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LCD显示异常分析——撕裂(tear effect)【转】

LCD显示异常分析——撕裂(tear effect)【转】

作者头像
233333
发布2018-09-14 17:31:03
2K0
发布2018-09-14 17:31:03
举报

转自:LCD显示异常分析——撕裂(tear effect)

概述

在上一篇《LCD显示异常分析——开机闪现花屏》中,我们一起分析了开机花屏的问题,在这一篇中,我将对LCD撕裂(tear effect)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以及给出这类问题的常用解决方法。

本文适用范围:

  • 对象:LCD驱动调试人员
  • 硬件:带GRAM的LCD (如SPI/MCU/DSI CMD屏)
  • 软件:所有嵌入式操作系统

现象

首先贴一张动态图,让大家能直观的感受撕裂形成的过程:

分析

从上面的动态图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帧出现了新旧画面各显示一部分的现象,该现象即为撕裂,英文又叫tear effect。tear effect的根本原因是对GRAM的读、写速度不一致,导致在一帧之内,GRAM的读指针(R)与写指针(W)发生了重叠导致。

这个现象其实包含2个信息:

  1. W和R指针重叠了
  2. 指针重叠后的画面在屏上静止不动保持了整整1帧的时间(60fps的话就是16.7ms),这个时间是足以被人眼察觉到的

有经验的开发人员都知道,出现这类问题往往都是因为有个2倍关系没有调整好。何为“2倍关系”?即必须保证W:R > 1:2(这里的W、R都指的是速率),否则势必会出现撕裂的现象(如上面的W:R=1:3)。

理想情况

为什么是2倍?请看下图(W:R=1:2):

因为W < R,所以R指针跑在前面,因此读出来的数据都是旧数据,屏幕第1帧显示的还是上一帧的图像,直到第2帧才将GRAM中的图像完整的显示出来。如果R再稍微快那么一点,那么在第2帧R指针就又会赶上W指针,这样就会再次出现tear effect现象。所以W:R=1:2是撕裂发生的临界值。

同理,那如果对于W > R的情况,是否也存在这个2倍关系?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两幅图:

图1 (W:R=3:1)

图2 (W:R=2:1)

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W > R这中情况,确实也存在2倍关系。但是这种由于W > R而造成的撕裂现象一般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大部分显示驱动都是等到TE信号到来时才开始刷图的,所以只要R指针还没有扫描完当前帧的画面,W指针是不可能立即去GRAM中刷画面“B”的,一定会等到画面“A”彻底显示完毕后才开始绘制,所以上面的图1、图2两种情况都不会发生。

因此为了防止撕裂的发生,只需要保证W > R/2 (这里指速率)即可。

实际情况

前面分析的现象都是基于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

指针W和R都是基于同一个时间点、同一个GRAM起始位置开始扫描的

只要上面的2点有一个不满足,那么2倍关系就不成立了。

因为对于这类带GRAM的LCD ,驱动软件或LCD Controller硬件都会做成等待TE信号到来时才会开始刷图,所以对于第1点这里不做详细描述,只针对第2点进行讲解。在LCD的实际显示过程中,其实是有消隐区的(即Porch区域),而且一般屏厂会将TE信号默认放在内部DriverIC的VSYNC阶段送出,这就导致了指针W无法满足和R从同一GRAM起始位置开始扫描,具体过程如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虽然W:R=2:3,满足W > R/2的条件,但是由于它们不是从GRAM的同一起始位置开始扫描,所以仍然会出现W和R指针碰头的情况,最终导致撕裂的现象。

那么对于上述这种情况,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吗?是时候召唤出TE Output Line了!

TE Output Line

LCD DriverIC厂商还是很贴心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工程师们专门预留了一个TE Output Line寄存器,该寄存器的作用就是用来调节TE信号(又叫FMARK信号)的输出位置。默认情况下,该寄存器的值为0,即DriverIC内部刷新时的VSYNC期间。那么对于上述情况,我们只需要将TE Output Line的值设置为VSYNC+VBP的值即可。

  • 对于主控端,Vporch往往由VSYNC+VBP+VFP构成;
  • 对于LCD DriverIC厂商,他们定义的VBP其实往往是包含VSYNC的;

如下图:

结论

撕裂的本质:

  1. 在1帧时间内,W和R重叠了
  2. 撕裂的画面停留了1帧的时间,被人眼所觉察

解决方法:

  • W > R/2 (这里指速率)
  • 开启TE同步信号
  • 调整TE Output Line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18-09-03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概述
  • 现象
  • 分析
    • 理想情况
      • 实际情况
        • TE Output Line
        • 结论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