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社交化电商一度被认为是电子商务平台的未来趋势,能否冲破第三方平台的流量分发瓶颈,关键就在于社交电商了。
为此,以8亿用户占据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的社交平台微信,被视为是颠覆淘宝电商生态的最大威胁者,结盟京东、开放微信公众平台、发力微信支付,大有一番血洗拍拍电商前耻的火药味。以至于,稳坐电商头把交椅的阿里巴巴也不淡定了,以5.86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在数据接口封杀微信来源、布局移动社交产品来往、微淘等。纵观电子商务局势,二马终将在社交电商领域掀起一场鏖战。
然而,一年多来,社交电商的概念很少提及了,反倒是朋友圈电商、人人电商、微店等依托微信社交生态产生的“微商”引起了社交震荡。在朋友圈卖面膜、卖眼睫毛、卖女装、卖佛珠还有一些做海外代购的生意越来越多,单月流水竟可达到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水准,制造了一个个创富神话不说,更是释放了大众对于微商美好未来的全部想象。
微商陷入“传销化”困境
但,好景不长,最近微商陷入了“传销化”的舆论炮口之下。其实称之为“传销”并不合适,有点舆论情绪上的排斥反感,因为传销是直接以发展“人头”下限来非法获利的,微商的内核毕竟还是商品本身,只不过是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偏离,沾染了“传销”的味道。
如果按照人人电商的概念,微商借助社交化平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何如今落到被“传销化”的境地了,原因是微商病态化了,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甚至有点病入膏肓了。
一、在微信社交平台成长初期,尝试做微商的人比较少,贴近商业本质,整个微商生态较为良性,确实有不少微商主赚到了钱,但随着微商创业者的鱼龙混杂汹涌而入,竞争者多了,卖同一品类的微商面临着残酷的竞争,有不少微商主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把这个微商生态搞混了。
二、一开始,社交软件还是个比较新鲜的产物,朋友圈里出现个别做生意的个人,只要不是严重刷屏,大家还是有一定接受度的,而现在,微信生态成熟了,熟人圈关系基本确立了,大众对朋友圈充斥的太多刷屏卖卖比较反感,遇到了就会自动屏蔽,很多微商主前期积累下的社交关系链中有效用户占比越来越小。
三、很长一段时间,借助微信平台做生意,微信官方的态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随着微商生态的恶化,微信迫于压力,不得不实施一系列平台政策进行压制。比如:限制微信公众账号引导式分享,限制微信好友5000人上限,加强举报处理等等。
种种困境之下,很多做微商做生意的逻辑发生了改变,过去还是以商品买卖为根本,现在都以扩大代理层级为盈利点,一个总代如果有10个一级代理,每个一级代理下面又有50到100个二级代理,以这样模式来出货,到最后,总代都不需要担心货有没有真正卖到消费者手里,反正只要分发给代理商钱就到手了。而产品怎么样,消费者用的怎么样,反倒不怎么关心了,如此这般,命运真得堪忧啊。
微商离社交电商有多远?
从形势上来看,微商处境并不乐观,是否意味着“社交电商”走向穷途末路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阐明微商跟社交电商的关系,其实微商正是借助社交红利自然衍生出来的社交电商初级模式。成熟的社交电商生态应该是这样的。
一、流量问题:社交平台本身是个庞大的流量入口,用户黏性比较高,用户大部分碎片化的时间都消耗在社交软件上,如果把这些流量转化成电商流量,其商业价值不可预计,而且这些流量都是自然成圈层小生态的,一个卖面膜的,只要有1000个女性潜在客户群体,生意就会持续做下去,相比之下传统的电商生态本质上还是地产出租的概念,过于中心化,店家过多依赖平台的广告位推荐,搜索优化推荐等,流量分发存在天花板。
二、信任问题:传统的电商生态需要依托第三方平台做信任中介支撑,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习惯培养。而社交平台天然具有熟人关系的基因,用户之间容易建立信任,能够降低交易门槛。很多微商到现在都是先付款后发货,完全没有第三方平台保障,用户的信任起主导作用。
三、传播问题:传统的电商生态口碑和品牌的参考标准都是消费者口碑评价,这种硬参考有效,但是可能会存在刷单和刷好评的弄虚作假行为,况且这些口碑信息还是被隐藏的,需要自主去搜索。而全新的社交电商生态口碑是在熟人间传播,分享传播会直接通过朋友圈平台迅速传开,一个好评的传播影响是呈梯级的,很容易通过二次传播被无限放大。
微商作为社交电商的初级模式,能享受到流量、信任、传播上的一切红利,在发展早期一切都是失控的,而一些原本好的方面如果使用不好,很容易造成负面效应。从微商到社交电商的全面爆发,需要的是只是时间积累和沉淀,不断有新问题爆发,然后出现新的解决办法,趋势是挡也挡不住的,是这样么?
社交电商面临的挑战
此次微商爆发的脱离商业本质的病态化问题,算是微商向社交电商模式探索的一个比较大的障碍,跳过这个坎前景很美好,跳不过生死未卜。不过,过早的问题暴露,倒是能让我们认识到社交电商模式可能存在的严峻挑战。
一、互联网巨头放慢脚步。近一年来,社交电商并没有一年前那么火热,原因在于阿里、腾讯貌似在这方面的探索节奏都慢了下来,除了前段时间微博和微信的平台大战能隐隐约约看到电商布局的影子,社交电商的厮杀从气势和实质动作上都放缓了。阿里今年的宣传重点也在淘宝无线端,而来往、微淘等社交化产品,网上还有多少声音?腾讯更是,对微信的战略布局眉毛胡子一把抓,搞社交游戏靠一款打飞机的游戏弄的满城风雨;做本地O2O布局,战略入股58同城;做微视频布局,试图靠一个小视频掀起一个全新的视频时代;微信到底要做啥?与京东合作的电商入口似乎并没有太大起色,何况现在的微信购物入口,还是淘宝式的电商生态,跟社交电商并没太大关联。目前的互联网环境,概念性的方向,如果没有巨头的掐架和布局,想发展起来势必会慢半拍。
二、去中心化的“失控”如何玩?归结到底,社交电商和传统电子商务生态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信任的释放。社交电商是去中心化的,但去中心,并不代表没有平台规则引导,失控的形态本质上更高级无形的“控制”。现在淘宝还会在微博生态上利用社交化的元素,帮助电商平台导流,借助微博输出口碑、品牌,做活动促销。微信在社交电商的布局明显是放任自流的,只是守着产品最基本的平台规则,出了问题管制一下,并没有做正确地引导。此次爆发的微商危机,微信也难逃其咎。比如:如何把微商用户往微店上转,借助微店平台规则,规范微商的代理商利益链条,或者如何融合微信公众平台和朋友圈,在用户体验和产品导流上做一定的平衡。显然,微信对此是封闭态度的,并没有充当一个平台方的隐性管控和引导作用,以至于酿成了“传销化”的病态恶果。
三、SNS+电商,场景如何互通?用户有一种潜在的习惯和意识,在淘宝平台上就会放心的购物消费,而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天然就是为娱乐消遣的。SNS+电商,存在一个场景过渡问题。从单纯的用户习惯角度来阐述二者融合的难度,有一定道理,模拟一个场景,比如:好朋友很久没联络,突然间来问候自己了,第一句话就是,我最近买了一款产品,挺好用,在我朋友圈第一条,你也买一下吧。用户很不习惯社交关系上染上电商的元素。但从长远来看,未来电商站长关键在在于注意力上,只要用户的注意力在社交平台上,电商就不可能不渗透。如何自然地处理社交和电商的关系,需要平台方在产品上的探索,也需要用户习惯和意识上的培养,现在看来,前路还很遥远。
来源:钛媒体 作者:开眼二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