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袁隆平等7人获2018未来科学大奖!首个计算机奖项颁与中国台湾籍芯片科学家

袁隆平等7人获2018未来科学大奖!首个计算机奖项颁与中国台湾籍芯片科学家

作者头像
量子位
发布2018-09-29 10:48:02
5560
发布2018-09-29 10:48:02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量子位量子位
李根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2018未来科学大奖,今日结果公布:

今年共有7位科学家获奖,生命科学领域3位,物质科学领域3位,以及数学与计算机领域1位。

其中,最知名的科学家莫过于刚过完88岁生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科学家首次获得大奖,而且也是首位中国台湾籍科学家获得殊荣。

详细情况,我们一一介绍:

生命科学大奖

获奖科学家: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

3位科学家各自分享1/3的百万美元奖金。

获奖理由:奖励他们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

李家洋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安徽肥西人,植物分子遗传学家。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 。1984年,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硕士学位。1985-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Brandeis)大学博士学位。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李家洋院士长期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途径调控的分子网络研究和水稻品种设计育种,着重于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高效新品种,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开创性贡献,引领了该领域的国际科学前沿。

李家洋领衔的团队经过十余年的艰辛攻关,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精准选出高产与优质的控制基因“组装”在一起,破解水稻了“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题。该研究成果“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也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袁隆平

中科院院士、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中国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张启发

张启发,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公安,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76年张启发从华中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后留在该校从事博士后工作;1986年回国后在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担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首任院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担任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主任;200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8年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

张启发一直致力于水稻基因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抗虫、抗旱、少化的“绿色超级稻”,其领衔开发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就是绿色超级稻研究中的一部分。

物质科学

获奖科学家:马大为 冯晓明 周其林

其中,马大为获1/2奖金,冯晓明和周其林各获1/4奖金。

获奖理由: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

马大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4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Mayo Clinic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纪委书记。

研究方向主要是: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活性关系研究;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

冯晓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国家第四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

1998-2003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2003-2008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内科学(科研型)博士;2008-2012 美国 Wistar研究所,博士后;2012-至今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主要从事T细胞发育与功能,抗肿瘤(白血病)免疫及干细胞向功能性免疫细胞分化方面的研究。尤其在T细胞静息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工作。重点研究这些静息分子在抗肿瘤免疫,干细胞免疫的调控作用,探讨如何通过干预这些静息分子为血液系统重要疾病中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周其林

1957年2月出生于江苏南京,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应用、不对称合成、生物活性的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的合成和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

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 子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

迄今己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参编著作3部。论文已被他人引用2300余次。另外还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

获奖科学家:林本坚

获奖理由:奖励他开拓性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

林本坚(Burn J. Lin)

现任教于中国台湾清华大学。

中国台湾国立大学的电机系并获得电机学士,1970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机工程博士。曾在IBM任职,2000年,林本坚回到中国台湾,加入了台积电。

林本坚于2000年加入台积电,并在2002年开始推动浸润式微影技术,使其成为半导体领域的世界领先者,改变了全球半导体产业技术路径。他在台积电研发的期间带领团队从130纳米、做到90纳米、65纳米、40纳米、28纳米、20纳米、和16纳米,并开始研发10纳米、7纳米、和5纳米。

林本坚获奖无数,曾10度获美国IBM杰出发明奖、美国IBM杰出贡献奖、200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因浸润式微影技术的创新,获颁2013年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西泽润一奖、及2009 Cledo Brunetti 奖、2013工业研究院院士、2008 俄亥俄州立大学杰出校友、2004国际光学和光电学会(SPIE)的首届Frits Zernike奖、2004潘文渊文教基金会研究杰出奖、2003 IEEE会士、2003 SPIE 会士;2014年获选为中研院院士,为国内最高学术殿堂首位企业界院士。

连线告知获奖

在大奖各位获奖者公布后,未来科学大奖也开始现场连线获奖者。

具体详情也非常精彩。

生命科学大奖获奖者由骆利群教授联系。

首先联系李家洋博士,电话里的他非常激动,甚至溢于言表。

然后联系到袁隆平院士。打到了袁隆平家,家属接的电话。但没听清未来科学大奖的介绍,还以为是诈骗电话。其后袁老接到电话:

“现在就讲感想啊?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励和鞭策,我应该得更上一层楼。这是对我过去成绩的肯定,我需要再接再厉。”

接着联系张启发教授。

意料之外的清晰语音:您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物质科学大奖则由余金权教授联系。

首先是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他很开心:

“在国家复兴的过程中,做了一点工作,得到了国际认可,现在也得到了未来科学大奖的认可,我们感到很高兴,希望以此为契机,能够在科学高峰上做出更多的贡献。”

其次是连线四川大学冯晓明博士,让现场很感动。

冯晓明博士说: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喜欢和认可。我现在很激动,1999年回国,20多年的努力,能够取得获得认可的研究,感到开心。

值得一提的是,冯晓明博士个人之前一直拒绝各种会议,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实验室专心研究,但这次确定来参加颁奖典礼。

该奖项第三位,南开大学的周其林。

也关机了——据说是在开组会,不允许带手机。

最后是数学与计算机大奖得主:林本坚博士,由田刚教授连线。

田刚教授特别强调,这是首位计算机领域的获奖者,同时也是首位中国台湾籍获奖科学家。

林本坚博士说:获奖非常荣幸、非常开心,是对我很大的鼓励,自己做的事情获得了认可。之前觉得自己在半导体方面的工作,可能不被国内所知,没想到现在能获得如此大奖,很开心。

One more thing

当然,还有一事值得一提,在开奖前,组委会也派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做了公正说明。

整个评奖规则,非常苛刻。

首先是保密,全部参与工作的人员都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保密期50年。

其次,科学委员在任职及卸任2年内,都自愿放弃参与评选。主要就是为避免相互提名之类的顾虑,可以更加公正。

第三,但凡有利益相关,都要做出披露和说明:亲友关系、师生关系、项目合作关系……等等都有披露,一切只为了打消华人社会之间可能的“人情关系”或利益冲突。

总之,只要有任何利益相关,采取主动回避原则。

此外,该奖还参照了诺贝尔、图灵奖的原则,从不同渠道提供学术评价,包含是否原创、是否开创性等。

今年来说,候选人至少有5位国际同行评审的评价性,在这届评选中有诺贝尔奖、菲尔茨奖、中美科学院院士等等作为同行评审进行评价。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还在会前发来视频致辞,他说:

没有科学,哪有未来,未来大奖是创举,是了不起的事情。

最后的最后,今年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17-18日在北京举行。

关于未来科学大奖,可移步传送门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9-0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量子位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生命科学大奖
  • 物质科学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
  • 连线告知获奖
  • One more thing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