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人到40,何去何从 | 圆桌讨论·2019第一期

人到40,何去何从 | 圆桌讨论·2019第一期

作者头像
叶锦鲤
发布2019-03-07 11:30:50
5600
发布2019-03-07 11:30:5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悦思悦读悦思悦读

2019年1月,众智汇推出今年的第一个创意——职场小圆桌搜集大家在职场上的困惑与难题 邀请合适的过来人/领路人进行解答

我们共收集到十余道题目,大部分已经在春节前发文:《关于努力方向、职场不公、自我提升和转行的职场困惑及解答

今天专门讨论一个问题人(将)到四十,何去何从?

提问者:来自苏州,女软件开发工程师 解答者 刘治荣:为好优联合创始人,专职从事大学生及出入职场大学生的职业辅导工作。 跨部门工作经历、跨专业创业经历,对职业这件事,有更多视角、更多感受和更多故事跟大家分享。 曾在众智汇分享“行走在职业坦途之上刘治敏:为好优女生职业成长中心创始人。 擅长简历面试,和女生职业问题分享与指导。 曾在众智汇分享“破解性别歧视,助力职业发展”。 李烨: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目前从事人工智能产品开发;众智汇创始人。

【刘治荣 & 刘治敏】:虽然,我们可以亲眼见到:每个人的40岁都会有不一样的状态,无论身体、思想、还是行动力上;但是,这个可怕的“40岁”,却仍然像一个刻板印象,印在人们的脑海里——“它的可怕在于,40岁,已经被标签为失去好奇心、失去更多机会、不再能冒险、深谙人情世故又不再纯真等等 ”

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除了确实有一些细微的皱纹可以看见时光之外,以上说的这些都不是真的。

首先,说说我身边40岁的女人

>>> 罗君,法律专业硕士,海外留学归国后,律师助理两年,公司法务10年。

40岁的她,开始着手实现自己从小到大的梦想——开一家自己的剧院,上演自己喜欢的节目。于是,她找到一位合伙人,和家人要了一些钱,再加上自己的积蓄,在北京东四开了一家剧院。一开始的时候,给所有的朋友拜托大家免票来看演出,对她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现在这家剧院已经有生有色了。

>>>薛君,国企工作12年,36岁的时候,孩子上小学,忽然决定出国读书。

从她有这个念头,到登上出国留学的飞机,一共是11个月的时间。出国读书的一年,她认真的管理好亲子关系,认真的制定欧洲的穷游计划。现在,这位女生,在以及法资版权交易中心做高级顾问。

所以 ,40岁只是一个刻板印象,它并不能真的改变什么,也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绊脚石。仔细想想,40岁后边还有50岁、60岁、70岁、80岁,甚至90岁、100岁...这么多的岁月呢?

40岁怎么甘心就给自己设限,不再尝试新事物、新机会、新的领域了呢?没准,未来我们还可以成为某个现在刚刚接触领域的大牛呢!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

其次,40岁,何去何从?

不唱高调啦,咱们说回现实。我自己要比前面两位姐姐差多了,但好在我并没有真的因为40岁而困惑——

我决定在37岁这一年读研究生,2年下来也就是39岁了;同时,我也在创业,专注于职业辅导,特别是女生职业辅导。

所以,与其说“40岁何去何从”,不如说将近40岁的时候,我们需要结合这个年龄段做怎样的安排:

第一,健康是必须要注意的。

这是时间和身体生理规律上客观存在的,不能无视它,比如饮食作息上不能太任性和消耗、坚持适当运动、体检必须一年一次,当然,皮肤、头发等外貌上,也要多留心啦,保养和不保养差距会特别大。

我现在是真不敢熬夜了,晚上一熬夜,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危险信号,比如咳嗽、心悸。在保健方面,我特别的“服老”。而且,其实这些不需要到40岁,越早知道越好。

第二,关注家人,注意家人关系。

家里老人日渐衰老,比如我妈妈在北京帮我看孩子,一年骨折两次,这对我来说,从时间上、从精力上、还有从感情上都是一瞬间就兵荒马乱的感觉。还好,有其他亲戚帮忙,我妈妈也和我们沟通很好,都过去了。

第三,财务上更注重稳健。

正常来说, 一般40岁时会积累了人生很重要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现在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也可能没有,也很正常),需要为自己、为自己有责任照护的人提供一些基本的资产保障,所以,财务上我们是有财可理且必须保证一定程度的稳定。

这一点确实跟20岁、30岁会不一样:20岁大部分人没财可理,只能慢慢练手;30岁则需要购置固定资产(有人幸运不需要自己花钱);而40岁的我们,老人、孩子计划性或突然大笔花钱就在眼前,确实要认真考虑。

我会主动认识几位保险行业的朋友,结合自己的收入购买养老保险、意外保险、健康保险。我现在有一份健康险是到80岁的,打算2019年春天再找专业人士咨询后购买一份养老保险。

第四,关于工作。

如果有机会,就勇敢的抓住。

不要相信40岁就不会有发展的鬼话,我们确实没有30那么能拼,但我们可以充分调动20岁、30岁人的积极性,带着大家共同发展呀,只要有机会、只要能抓住,一定不会辜负它。

如果有特别喜欢的事,一定要尝试。

40岁已经有了一定的财务、能力、经验、人脉的积累,如果有特别喜欢的事一定要尝试。创业当然不是不可以,但创业需要的决心和意志力更大,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还可以通过志愿者、顾问、合作者的方式参与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当中,给自己注入新鲜活力。

如果没啥梦想,也一定不要混日子。

把手头的业务做精、并且学会分享,在交流中不断充实自己,扩大自己影响力和可迁移技能。说实话,40岁失业、被淘汰,重新来过可是不容易。

但如果不幸,40岁自己从事的专业确实被淘汰了呢?

也不用怕,既然个人的历史使命还没完成,也一定能找到出路的,只要现在的工作不是混的,只要不沉沦下去,一定会很快找到合适的位置。

小时候,我爸爸天天把“人过四十天过午”这句话挂在嘴上,现在更是常常表示“自己老了,就只盼着子女们好好的就行”,言下之意就好像自己不值得活下去一样。但我从始至终表示心烦这句话,我就算到90,也值得活下去,人生只有至死方休。

给我这个“至死方休”启发的,是来自二次元的路飞。他为了救罗宾到司法岛上大闹,对手一次次将他打倒在地后,不耐烦的问:你这个小鬼,究竟要闹到什么时候?路飞回答:到死为止。


【李烨】: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的发展,人类整体可预期寿命的增加之剧超过了前人的想象。青、中、老年的定义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

今天我们说40岁,指的是中年人。

大家知道传统中国社会对中年的基线定义是多少岁吗?我自问自答一下:男性30,女性26(虚岁,一般周岁再减一)。

倒退个七八十年,人到了三十五六岁(所谓“四十岁”,过了四十叫四十岁),就要被叫做“老爷子”,“老太太”了——这么叫是为了显得尊重!

如今,在我国一线城市,40应该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中年阶段。所以看看,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进步了不少了。

之所以说这些题外话,是因为,“何去何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取决于“你在哪里”,说更明白一点就是“你认为你在哪里”

在你自己的心目中,40岁到底处于人生怎样的阶段?你认为自己后面还有多少年可活?这些年里你打算如何去渡过?你还有什么责任要完成,还有什么愿望要实现?

这些问题,见仁见智。在此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如果看法就完全不同,那么之后的所有建议大概都对你没用。

以人均寿命80岁计算,40岁,即使算中年,也仅仅是中年的起步价,而非中位数。40岁往后,还有一半的人生路要走。

40岁的人生,大多上有老下有小。此前,我们从父母处得到的,主要还是助力;此后,“老”的一方开始全方位地衰老,而“小”的一方,最需要经济、人脉支持的阶段正在逐步loading……

40岁,远还没到可以混吃等死的阶段,此后的20-30年里,尽责是人生第一主题。

要负担一家人安身立命的责任,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工作还是唯一可行的支柱。靠投资、靠“躺着挣钱”维持生活固然令人向往,又有多大比例真能做到?

职场上,90后,95后已经日益成为主流,眼看00后就要批量涌入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眼看就要被拍死在沙滩上。

这个时候,态度非常重要:气可鼓而不可泄——船至水半,兵行谷中,你没有退路,所以,撑住!

就算被拍了一次又一次,前浪也不能放弃,我们还得在这沙滩上咕喁咕喁咕喁,挣扎求生。

那么,怎么咕喁呢?

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转管理”——“在基础劳动岗位上努力,向上成为管理者,然后就不怕中年危机了”——这种说法很有朝气,用来鼓励年轻人好好工作也蛮适用。

毕竟,年轻人望向未来的危机总是把目光投向头部成功者,看着总数百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的杰出人士通过成为高管、经理人、创始人笑傲江湖,然后就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了,或者想当然的认为那是一种必然归宿。

然而,1%仅仅只是1%而已,极少数永远都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注定永远都成不了极少数,这种相对的排序在统计学意义上是稳定的,不会随着一个人年龄上升而平白无故就提升了相对位置。

如果有机会成为极少数,自然应该不遗余力去努力,但我今天想说的是:人到中年,大多数人还能怎么办?

不得不说,大多数人,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都只能立足于作为最基层的劳动者和各年龄段的同岗位人员竞争

这话并不是说一个人一生只能选择一个行业,改行当然是可以的,但改行总要从头再来。如果你在一个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的行业里都不比刚入行的年轻人强多少,那凭什么认为换一个行当,从零开始就比那里的年轻人强呢?

当然,有一些行业本身在走向僵化和枯竭,甚至是整体消失,如果你在这样的行业里也是不得不转。

但恰恰是自己身在新兴行业(比如软件、互联网)的中年人,才特别鲜明地感觉到被后来者冲击的压力。毕竟,新兴行业吸纳人才的速度基本上是它自身扩张速度的指数函数。

即便是发展趋势最好的行业的中年从业者,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在与年轻十几二十岁的人的竞争中,守护好自己的基层劳动岗位?

针对此问题,笔者有以下几个建议:

【建议一】:成为一个靠谱的人,并让尽量多的人知道你靠谱。

什么叫靠谱,很简单,受人之托终人之事。

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往往难度不大,但繁琐细碎。能坚持一贯完成琐屑小事,就是靠谱。

靠谱不酷、不炫、不燃、不激情澎湃,却是维持世界运转的必须。世界需要靠谱的人。

【建议二】: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工作人员。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需要艰难困苦的修行过程,但把“情绪稳定"限制在职场范围内,还是容易很多的,尤其是对重负在身的中年人。

或许从某种角度来看,有些时候情绪稳定就是怂。那也没什么办法,“活下去”(survive)从来就不是什么酷事儿。

【建议三】:时刻保持本岗位的基础竞争力。

既然要和年轻人竞争,在精力、体力、色相和投入程度都明显逊于对方的情况下,您的优势是什么?

有什么人家干不了的事是你能干的?有什么人家干得很慢的事您能做得又快又好?

如果上面两个问题都无法给出令自己满意的答复的话,那么恐怕您就不得不做到另一件事了:人家会做的你也都会做。

举个例子:比如IT领域的基层技术人员(开发工程师等),公司校招笔试面试的题您都会做吗?如果现在再去其他公司面试,最起码的算法题、编程题您又能做对多少? 自查自检一下,不行的话,还是去刷刷leetcode吧。

【建议四】:磨练软技能。

基础软技能: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磨练软技能可以暂时是一个可选项,磨练的目标可以是为了未来转向管理岗等等。

然而对于职场中年人,磨练软技能已经成为必须,且其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发展,而仅仅只是为了生存而已。

此处的必要性,实际上还是映射上一建议中提出的问题:在精力、体力、色相和投入程度都明显逊于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您的岗位优势是什么?

假设有一个技术团队,管理岗空缺,现有成员中具备管理能力的有两位,一位30,一位40,两者综合能力基本在同一level,后者或许稍强,但并没强太多。公司会提拔谁呢? 如果是一家处在上升期的企业的话,大概率是提拔前者。 行业、企业,看的是增长率,个人也是如此。能力类似的情况下,代际年龄差已经足够说明未来增长可能性的差距了。 40岁那位很冤吧,明明能力不逊于经理却因为年龄落选?其实也未必啦,如果不是确定TA有这份能力,也许公司早就找个25岁的愣头青取代TA了。

作为一个正常运行的商业企业,大致需要四类任务的支持:打单(为企业带来现金流);管人(协调配置内部资源);做事(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写文(为企业提升影响力)。

年轻人,只要能合格完成四个任务中的其中之一,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企业里。

每个年轻人都带着希望的光环,暗示着未来无数的可能。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将永远都是大多数,但毕竟极少数还没有来得及涌现出来。于是每个青春的个体暂时还可以按极大似然估计获得一个平均的潜力分数。

中年人恐怕就没那么幸运了,有身兼两职、三职的能力,才能获得同样的留存机会。

如果不是一个能带队冲锋又甘心站岗的老兵,人家干嘛不裁了你,把那份粮饷让给精壮新兵呢?

【建议五】:敝帚自珍——全面整理自己现有的东西。

活了好几十年了,不会脑子里空空如也吧?有什么知识、经验、体会和观点可以整理出来?

人生有“取”、“创”、“授”三种状态,虽然理论上讲,任何时刻一个人都可能是三种状态的混合,但整体而言,幼小时主要是“取”,年轻时热爱“创”,中年之后才会有兴趣和心情去“授”。

基于“授”的种种,也是中年人有可能比年轻人更胜一筹的地方。毕竟“授”的基础融合了对理论的学习,经由实践的验证,以及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心得等多方面。

作为在一个在还有些技术含量的岗位工作了十几年的人,时至中年,可以考虑以“授”为突破口。

如果一时无所适从,那么不妨从全面系统地梳理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开始。

还是以软件业为例吧,比如一个做了十几年开发的工程师,40大限将近。 回想一下刚出校门时“程序员30岁退休”的“笑谈”,看着“XX公司清退XX岁员工”,“XX公司不再招聘XX岁以上员工”的若干“行业资讯”,除了瑟瑟发抖,是否可以好好回想一下自己大学、研究生时上的那些专业课: 高数、线代、概率统计、数理逻辑、模电、数电、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编程语言…… 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你现在的工作有用吗?有没有什么当初没上过的课你觉得很重要的?如果让你去设计一套课程,把一个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你现在岗位的合格工作人员,你会怎样安排? 这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就去补,当初没学过或者已经忘了的课就去学;如果自觉知识体系已经很完备了,则可以整理出来分享给他人。

这样做能保你未来一定不失业吗?不能。不过能让你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认识到自己到底几斤几两。

如果真是从态度、个性到软硬能力都被年轻人碾压,那至少被后浪拍死也死得心甘情愿了,您说是吧。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9-02-1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智汇AI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