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机器学习】---密度聚类从初识到应用

【机器学习】---密度聚类从初识到应用

作者头像
LhWorld哥陪你聊算法
发布2018-09-13 14:02:45
5420
发布2018-09-13 14:02:45
举报

一.前述

密度聚类是一种能降噪的算法。很多时候用在聚类形状不规则的情况下。

二.相关概念

先看些抽象的概念(官方定义)

1.

:对象O的是与O为中心,

为半径的空间,参数

,是用户指定每个对象的领域半径值。

2.MinPts(领域密度阀值):对象的

的对象数量。

3.核心对象:如果对象O

的对象数量至少包含MinPts个对象,则该对象是核心对象。

4.直接密度可达:如果对象p在核心对象q的

内,则p是从q直接密度可达的。

5.密度可达:在DBSCAN中,p是从q(核心对象)密度可达的,如果存在对象链,使得

,

从关于

和MinPts直接密度可达的,即

内,则

密度可达。

6.密度相连:如果存在对象

,使得对象

都是从q关于和MinPts密度可达的,则称

是关于

和MinPts密度相连的。

PS:是不是很抽象 ,所以官方定义永远是官方定义确实理解不了。然后再看些非官方定义,其实就大概明白了。

先上图:

解释下:这里有几个关键的概念。

领域其实就是某一个半径内,假设半径为5,我们先看P点以半径为5画的圆中包含3个点,而q点以半径为5画7个点  7>5,所以q就叫做核心对象。q不是核心对象。理解就是这么简单,再看看什么叫密度可达,见下图:

0点以半径为5画圆与p点以半径为5画圆有交集,即O点以半径为5的领域内有以P为中心店半径为5的领域内的点,则O密度可达P,O也密度可达q(在边界交点也算)。

从o点能密度可达p,也能密度可达q,则p,q叫密度相连。

再比如:

q密度可达p1,p1密度可达p,则q密度可达p(间接的也是密度可达)!!!!

这里需要两个参数注意下:r半径,m阈值,即以r为半径内所包含的点,只有大于m阈值的点才能叫核心对象。

 以上理解了这些概念,但跟聚类有什么相连,实际上簇就是密度相连的最大的集合。即一个簇就是最大的密度相连的集合。

如果一个点不是核心对象,也就意味着不能密度可达,所以就是噪声点。(通俗理解就是一个点都不能画圆,怎么会有密度可达呢?)

比如下图:

就是噪声点。

PS:总结下规律:

给定的m不够簇就会变多,比如下图:m分别是5,3,2

解释:当是5的时候,圈红的边缘点不是核心对象,所以不能画圆,所以不会密度可达。当是2的时候,半径内的值大于阈值所以是核心对象,那么这堆数据有可能密度相连,形成一个簇。这也就是簇变多的原因。

代码: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usr/bin/python
# -*- coding:utf-8 -*-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klearn.datasets as ds
import matplotlib.colors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DBSCAN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def expand(a, b):
    d = (b - a) * 0.1
    return a-d, b+d


if __name__ == "__main__":
    N = 1000
    centers = [[1, 2], [-1, -1], [1, -1], [-1, 1]]
    data, y = ds.make_blobs(N, n_features=2, centers=centers, cluster_std=[0.5, 0.25, 0.7, 0.5], random_state=0)
    data = StandardScaler().fit_transform(data)
    # 数据的参数:(epsilon, min_sample)
    params = ((0.2, 5), (0.2, 10), (0.2, 15), (0.3, 5), (0.3, 10), (0.3, 15))

    matplotlib.rcParams['font.sans-serif'] = [u'SimHei']
    matplotlib.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 = False

    plt.figure(figsize=(12, 8), facecolor='w')
    plt.suptitle(u'DBSCAN聚类', fontsize=20)

    for i in range(6):
        eps, min_samples = params[i]
        model = DBSCAN(eps=eps, min_samples=min_samples)
        model.fit(data)
        y_hat = model.labels_

        core_indices = np.zeros_like(y_hat, dtype=bool)
        core_indices[model.core_sample_indices_] = True

        y_unique = np.unique(y_hat)
        n_clusters = y_unique.size - (1 if -1 in y_hat else 0)
        print(y_unique, '聚类簇的个数为:', n_clusters)

        plt.subplot(2, 3, i+1)
        clrs = plt.cm.Spectral(np.linspace(0, 0.8, y_unique.size))
        print(clrs)
        for k, clr in zip(y_unique, clrs):
            cur = (y_hat == k)
            if k == -1:
                plt.scatter(data[cur, 0], data[cur, 1], s=20, c='k')
                continue
            plt.scatter(data[cur, 0], data[cur, 1], s=30, c=clr, edgecolors='k')
            plt.scatter(data[cur & core_indices][:, 0], data[cur & core_indices][:, 1], s=60, c=clr, marker='o', edgecolors='k')
        x1_min, x2_min = np.min(data, axis=0)
        x1_max, x2_max = np.max(data, axis=0)
        x1_min, x1_max = expand(x1_min, x1_max)
        x2_min, x2_max = expand(x2_min, x2_max)
        plt.xlim((x1_min, x1_max))
        plt.ylim((x2_min, x2_max))
        plt.grid(True)
        plt.title(u'epsilon = %.1f  m = %d,聚类数目:%d' % (eps, min_samples, n_clusters), fontsize=16)
    plt.tight_layout()
    plt.subplots_adjust(top=0.9)
    plt.show()

r半径太大就会聚类到一起:如下图

 所以Finally总结:要大一起大,要小一起小,参数这是最合适的。比如2,6图是合适的,4个簇。

未完待续,持续更新中。。。。。。。。。。。。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18-01-19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