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互联网创业的苦与痛

互联网创业的苦与痛

作者头像
叶锦鲤
发布2018-05-11 15:56:58
1.1K0
发布2018-05-11 15:56:58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悦思悦读悦思悦读

本文是作者在2018年4月26日众智汇微信群分享的记录。由@泓逸 记录整理。 讲在前面:创业这些年,踩过的一些坑。回头看,有时候确实挺傻的。不过让我再做一次选择的话,还是要创业。

IT

生涯开始早

我很早就接触计算机,中学开始写代码,喜欢写代码,也喜欢看别人的代码。

那时候互联网还不成熟,拨号上网的时代。想看别人代码都是用盘拷来拷去的,用的最多的操作系统,开始是DOS,后来是Windows。

从Windows最早期的版本开始用。当时对微软和比尔盖茨特别钦佩。所以第一家公司选择了微软。

我对很多东西都非常好奇,最早的时候学basic语言和Pascal语言,这两中语言现在都不太用了。

学它是因为中学时接触NOI——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从那时候开始学编程,然后接触到算法、数据结构等等。

后来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继续参加比赛。一直都喜欢看别人的程序,给别人找bug。

为了

情怀进微软

实习期间去了最想去的微软,毕业后就进了微软,主要还是情怀的原因。

分享个小插曲:在微软内部大家管盖茨叫BillG,因为那个是他的MAIL。大家记得给他发邮件哈。

在微软做的东西特别多。从操作系统开始,然后驱动程序、浏览器、媒体播放器、嵌入式硬件等。

之所以会做这么多东西,原因很有意思:因为内部重组多,今天你在这个组,过几个月可能就换去做另外一个项目组了,老板或者老板的老板也给换了。

这段时间接触的领域多,成长非常快。这也是我很长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推荐刚毕业的同学去大公司工作的一个原因。

面试

策略或可学

在微软做过五年收获特别大。微软是一个非常看重技术的公司,尤其在考察人方面。比如,微软很多写程序的人并不一定是学计算机的,有可能是学化学的、学音乐的、学历史的一些不相关的行业。

如果你这些行业的人,还能写代码儿还懂得二叉树、红黑树,数据结构算法,能在学的本行业不是计算机的情况下,把计算机搞得很清楚了,那这个人更牛的。

这些挑人的标准,对未来的工作伙伴,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你都是和有能力的人一起工作,这是在微软能成长的原因。牛人太多了,可以学到的东西更多。

还有在面试的过程中可能会给出难题,考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包含一点就是如何借助面试官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候选人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来获得面试官的提示,然后你能把这个问题解决,这也是一个技能,这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受微软用人策略的影响,我们现在的创业团队招人也是非常看重人的潜力。

中华

英才慕英才

微软五年之后,来到了中华英才网。主要原因是我一直对人感兴趣,喜欢分析人,想看看这些人能做出什么事儿,是否可以预测人生。

中华英才网的正好是一家拥有大量人才数据的公司。

如何预测未来人才是非常困难的。要知道,招前端、java、Golang,包括现在AI人才,区块链的人才,都是很难,人才是个壁垒。

当我进了公司,发现完全跟我想的不一样,中华英才网是一个销售导向很强的公司。

最多的时候四千多人,百分之九十都是销售,而且都是以电话销售为主,电话销售团队完全跟技术不一样,墙上都写着标语、上班喊口号,跟技术宅形成对比。

这样会导致,产品是销售导向,产品的优先级完全是依靠能不能卖出去的产品来定优先级的。

萌念

创业遇机会

逐渐,我发现,这么简单的一个网站,看样子做的也不是那么好,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能搞出一个?有了一些创业的想法。

正好此时,中华英才网被美国的monster公司给收购了。之后又倒手卖了几次中间赶上一次裁员。大家可以搜索到,当时大家都非常迫不及待地求被裁。

巧了,一些小伙伴儿也想出来一起干,时间点特别契合,就这样走上创业的路。当时还没有任何双创、创业大街这些概念,我们就出发啦。

创业初期根本想不到什么困难,反正被裁员拿了一笔钱出来,不愁吃穿,一脑门子想终于摆脱束缚了,终于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了,然后yy做出来产品有多牛,怎么能快速地把这产品做出来。天天就在想这些东西。

这是创业的第一个坑:“头脑发热期”——特别想做出东西来,但东西在哪儿长成什么样子并没有深度的目标。

当时app还不是特别火,所以我们当时就决定就搞app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感受到困难。

因为经济上的压力不是这么大,也没有感受到这个时间上的压力,也没有感受到市场上的压力。所以前几周的时间都是非常兴奋,想着我在创业,然后肯定能创出一片天地。

初尝

由奢入俭难

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想把这个产品要踏踏实实落地的时候,我们要为这个产品去招人写代码,把这个产品怎么推出去的时候。

这时候才开始思考:我们在哪里办公?怎么发工资?开公司怎么开?

因为在微软的时候基本上什么都有。想跟别人去讨论,随时可以找到会议室来当面谈。现在只能在qq群,或者论坛里跟人聊,微信都不是特别火,你也不可能每天都约着上班儿的人一起跟你去搞这个。

这些问题的出现把前几周的热情,慢慢的淡化一些了,因为开始找地方办公的时候才发现钱太重要了,自己的钱数量有限。

当时还没有想到投资,或者一些其它的渠道,加上大部分合伙人是搞技术的,所以在这块儿脑子当时也不是很灵活。“没钱、不赚钱的”创业是个大坑。

为了省钱,我们就找了一个居民楼里办公,很多创业公司其实也是一样的。怎么发工资呢?反正创业团队都是熟人,刚开始就别拿工资了。

不仅不拿工资,咱还得租房子还得吃饭、买电脑,可能还要招人甚至还要买一些服务,因为一旦开始创业很多东西前期都是没有的。

所以我们不仅不发工资还每人掏出来两万块钱。贡献到公司里,这就是最早启动资金了。

数米

量薪日难熬

真正创业公司,不像现在的很多创业公司,动不动拿你双倍的工资招聘一个合伙人。

很多早期的创业公司都很穷,特别是那些自己掏钱的,掏钱的时候就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心里变化发生了。

有的人觉得需要省吃俭用了,有人觉得光省吃俭用不往外推广也不行,还得去招人写程序、还要去买服务器等等,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很多矛盾、争吵。

这些都是在大公司没有经历过的,甚至你在大公司即使经历过,也不需要深度思考。

我们有一阵儿过得特别惨,能买这个二手的服务器就不买新的,能在路边儿吃就在路边吃,以前微软这么好的食堂我们都放弃了。

很多事情都是不经历,是很难体验到的。打个比方,当遇到招人的时候如何去招人?

公司在一个居民楼里头,大家甚至觉得你可能是骗子该怎么办,我们当时想着先去咖啡厅去谈。后来发现去咖啡厅也不管用,因为最后办公的地点还是居民楼。

当一个人从一家企业走到一个创业公司,甚至自己是法人、创业公司的创始者,刚开始热情都很高。但是后来面对了这些困难,尤其很多抉择是你自己在做的时候,是个很困难的。

角色

转变一当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角色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我从一个程序员,变成了一个CEO。

CEO最早做的几件事儿是什么?第一,找房子;第二,买家具——为了省钱去买二手家具;然后还得开公司,一面找中介,一面还是自己去跑,工商、税务;等等……

做CEO开始的一段时间基本上财务、人事、行政的工作,还有“阿姨”的工作……感觉:除了CEO该干的事儿,什么事儿都干了

俗话说的好,投资人其实早告诉你了,CEO就该做两件事儿:一个是找人,一个是找钱

好啦,人家告诉了要做这件事情,那我就照着他去做就好了,去找人 & 找钱—— i)做自己的bp商业计划书、找投资人;ii)找员工或者合伙人。

就说找投资人。当你没有产品的时候,投资人说:我想看看产品,不能光是一个ppt,我就把钱交给你。当你做出产品的时候,他又说:要看一下数据,看看日活、流量、留存有多少……

所以从一个企业员工出来做一个创业公司,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成长不一定是在技术上的成长,而是阅历上的成长。

创业的最初阶段大概持续了一年时间。做完CEO之后,你会发现好多财务的事儿,工商的事儿,人事的事儿,甚至找人找钱的事儿,你全都经历了。还得自己做ppt。这些事情都是在创业之前没有想到的。

如果大家想自己做一个创业公司,或者加入一个创业团队,都要想的透彻一点,充分地考虑。

误将

相思作多情

创业最大的一个坑:产品是自己“拍脑袋”想的,而不是一个真正的需求。

我们做的第一个产品,是一个安卓的app叫知己知彼。这款产品可以简单的说成一个职场上的大数据分析工具。

我们团队技术还是蛮强的,抓取了几百万的简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你的历史经历来预测你的职场未来。

分析的内容包括:

微软的人经过几年都跳槽去了哪里?

百度的人需要的技能是什么样子?

然后什么样的人都加入了百度?

百度的每一个岗位的人,经过了多长时间又升职了?

又变成了其他公司某一个岗位的人?

等等

当时有个小功能用的人最多“摇一摇”,摇出你的未来,可以打败多少的职场人。

这个产品是ToC的,大约有十万多用户。不过做了一段时间就砍掉了。并不是因为十万多的用户太少,而是这款产品不是一个真正的需求。

用户可能在找工作的时候会用一下,但最终找工作的时候大家还是去招聘网站,因为招聘网站很直接,能给你介绍工作在哪里。

我们这个看上去很有价值,能分析这个分析那个,但不是每天都用,更不用说付费了。

这个产品是自己定义,我们自己空想出来一个产品,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需求的验证。

大家做自己的产品时要想清楚,分清需求和空想。因为往往自己想的这个想法别人也想过,要不就是别人可能做失败了,或者是说这个产品里头有好多的坑。

危机

四伏遍地坑

还有一个大坑是:创业是靠情怀支撑或者热情支撑的,而不是靠真正的商业模式。

不挣钱的创业不是真正的创业。不挣钱,可能也是创业里最大的坑,并列冠军坑哈。

当然创业的坑还有:创业团队存在短板,比如缺少某一类人才。

创业是综合实力,除非做的是科技含量特别高,或者特别营销或者销售导向的一些事情。否则你的团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团队。这也是投资人之所以投资,还是看你的团队。

你如果考虑加入创业团队,应该考虑你有没有这么多的人脉和能力,去覆盖产品、技术、运营、市场、销售等方面。

常见的坑还有:别人做不成的,你认为你能做成;别人做成的,你认为你也能做成。

这些东西都不成熟。当有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也需要一个深度的思考或者深度的一个分析。

当自己做互联网产品的时候,产品的规模化必须要考虑。有时候我们做了很多东西,发现用户上不去,很鸡肋,扔了挺可惜的,不扔?想扩大生产或者扩大产能非常难。

哪怕是一个垂直领域,你能规模化也是ok的,但无法规模化这个坑很有可能制约企业的发展。也许早期还好,但过了一、两年之后融资难甚至生存难。

创业必须考虑商业模式。商业模式里面比较成熟的是广告、游戏、金融。还有一类可以统称为电商。o2o也好,垂直电商也好,淘宝、京东也好,他们可能也回归到广告或者是去做金融。

除此之外的一些商业模式相对来说比较新的一些商业模式,也是值得大家去问自己这个问题。

初心

何处是前程

下面分享一下我们是如何跨过“不赚钱”坑的。

做app挣钱亦难亦易,大家都说这个好产品有用户有流量,然后融资,然后一直下去就OK了。

但是获取用户的成本、获取流量的成本,包括融资为了什么?为IPO吗?这些事情CEO都应该非常清楚,每天都要问自己几遍。

我们第一个产品一点收入都没有,我们开始怀疑了,产品的日活也比较弱的,该怎么办?是时候要挣钱了!

我们有数据,能知道企业喜欢看什么样的简历。于是我们尝试:帮候选人改成企业想要的那种简历。如果我们的候选人没有拿到列表企业的面试机会,不用付费。

后来反思,这个尝试是能挣钱,但是有可能挣的是一个不健康市场的钱。

比如:百度的php工程师职位,HR想看什么样的简历,这个很简单,我把百度的这个php工程师的简历做一次数据分析。然后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一份简历。候选人确实靠我们“改”的简历拿到了一次面试机会,但后来……我不用讲了吧。

我们还想过模拟面试,请公司里面的人模拟跟你去做面试,面试收钱。但是,公司的面试题本身很保密,员工去做这个事情不敢正大光明,也不可规模化的,这条路堵死了。

脚踏

实地再用心

尝试过几个商业模式后,我们选择了非常传统的猎头业务。巧的是我们挣的第一笔钱就是猎头费。

我们给企业推荐简历,如果候选人入职了,并且通过了保证期了,企业会付给猎头公司钱。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搜了一些简历,然后发邮件,把我的电话号码留下。如果有回信的,找他要微信号、电话号码。

在打了差不多几百个电话后,终于成了一单!好久没挣钱了,挣到钱的感觉还是特别爽。

但这个事情跟初心的大数据、人才分析,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了。技术是我们的强项,而不是打电话。于是我们决定做一个自动化猎头,起了个名字叫机器人猎头。居然我们是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人。

虽然依旧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自负盈亏、自己发工资了;可以招聘新人扩大团队;也可以坐办公室了;甚至可以请阿姨做饭了。

在这个时间段里呢,我们慢慢地悟出了创业的本质——创业的本质是要做好一个生意,还是要回到生意的思考上。

做猎头生意也还是做人的生意。我们上线了apin.ai这个智能招聘网站,我们猎头项目一直运转着。这个事情我们会一直去做,但规模化比较难。

人力资源市场完全的AI化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完全靠机器,还是比较难的。

重整

旗鼓又出发

这时候有人问我挣钱也不多,干什么还要撑着呢?

其实创业的人想回到公司上班还是蛮难的。心态不一样了,状态也不一样了。

现在互联网公司动不动用薪资、股权拍候选人,比自己创业要赚的多。但我总觉得回到公司上班和创业不一样,少了很多东西,缺少了灵魂,缺少自由。

有人说我散漫惯了,回公司不行了;有人说得比较直白,说我太老了,公司也不要我这样的人了。我觉得都特别有道理。

所以我们团队决定,猎头团队和猎头产品继续做,但是必须开启“二次创业”。

风口

扬帆勇向前

二次创业非常酷!我们做的是当前最Cool也最Hot的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投资方是我们的好朋友,也是行业内的大咖。

AI、Blockchain都非常热,泡沫挺大,但是我认为我们的机会太大了。

总结起来有两点:我们要做好玩儿的事儿;我们要做超级酷的事儿。我们的团队有30多人,都是AI和区块链行业的大咖,又都非常的年轻有活力。

二次创业的兴奋点和激情来了,比第一次还多。不是最早的浮夸yy的那种劲头,而是特别充满了信心能做出一些别人做不了的事情。

梁园

可好是我家

最后聊聊,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公司。

创业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主要看几点:

1. 抗压能力强,不怕输不怕骂。

2. 有好奇心,学习能力强。

一个人他学习能力强不强,有个判断点:比如你是学历史的,现在python写的特别好,以前学音乐的,现在用golang写小程序。转型很快,这就是学习能力强。

创业面临的竞争对手超级多,你都不知道他在哪里,要去搞定你未曾搞定的事情。

3. 在某一个领域擅长。

最怕的是这个人好像什么都会,但是没一个地方有专长。

去创业公司需要某个方面特别突出。比如,有的人营销能力特别强,讲故事特别好听,有的人技术特别强,有的人产品做得好……

4. 经常做深度思考,知道时间花在什么地方,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

创业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时间付出的要多,创业一定会牺牲很多个人时间。肯付出的人更容易离成功近一点,这一点我有充分感触。

现在我们每天都干到十一点,周末也不休息,睡觉前还思考很多问题。时间对所有人都是相对公平的,只有花更多的时间,才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做的比别人更好。

Q1:目前的产品的定位,是针对于招聘的技术提供者?还是继续做猎头平台应用?

A1:apin.ai是面向企业HR的,是企业的招聘方。

我们做到不需要HR去搜索,目标是干掉一切搜索。而通过招聘的公司、职位名称和描述,自动化筛选和匹配人才。

每天过来的简历可能几百个,而时间是有限的。通过数据分析知道什么样的人符合公司,通过自然语言的分析读懂职位描述,机器人协助筛选候选人简历。这样HR不用去看太多无意义的简历了。

不能叫猎头平台,因为我们猎头更像一个传统的猎头业务,因为我们有猎头顾问。这是我们经过思考之后得出来的,这个智能招聘平台背后没有任何人工。


Q2:您现在的创业或者二次创业,我觉得是您目前团队比较擅长的,设定了技术壁垒,前期的一些坑,不是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A2:这个问题说的对,猎头不是我们擅长的,招聘领域也不是我们最擅长的,只是我做过互联网招聘。

坑是看别人做的不好,以为自己做的好,甚至需求都是伪需求。现在所做的区块链,开源代码正好团队喜欢干这事,AI做模型训练,正巧我们还擅长搞数据。

多说一下AI,AI公司三个最主要的点:人才、数据、机器。

我们的合伙人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垂直领域在全球排前三;我们擅长去搞数据的;训练的机器需要大量显卡,正巧我们还是早期的区块链参与者。所以这三块,我们都有优势,我们才敢开干。


Q3:有一个情况是,某个人工作很多年以后,写简历会有总结型的话语词,把项目或智能关键价值一句话带过,这种与JD的匹配会比较难用技术来解决吧?

A3:技术是可以解决的,分析一份简历,除了关键字的匹配以外,我们做分析数据,通过既往公司的名称、岗位名称,甚至某一个项目组的名称,都可以分析出来,而不是简单的关键词。

另外,我们引入人工智能更能知道哪些人适合做。打个比方吧,简历写我是做AI的,但简历内容都是做其他的。我们的机器经过大量训练数据,知道AI工程师是什么样子,通过机器学习来判断这份简历是真的还是假的AI工程师。


Q4:如果一个人跨领域去做一些事情,并且也做的还可以,但是他可能感兴趣的东西很多,想尝试的很多,会不会存在稳定性的问题?您在这方面如何去界定这个人是有创造力,学习能力,还是三分热度?

A4:如果一个人跨领域做很多事情,是学习能力、创造力,还是三分热度,我们是这样来判断的。

他必须要有一个强项,如果他自己的擅长正好还是感兴趣的事情,成功的机会很多,他会主动的试错反思。如果她感兴趣很多事情,尝试很多但不去深入了解,这样的人往往都是他自己还没有想清楚。

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感兴趣不是三分热度,他肯定是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都想搞定这个事情。一个真喜欢一个事情,他会努力学习,然后去尝试。


Q5: 新的区块链产品,市场定位是什么人呢?

A5:现在了解区块链的人不多,我们的产品先是面向已经对区块链了解的人,比如说深耕于区块链开发的人员、正在使用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人,建设区块链社区和底层基础设施的人。

这个还要感谢政府,因为区块链经济和区块链技术正在非常飞速地发展,国家给予了很多优惠的政策,随着人群越来越多,这块的市场会越来越大。


Q6:未来应对于机器识别的初选,第一关人们把公司、职业、工种、内容描述的越清楚越好是么?

A6:对于机器识别,并不一定东西描述的越清楚越好。如果企业招聘高端才人,最看重两点:这个人的学校背景(第一学历),和公司背景。

通过学校和公司基本能对这个人有一个初步的把关。其次还有一些判断标准,比如跳槽很频繁,第一份工作是哪里,这个非常非常重要,第一份工作持续多长时间,每一次跳槽是否有充足理由。

我们的机器会去模拟HR,当然我们总说我们的机器可能做的比HR更加资深,机器能分辨出来人分辨不出的元素。

我们几千万的简历送到机器,机器自己找寻规律。这些规律可能HR没有发现,它就是这么发生的。


Q7:年轻人有必要咨询您这一类的公司顾问,因为他没机会梳理前辈们的简历规律,但却又有必要知道以后如何应对机器人筛选?

A7:是的,这个很有意思,就像我们的爬虫系统,我们既知道反扒的规则又知道爬虫的规则,既可以应对机器又可以应对真人。


Q8:做AI或者区块链,您觉得自己有可能成的最核心因素是什么?

A8:做AI呢,刚才说过人才、数据、机器三个要素我们拥有。

区块链,我们的投资人和创始团队做这块非常早,6年前就涉足了,而且是个全球化的团队,在美国硅谷和瑞士苏黎世拥有我们自己的实验室,我们一直致力于最底层的区块链技术的研究,比如共识算法、加解密算法等等。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5-0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智汇AI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区块链
云链聚未来,协同无边界。腾讯云区块链作为中国领先的区块链服务平台和技术提供商,致力于构建技术、数据、价值、产业互联互通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引领区块链底层技术及行业应用创新,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