈子。对分享内容的鼓励也是限制在生活,例如照片,而不是话题。互动内容如评论也进行了限制,不会暴露给不相关的人。

但是Path、微信你又很难称之为一个社交网络。这时候,它只是一个满足社交的工具之一,或者它的部分功能可以满足你的社交诉求。当你使用微信朋友圈的时候,你已经回归到线下生活了。这是你社交的根。

安装微信4.2版后,会收到这样一条温馨提示:“是时候放下手机,和朋友面对面了!如若不能,试试微信视频通话。少发微信,多和朋友见见面!”或许,社交网络的方向是在线上去认识爱好相同的人,能满足自己马斯洛五层需求的人;而线下存在真实好友关系的,则会远离社交网络。微信等便捷的分享工具,会让社交过程更加顺滑。实现线上社交与甚至社交的融合。

(作者系爱科技网创始人阿超,他的微博:广州阿超,微信: SuperSofter)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3-07-1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罗超频道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