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2016信息之美入选作品设计者自白:如何做好可视化“再”设计

2016信息之美入选作品设计者自白:如何做好可视化“再”设计

作者头像
大数据文摘
发布2018-05-25 16:19:24
9131
发布2018-05-25 16:19:24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大数据文摘

由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院长赵璐教授,和我共同完成的数据可视化作品Re-InfoDesign:How is your performance in our infographic Design course 获得“信息之美”大赛的成人组入选奖。借此机会,希望可以与更多的人从视觉艺术角度去分享、探讨可视化领域。

用数据可视化记录一起课程

作为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的一名专业教师,我关注的领域是信息设计学科中数据可视化的方向。2015年,在我给本科二年级学生讲授信息设计课程的同时,有意识的记录每堂课的教学进展,以数据的形式来衡量教学印象、我的期望、真实的作业反馈、时间等信息,这些本来仅仅是数字的数据,在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变得有意义,因此而成为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我的“再设计”之后,成为新的数据可视化作品,这就是我本次获奖作品的构思。

我现在要阐述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学生作品与可视化“再”设计。

第一部分——关于学生的作品

可视化设计就是讲故事的过程

本次课题主要分为两部分,讲故事和可视化

讲故事其实就是数据挖掘和整理的过程。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信息设计,是需要遵循一套和数据科学领域完全不同而又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设计方法论,与数据专家注重数据分析不同,我们专注于数据转化为信息,将信息可视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描述信息间的关系,与观众建立有效的沟通,当然,如果想建立有效的沟通,从初的数据一定是来自于生活,因此,好的信息设计要具备一定的故事性。我让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个题目,必须是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然后将其用讲故事或者表演的形式描述出来,在描述的过程中,注重对关键信息的强调,对次要信息的弱化(信息层级的建立),以及将一些看似不重要的数据赋予意义,成为信息(即信息转化)。事实证明,大家对第一部分的课题十分积极,讲故事的方式五花八门,有表演话剧的,我对台词的,我朗诵的,很多故事细节都让人捧腹。

采访自己手上的数据

故事有了,相当于完成了数据挖掘过程,接下来就是如何整合数据。

这其实是一个“采访数据”的过程。我鼓励同学们对手里掌握的数据进行以下几点采访,包括数据来源(Where)、数据收集人简历(Who)、如何收集(How)、数据完整程度(Complete)、数据参与人人数(Demographic)、量化过程是否合理(Right Way to Quantify)。用设计思维去处理数据的时候,我们不是通过电脑计算,而是完全靠“人脑”去判断,因此,这更容易发现一些计算机运算所难以发现的问题:数据不等于真相;数据可能是错误的;数据可能被误解。

“脑暴”到“爆”

接下来就是”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个人认为,与广告、视觉创意类头脑风暴不同,信息设计的“脑暴”应该是将信息层级构架的过程,也就是说,并不是以一个核心词向四周无休止的联想相关关键词,从中寻求契合点,而应该是将现有的信息关键词,分成类别,一环一环的向外扩展,每一环代表一个层级,最里面的是最重要的层次,以此类推,最外环是最不重要的信息。信息化“脑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同学们在此过程中,真的会“爆炸”,因为看似没多少工作量的事,做起来却效率极低。

信息的层级就好比是在一个大衣柜里,把散乱的衣服,按照一定法则(比如季节、颜色、种类等)放到每一个抽屉里,不要的衣服,还要忍痛扔掉,问题是:你是否清晰和有决心明确某件衣服会被扔掉?

学生头脑风暴草图

信息之“美”

最后一部分,也是本次课程的第二个实践性课题,就是将整理后的故事信息可视化。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设计师特格拉姆首先提出将信息设计独立体系,不再属于平面设计的分支,他提出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沟通。这与追求“精美的艺术体现”的平面设计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从课程角度来说,如何同时满足信息传递的准确度和审美格调,是此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我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抛开装饰的设计语言,单纯考虑信息传递的功能性,只是在此基础上考虑最终作品的形式问题,从视觉传达的角度上,我会鼓励学生作品的形式与他们的主题尽量相关,从而提高视觉的张力,吸引更多的人观看。

部分学生作品(想要观看完整图片的读者请后台回复“信息之美”查看)

第二部分——信息再设计

学生作业完成后,我挑选了几个作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信息再设计。

自我创造的数据挖掘

自己有一个喜欢记录的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想把一些我印象深刻的片段记录下来,包括时间、地点、学生接受知识和修改意见的情况、我在看作业之前对不同学生的期望、学生下一次来看稿的反馈情况。我忽然有个想法,就是将这些内容用一种类似电子游戏的方式,变成各种能量数值,就会很直观的体现出不同的信息状态,数据也许是模拟的,但是我会以最高分的作业作为参照,依次划分不同信息类别的数值,这样最终出现的信息再设计作品,就是一套有一定规律的数据可视化作品。

“再”

以学生的作业为基础,进行信息设计,从而让学生和更多人了解我们的课程进展,对信息设计的功能与审美都有新的认知,这是我作品最终目的。因此,需要设计出完全与学生原作不同,但又要具备一定联系的设计风格。每一个信息的位置都是我回忆当时评论作业重点聚焦的区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作品具备一定的叙事性,观众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当时上课的画面感。当然,在这个过程,我也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将图形归纳为一个个微小的单元形,按照数量、时间、印象深刻程度等规律,排列,力求在视觉强度上有所突破。

说到可视化工具,不同于数据专家利用编程软件而完成的可视化作品,我们视觉艺术工作者,也会选择自己习惯的工具进行最终的作品实现-illustrator专业绘图软件,纯手绘作品。因此,设计师做信息设计作品,最终的呈现形态往往有一种出乎意料的“自然”效果,这和那种纯“理性”的科学化处理,有所不同。我们的主管性会更强一些,因为在设计的过程中,就会有所“目的”的删减,强化某些信息,达到与观众产生共鸣的目的。

总体来说,这是我的一次尝试性信息作品试验,目前,我也正与友人研究将作品做成交互性作品,在新媒体平台上,使之成为真实的可视化功能性产品,这种产品应该是普适的,适合于相关领域的任何一套数据库,同时有自己的一套运算法则。实现从具象的静态信息图到自动的可视化纬度转变。

信息之美入选作品:Re-InfoDesign:How is your performance in our infographic Design course部分图片(想要观看完整图片的读者请后台回复“信息之美”查看)

再次感谢大数据文摘,能给我一个十分全面分享自己教学和设计的心得!期待与数据迷们交流!

附:鲁迅美术学院视传学院信息设计教学介绍

鲁迅美术学院视传学院始终对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设计教学与研究高度重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共同搭建了“信息设计与新媒介研究中心”,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们出版了教材《Infomedia——信息设计与新媒介研究》这是由中心课题组赵璐教授带队,我和陶然共同编著设计类教材,把我们对信息设计,尤其是可视化设计的教研结果全面展示。因此我自己在教学中,更专注于数据转化视听信息的过程,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功能, 2讨如何对灾害、金融、疾病、人文等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信息可视化重构。进而在融媒体的信息环境中,将数据可视化与视觉设计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与创新探索。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7-01-1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大数据文摘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