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神经网络篇】--基于数据集cifa10的经典模型实例

【神经网络篇】--基于数据集cifa10的经典模型实例

作者头像
LhWorld哥陪你聊算法
发布2018-09-13 14:58:24
1.6K0
发布2018-09-13 14:58:24
举报

一、前述

本文分享一篇基于数据集cifa10的经典模型架构和代码。

二、代码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h
import time
from tutorials.image.cifar10 import cifar10
from tutorials.image.cifar10 import cifar10_input


# 本节使用的数据集是CIFAR-10,这是一个经典的数据集,包含60000张32*32的彩色图像,其中训练集50000张,测试集10000张
# 一共标注为10类,每一类图片6000张。10类分别是 airplane, automobile, bird, cat, deer, dog, frog, horse, ship, truck

# 我们载入一些常用库,比如NumPy和time,并载入TensorFlow Models中自动下载、读取CIFAR-10数据的类
max_steps = 3000#迭代3000次
batch_size = 128#每次128张图片
# 下载cifar10数据集的默认路径
data_dir = 'D:/cifar10_data/cifar-10-batches-bin'


def variable_with_weight_losses(shape, stddev, wl):#w1是L1正则中的系数
    # 定义初始化weights的函数,和之前一样依然使用tf.truncated_normal截断的正太分布来初始化权值
    var = tf.Variable(tf.truncated_normal(shape, stddev=stddev))
    if wl is not None:
        # 给weight加一个L2的loss,相当于做了一个L2的正则化处理
        # 在机器学习中,不管是分类还是回归任务,都可能因为特征过多而导致过拟合,一般可以通过减少特征或者惩罚不重要特征的权重来缓解这个问题
        # 但是通常我们并不知道该惩罚哪些特征的权重,而正则化就是帮助我们惩罚特征权重的,即特征的权重也会成为模型的损失函数的一部分
        # 我们使用w1来控制L2 loss的大小
        weight_loss = tf.multiply(tf.nn.l2_loss(var), wl, name='weight_loss')
        # 我们使用tf.add_to_collection把weight loss统一存到一个collection,这个collection名为"losses",它会在后面计算神经网络
        # 总体loss时被用上
        tf.add_to_collection("losses", weight_loss)
    return var


# 下载cifar10类下载数据集,并解压,展开到其默认位置
cifar10.maybe_download_and_extract()
# 使用cifar10_input类中的distorted_inputs函数产生训练需要使用的数据,包括特征及其对应的label,这里是封装好的tensor,
# 每次执行都会生成一个batch_size的数量的样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对数据进行了Data Augmentation数据增强
# 具体实现细节查看函数,其中数据增强操作包括随机水平翻转tf.image.random_flip_left_right()
# 随机剪切一块24*24大小的图片tf.random_crop,随机设置亮度和对比度,tf.image.random_brightness、tf.image.random_contrast
# 以及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白化 tf.image.per_image_standardization() 减去均值、除以方差,保证数据零均值,方差为1
images_train, labels_train = cifar10_input.distorted_inputs(#可以之解读数据,然后按每一批次的来读取
    data_dir=data_dir, batch_size=batch_size
)#对应计算图中的一个字图 cifar10_input封装的是一个tensor 输入进来数据,再把处理逻辑输出出去

# 生成测试数据,不过这里不需要进行太多处理,不需要对图片进行翻转或修改亮度、对比度,
# 不过需要裁剪图片正中间的24*24大小的区块。(因为训练的数据是24*24的,通过函数cifar10_input.distorted_inputs读进来时处理了)
# 并进行数据标准化操作
# 测试的是一批数据
images_test, labels_test = cifar10_input.inputs(eval_data=True, data_dir=data_dir, batch_size=batch_size)

# 因为batch_size在之后定义网络结构时被用到了,所以数据尺寸中的第一个值即样本条数需要被预先设定,而不能像以前那样设置为None
# 而数据尺寸中的图片尺寸为24*24即是剪裁后的大小,颜色通道数则设为3
# 这里写batch_size而不是None 因为后面代码中get_shape会拿到这里面的batch_size
image_holder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batch_size, 24, 24, 3])#训练集多少行
label_holder = tf.placeholder(tf.int32, [batch_size])#训练集多少行,就有多少个Label

# 初始设置第一个卷积层,64个卷积核,卷积核大小是5*5,3通道
weight1 = variable_with_weight_losses(shape=[5, 5, 3, 64], stddev=5e-2, wl=0.0)#在卷积这块不做正则化
kernel1 = tf.nn.conv2d(image_holder, filter=weight1, strides=[1, 1, 1, 1], padding='SAME')#做真正的卷积
bias1 = tf.Variable(tf.constant(0.0, shape=[64]))#0.1也可
conv1 = tf.nn.relu(tf.nn.bias_add(kernel1, bias1))#用激活函数
# 使用尺寸3*3步长2*2的最大池化层处理数据,这里最大池化的尺寸和步长不一样,可以增加数据的丰富性
pool1 = tf.nn.max_pool(conv1, ksize=[1, 3, 3, 1], strides=[1, 2, 2, 1], padding='SAME')
# 使用LRN对结果进行处理
# LRN最早见于Alex那篇用CNN参加ImageNet比赛的论文,Alex在论文中解释LRN层模仿了生物神经系统的"侧抑制(单边抑制)"机制,
# 对局部神经元的活动创建竞争环境,使得其中响应比较大的值变得相对更大,并抑制其他反馈较小的神经元,增强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 Alex在ImageNet(上百万张图片)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使用LRN后CNN在Top1的错误率可以降低1.4%,因此其在经典AlexNet中使用了LRN层
# LRN对ReLU这种没有上限边界的激活函数会比较有用,因为它会从附近的多个卷积核的响应中挑选比较大的反馈
# 但不适合Sigmoid这种有固定边界并且能抑制过大值得激活函数
# LRN对Relu配合较好,适合Alex架构
norm1 = tf.nn.lrn(pool1, 4, bias=1.0, alpha=0.001 / 9.0, beta=0.75)

# 创建第二个卷积层
# 上面64个卷积核,即输出64个通道,所以本层卷积核尺寸的第三个维度即输入的通道数也需要调整为64
weight2 = variable_with_weight_losses(shape=[5, 5, 64, 64], stddev=5e-2, wl=0.0)
kernel2 = tf.nn.conv2d(norm1, weight2, [1, 1, 1, 1], padding='SAME')
# 还有这里的bias值全部初始化为0.1,而不是0.最后,调换了最大池化层和LRN层的顺序,先进行LRN层处理,再使用最大池化层
bias2 = tf.Variable(tf.constant(0.1, shape=[64]))
conv2 = tf.nn.relu(tf.nn.bias_add(kernel2, bias2))
norm2 = tf.nn.lrn(conv2, 4, bias=1.0, alpha=0.001 / 9.0, beta=0.75)
pool2 = tf.nn.max_pool(norm2, ksize=[1, 3, 3, 1], strides=[1, 2, 2, 1], padding='SAME')

# 两个卷积层之后,是全连接层
# 先把第二个卷积层之后的输出结果flatten,使用tf.reshape函数将每个样本都变成一维向量,使用get_shape函数获取数据扁平化之后的长度
reshape = tf.reshape(pool2, [batch_size, -1])
dim = reshape.get_shape()[1].value
# 接着初始化权值,隐含节点384个,正太分布的标准差设为0.04,bias的值也初始化为0.1
# 注意这里我们希望这个全连接层不要过拟合,因此设了一个非零的weight loss值0.04,让这一层具有L2正则所约束。
weight3 = variable_with_weight_losses(shape=[dim, 384], stddev=0.04, wl=0.004)
bias3 = tf.Variable(tf.constant(0.1, shape=[384]))#写0.1是为了Relu小于0时全为0,所以给0.1不至于成为死亡神经元
# 最后我们依然使用ReLU激活函数进行非线性化
local3 = tf.nn.relu(tf.matmul(reshape, weight3) + bias3)

# 接下来还是全连接层,只是隐含节点只有一半,其他一样
weight4 = variable_with_weight_losses(shape=[384, 192], stddev=0.04, wl=0.004)#全连接的神经元384---192 是不断减少的,成倍减少 因为在不断的总结 卷积是不断地变宽,也是成倍的
bias4 = tf.Variable(tf.constant(0.1, shape=[192]))
local4 = tf.nn.relu(tf.matmul(local3, weight4) + bias4)

# 最后一层输出层,依然先创建一层weight,其正太分布标准差设为一个隐含层节点数的倒数,并且不用L2正则
# 这里没有用之前的softmax输出最后结果,这里把softmax操作放在了计算loss部分,其实我们不需要对inference的输出进行softmax
# 处理就可以获得最终分类结果(直接比较inference输出的各类的数值大小即可),计算softmax主要是为了计算loss,因此softmax操作整合到后面合理
weight5 = variable_with_weight_losses(shape=[192, 10], stddev=1/192.0, wl=0.0)
bias5 = tf.Variable(tf.constant(0.0, shape=[10]))
logits = tf.add(tf.matmul(local4, weight5), bias5)


# 到这里就完成了整个网络inference(构建)的部分,梳理整个网络结构,设计性能良好的CNN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是想要针对某个问题设计最合适的
# 网络结构,是需要大量实际摸索的
# 完成模型inference的构建,接下来是计算CNN的loss,这里依然是用cross_entropy,这里我们把softmax的计算和cross_entropy的计算
# 合在了一起,即 tf.nn.sparse_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
# 这里使用 tf.reduce_mean() 对 cross entropy计算均值,再使用 tf.add_to_collection()把cross entropy的loss添加到整体
# losses的collection中,最后,使用tf.add_n将整体losses的collection集合中的全部loss求和,得到最终的loss,其中包括
# cross entropy loss, 还有后两个全连接层中weight的L2 loss
def loss(logits, labels):
    labels = tf.cast(labels, tf.int64)#真实标签0-9
    cross_entropy = tf.nn.sparse_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
        logits=logits, labels=labels, name='cross_entropy_per_example'
    )#交叉熵
    cross_entropy_mean = tf.reduce_mean(cross_entropy,
                                        name='cross_entropy')
    tf.add_to_collection('losses', cross_entropy_mean)#加到最开始定义的集合这里最后又两部分交叉熵损失函数+L2损失函数

    return tf.add_n(tf.get_collection('losses'), name='total_loss')#拿到两部分损失

loss = loss(logits=logits, labels=label_holder)#logits输出的结果
# 优化器依然选择Adam Optimizer, 学习速率0.001
train_op = tf.train.AdamOptimizer(1e-3).minimize(loss)#在训练过程中不断调整w和b

# 使用 tf.nn.in_top_k()函数求输出结果中 top k的准确率,默认使用top 1,也就是输出分数最高的那一类的准确率
top_k_op = tf.nn.in_top_k(logits, label_holder, 1)#这里1是top1 相同为1 进行累加  得出准确率

sess = tf.InteractiveSession()
tf.global_variables_initializer().run()

# 前面对图像进行数据增强(各种扭曲缩小)的操作需要耗费大量CPU时间,因此distorted_inputs使用了16个独立的线程来加速任务,函数内部会产生线程池,
# 在需要使用时会通过TensorFlow queue进行调度
# 启动图片数据增强的线程队列,这里一共使用了16个线程来进行加速,如果不启动线程,那么后续inference以及训练的操作都是无法开始的
tf.train.start_queue_runners()

# 进行训练
for step in range(max_steps):
    start_time = time.time()
    image_batch, label_batch = sess.run([images_train, labels_train])#真正执行tensor逻辑 返回的是一批次的数据
    _, loss_value = sess.run([train_op, loss],
                             feed_dict={image_holder: image_batch, label_holder: label_batch})
    duration = time.time() - start_time
    if step % 10 == 0:
        examples_per_sec = batch_size / duration
        sec_per_batch = float(duration)

        format_str = 'step %d, loss = %.2f (%.1f examples/sec; %.3f sec/batch)'
        print(format_str % (step, loss_value, examples_per_sec, sec_per_batch))


# 评测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
# 我们依然像训练时那样使用固定的batch_size,然后一个batch一个batch输入测试数据
num_examples = 10000
# 先计算一共要多少个batch才能将全部样本评测完
num_iter = int(math.ceil(num_examples / batch_size))
true_count = 0
total_sample_count = num_iter * batch_size
step = 0
while step < num_iter:
    image_batch, label_batch = sess.run([images_test, labels_test])#测试 取测试集中的数据
    predictions = sess.run([top_k_op], feed_dict={image_holder: image_batch,#有多少个相同的结果预测出的和真实的比较
                                                  label_holder: label_batch})
    true_count += np.sum(predictions)
    step += 1

precision = true_count / total_sample_count #预测对的和总的样本数
print('precision @ 1 = %.3f' % precision)

 三、总结

最终,在cifar-10数据集上,通过一个短时间小迭代的训练,可以达到大致73%的准确率,持续增加max_steps,可以期望准确率逐渐增加 如果max_steps比较大,则推荐使用学习速率衰减decay的SGD进行训练,这样训练过程中能达到的准确率峰值会比较高,大致有86% 其中L2正则以及LRN层的使用都对模型准确率有提升作用,它们都可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在我们的训练中作用很大,它可以给单幅图增加多个副本,提高图片的利用率,防止对某一张图片结构的学习过拟合 这刚好是利用了图片数据本身的性质,图片的冗余信息量比较大,因此可以制造不同的噪声并让图片依然可以被识别出来。如果神经网络可以克服这些 噪声并准确识别,那么他的泛化能力必然很好。数据增强大大增加了样本量,而数据量的大小恰恰是深度学习最看重的,深度学习可以在图像识别上领先 其他算法的一大因素就是它对海量数据的利用效率非常高。其他算法,可能在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准确率就不再上升了,而深度学习只要提供足够 多的样本,准确率基本持续提升,所以说它是最适合大数据的算法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18-03-30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