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鸭子类型”,就要先讲讲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的继承和多态。
首先创建一个 Animal()
父类,父类继承自 object
,object
是所有类都会继承的类:
class Animal(object): def run(self): print("The animal is running...")
然后创建两个子类,继承自 Animal()
:
class Dog(Animal): pass class Cat(Animal): pass
继承的意思就是拥有所有父类的特性。这也是继承的好处,实现了代码复用。所以,Dog()
和 Cat()
均有了 run()
方法:
dog = Dog() dog.run() cat = Cat() cat.run() -------------- The animal is running... The animal is running...
继承也允许我们对代码进行一些改进,使其符合实际:
class Dog(Animal): def run(self): print('The dog is running...') class Cat(Animal): def run(self): print('The cat is running...')
运行结果如下:
dog = Dog() dog.run() cat = Cat() cat.run() -------------- The dog is running... The cat is running...
可以看到子类的 run()
方法覆盖了父类的 run()
方法。该运行结果体现的就是多态。简单来说,多态就是在子类中覆写父类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同样名称的方法在不同的子类中会有不同的行为。比方说,动物里面包含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如:猫,狗,猪等等,但是它们有相同的特性就是跑,我们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来访问它们。
在程序设计中,鸭子类型(英语:duck typing)是动态类型的一种风格。在这种风格中,一个对象有效的语义,不是由继承自特定的类或实现特定的接口,而是由"当前方法"方法 (计算机科学)")和属性的集合"决定。这个概念的名字来源于由James Whitcomb Riley提出的鸭子测试,“鸭子测试”可以这样表述:“当看到一只鸟走起来像鸭子、游泳起来像鸭子、叫起来也像鸭子,那么这只鸟就可以被称为鸭子。” 在鸭子类型中,关注点在于对象的行为,能作什么;而不是关注对象所属的类型。-- 摘自鸭子类型的维基百科
首先我们先看看下面的代码:
class Animal(object): def run(self): print("The animal is running...") class Dog(Animal): def run(self): print('The dog is running...') class Cat(Animal): def run(self): print('The cat is running...') def makeRun(animalType): animalType.run() dog = Dog() cat = Cat() makefun(Dog) makeRun(cat)
输出结果为:
The dog is running... The cat is running...
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函数 makeRun()
来访问不同 Animal
子类中的相同方法。但其实对于上面的 makeRun()
函数来说,传入的参数并不一定需要是 Animal
类型的,只需要保证传入的对象有一个 run()
方法即可,如下面代码所示。这就是动态语言的“鸭子类型”,它并不要求严格的继承体系,一个对象只要“看起来像鸭子,走起路来像鸭子”,那它就可以被看做是鸭子。
class Person(object): def run(self): print("The person is running...") person = Person() makeRun(person) ---------------------------- The person is running...
而在静态语言中,如 Java ,如果需要传入 Animal
类型,则传入的对象就必须是 Animal
类型或者它的子类,否则,将无法调用 run()
方法。
本文参与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