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去中心化之辩与“三个世界”之争,区块链应用落地的模式选择

去中心化之辩与“三个世界”之争,区块链应用落地的模式选择

作者头像
区块链大本营
发布2018-05-10 11:24:41
1.3K0
发布2018-05-10 11:24:41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区块链大本营区块链大本营

王玮(玮哥)

渡鸦区块链专栏作者

背景

本文是志顶科技创始人王玮在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与CSDN、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联合举办的“区块链系列沙龙”上所作演讲的文字版,文章以演讲内容为主线,在很多关键环节进行了扩充和深化、细化,以便更加深入地论述相关主题。

今天的话题属于区块链应用落地的范畴,大家应该早就听说过2016年被人们称为区块链的落地之年,现在已经是2017年10月份了,区块链的落地情况怎么样呢?

正如刚才朱佩江秘书长说的,除了代币可以称为区块链的Killer Application之外,好像还没产生第二个能称得上巨大影响或者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应用(注:在本次活动中,中关村区块链联盟理事长朱佩江先生所做的演讲中,提到了上述观点,笔者也很认同,并且恰好在接下来的演讲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证明类似观点是很多人的共识),这是为什么呢?本文的内容,恰好也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并就此提出区块链落地方面的重要理念与模式。

中心化与中介化

图1. 中心化 vs. 中介化

我们从区块链“去中心化”这个概念的分析开始,看一下图1:左边是一个商场,可以卖食品、卖牙膏、卖书、卖服装,周围这些是消费者;右边是银行,有贷款的、存款的、交电费,还有电力公司收电费的,大家能看出这两者的区别吗?我想从图的标题上大家能知道我想表达的意思:两张图虽然长得非常像,都是典型的星型(“中心化”)结构,但他们的本质实际上差异非常大:一个是以中心为原点,向周边人提供服务的模型,后面我将称之为“自然的中心化”模型;另一种是充当中介,把一部分人的资金转移给另一部分人——不管是把存款人的钱借给贷款人,还是把收来的电费交给电力公司,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中介化”模型。

本文提出的第一个观点是: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区分产品或服务流程中“自然的”中心化模型与某种中介的存在而产生的中心化模型之间的区别,那么区块链应用的落地路径就会变得很清晰,不会由于误用“去中心化”这个概念而走入歧途。那么这两种模式的本质区别到底在哪里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 内容

第一种模型中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给我钱,我给你一个货品或者服务,交易的内容分别是货品和钱,归属互换了。另一种是我把你存款的钱拿去贷给他,或者说你要交给电力公司的电费,中间要经过我才给到电力公司,钱还是那些钱,转进去再转出来。因此,交易的内容、所有权的关系变化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这是区别之一。

  • 角色

第一种模型中,服务者是一个角色,接受服务的所有人角色都是一致的。第二种模型中,服务者还是一个角色,但接受服务的角色就有差异:中介就是把两类互相有需要的人连接在一起,所以角色必然是不同的。

  • 流程方面

角色不同,流程当然也就不同:第一种每一个都是“单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个活动就结束。第二种,必然是我存的款要贷给别人,这个流程才结束;我交了电费给银行,银行并不发电,他要把电费给了电力公司,这个流程才结束,这也是中介模式的特色。

从这三点可以看出来,中心化和中介化看上去都是中心的形态,但从我们常说的“交易”这个角度来看,其交易的内容、参与交易的角色以及交易完成的流程都是不同的。

“自然”中心化与去中介化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来看看日常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场景与区块链这种去中心化模式之间的关系了:

图2. “自然”中心化 vs. 中介化

结论的关键点就在图2的第一句话:“一种合理的经济活动,总是以服务者为中心,消费者为周边节点的中心化模型。这种中心化的模型是自然形成的,并非去中心化的目标”。上面所说的经济活动,不一定是指跟钱有关系的活动,社会活动也一样。

比如我们今天的演讲,就是一个以提供者为中心,接受者为周边节点的中心化模型:我此时此刻站在这里做这个分享,其实我们每个人仍然可以点对点地“去中心化”的交流——我先跟他说两句,再跟你说三句,你们几十位参会的同学也可以互相交头接耳,不停地在这说个半小时。可是如果这样做,这个演讲活动能成功吗?显然不可能。只有我一个人在这说半小时,你们都听,这个形态才是正常的,因为这是演讲这种活动应有的形态,是一个自然形成的中心化的模型。这种中心化的模型,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去中心化的目标,这个中心去不了。

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应用场景下中心化与去中介化的关系,举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我是一个作者,写篇文章要收费,每个人1块钱,1万个人我就收1万块钱。假设我们基于网络来做这个生意:你给我钱,我给你文章都在网络上完成。大家都知道区块链有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止“双花”,也就是说你给我的1块钱你一定不能同时给别人,在这一点上我一定要防止你;可我给你的文章呢,就是要复制一万份啊,因为文章就一篇,你要看别人也要看,当然不能说我给了你就不能给别人了,如果同一篇文章给了第二人就叫“双花”,那这个事情就做不成了。

这个差异反映在网络体系上,就是我们知道的“信息网络”和“价值网络”之间的差异,反映在经济活动中,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我给你一篇文章这个行为当中,你我是不对等的,因为我是这个产品的提供者,所以是这个经济活动的“中心”,这个中心不能去掉。反过来,你给我1块钱这件事,我们两个是对等的,因为支付是一种单纯的价值转移行为,而不是你为我提供的服务。也就是说,支付这个活动中你我都不是中心,只不过因为我们以前没有技术手段,所以没有中心的结果是我们引入了一个中介——银行/支付宝/微信——来帮助实现这一半的价值转移。分析至此,结论已经很明显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种典型的经济活动场景,是两个部分的结合,其中一半是“自然的”中心化模式,是一个经济活动本身的特征;另一半是任何类似场景下无差别的价值转移过程,是一个无中心的模式。

从经济行为的角度分析完,我们进一步从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图2所示的第二点,中心化的商业活动就是需要一个标准的信息系统来支撑,例如:今天报名了多少人,我要做个登记表;交了多少钱,我要汇总一下。我要是做个商场,就需要知道这个月的营业额比上个月的增长了多少,这些信息都是以我这个“中心”的视角去产生和管理的,显然和去中心化无关。最简单地:我商场卖了多少钱是我的隐私,我天天把账本公布到全世界去,肯定不正常。标准的中心化的商业活动它就需要标准的中心化系统去支撑,因此这种系统不是去中心化的目标。

第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去中心化系统,也就是区块链的处理能力,并不适合支撑中心化的商业活动。道理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区块链是个去中心化的账本,那账本应有的科目汇总、日清月结、年终报表,这些功能他都有吗,显然没有,要用区块链来实现,完全不适合。因为区块链本身服务于价值转移的过程,而不是信息管理的需要。

我们再来看图的另一边:区块链适合做什么事情呢?首先,他本质上就是去中介化的信息和资金的流转,最早的就是比特币——去中介化的资金流转方式。当然,代币也好,ICO也罢,被打击了我们就少说点,但去中介化的信息和资金的流转,确实是区块链最早实现的能力——通过共享化的账本,防止篡改、防止双花,同时还可以起到隐私保护的作用,并且降低各方面的参与成本,这个是区块链最主要的特点。

其次是区块链系统的特性:区块链系统相对而言是个独立的封闭的体系,因为它所有的交易都必须要遵从一个统一的标准数据结构,不能在不同构的系统间实现信息流转,这也为什么跨链技术是个难题的原因。而这种封闭性、匿名性、广播性实际上对于传统的经济活动的支撑都是不足的、不利的。

第三,区块链到目前为止,典型的应用模式是两种,一种就“代币”,也可以叫Token模式的应用,这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迄今为止区块链的唯一Killer Application。另一种是没有原生代币的应用,本质上是用区块链深入到某些业务流程当中,比如说食品溯源、保真、钻石运输等等,用区块链进入到各个场景当中去进行流程支撑。这两种应用模式的异同,是另一个大的话题,今天就不展开了,我会另外写一篇文章或者做一次演讲来论述。但是,后面我们会看到,这两者的差异与区块链落地应用模式选择和系统设计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综上所述,一个自然的中心化应用场景的典型需求,必然需要标准的中心化应用系统来满足;区块链适合于去中介化的资金、信息流转类型的应用,不可能替代标准的中心化应用。而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应该是这两部分的结合,所以中心化系统与区块链系统之间必然是一个做加法的关系、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是区块链支撑现实世界的经济活动和应用的正确姿势。

未来应用的“三个世界”

说到这里,就要提出本文最重要的理念,我相信这个理念能够刻画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计算机系统发展的方向:区块链技术诞生之后,世界的应用将会变成三种模式,我把它称之为应用“三个世界”,这三个世界理论类比的是毛主席委托小平同志在联合国大会上所提出的全球的国家划分为三个世界理论: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

图3. 未来应用的“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标准化的传统应用,我把他归结为“中心化+中介化”模式,比如说淘宝+支付宝,商场+银行,这样的系统模型就把经济活动的中心和对应的资金流转都管理起来了。在区块链诞生之前,支撑日常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只有这一种类型,因此他统治着我们当今的时代的应用模式,就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统治世界一样,时至今日,大概占有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99.99%。

另外两极,我先说第三世界,就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应用模式。这也是区块链极客(或者说原教旨主义者)实践理想的世界:他们相信跟每个人相关的应用都会在区块链上,也就是DAPP的形态——都是去中心化的、可以保护隐私的。第三世界就像“亚非拉”,他们代表着草根阶层,希望挑战“不合理的”经济秩序,也许他们会成功,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时代确实需要发展变化。现在确实已经有很多的DAPP,比如一种去中心化的博彩系统,非常有利于解决赌徒之间、赌徒与赌场之间不信任关系,就是依托于区块链产生的新模式。我觉得如果有一天,去中心化的应用承载了这个世界50%以上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真的可以算颠覆了传统应用了。

最后一极,则是今天的重点——第二世界:如果我们关注区块链对现实世界活动和经济运行提供支持的话,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区块链与现实世界经济活动当中标准的中心化应用的对接,就是“中心化+去中介化”,也就是把“中心化+中介化”的中介那一段去掉,但还保留着“自然”的中心,因此可以叫做“混合应用”。根据我们前面的结论,这种模式一定是可行的:因为区块链确实能承载部分信息和资金流转的能力,这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能适用于绝大部分经济活动的需要;同时也是必要的:因为区块链体系并不能很好地支撑中心化业务模式的管理需要,无法取而代之。

为此,我把这个理念叫做共同富裕:区块链没有必要彻底颠覆传统应用——我们拿一半,剩下一半与他们结合,就像马云说的:消灭了地主,农民也不一定能富起来,不如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本质上来讲,这是一种“中庸之道”的模式,除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之外,上个世纪流行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理论也是类似的,某种意义上说明,这种模式往往反映了大部分人的诉求。

说到这里,顺便插一句,刚刚没有做自我介绍:我本人做了将近二十年传统的金融行业的IT,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银行账务系统就是我设计和开发的,所以我的思想可能还是偏传统。因此,我虽然祝福第三世界能够成功,但也只是认为他们能够成为应用世界的一极,未来一定是三个世界并存,三分天下有其一。对我来说,因为希望推进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的落地,使之服务于现实世界的经济活动,因此会坚定选择第二世界的道路。

本文为演讲内容的上半部分,下一期将推出下半部分。

作者简介: 王玮

“中关村20周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北京志顶科技创始人

渡鸦区块链专栏作者

在金融IT领域从业近20年,主持过世界上最大的基于开放平台和分布式技术的银行账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曾任国家“核高基”国产化中间件应用示范项目副组长等。目前从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等领域应用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同时还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工程硕士企业导师、华夏基石e洞察管理杂志专栏作家。

本文为渡鸦原创专家专栏,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加入渡鸦

(全职记者∕实习生):cx@jqblockchain.com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7-11-0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区块链大本营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区块链
云链聚未来,协同无边界。腾讯云区块链作为中国领先的区块链服务平台和技术提供商,致力于构建技术、数据、价值、产业互联互通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引领区块链底层技术及行业应用创新,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