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Android组件化架构实践

Android组件化架构实践

作者头像
Android技术干货分享
发布2019-04-19 11:44:19
2.6K0
发布2019-04-19 11:44:19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Android技术分享Android技术分享
引言

从工程领域来看,模块化、组件化、插件化三种技术都是指将复杂代码进行拆分,达到解偶分层、便于管理的目的。普遍意义上,将代码按照业务模块划分就是模块化,如果再进一步从模块化代码中抽出通用于所有App的组件,作为一个独立的module或者maven依赖(比如一些比较有名的第三方SDK),这个组件生成的过程就叫组件化。插件化则是指将App按一定规则拆分成几个若干个APK,除了主APK,其他APK均可以通过网络下发然后通过主APK加载。通过加载、修改、卸载非主APK,一定程度上给予了APP热修复的功能。然而随着Android 9.0上私有API的限制,插件化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主流方案慢慢向稳定、务实的的组件化方案演进。

组件化架构

比较传统的一些架构是利用MVC、MVP、MVVM对项目进行分包,然而随着项目代码量越来越多,修改的时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不利于并行开发和回归测试。通过将一些通用的代码进行拆分,然后使用maven依赖进来,可以减少本地的代码量并解偶了一部分维护工作。随着业务的日渐复杂,aar级别的组件化还不够,每次修改部分业务都会需要对其他相关业务进行进行回归测试,一些当前版本不会用到的代码仍然会打包进APk,这样不利于后续的维护。所以业界相继提出了“组件化架构”的思想,也就是在整个Project层面对代码按照模业务块、功能模块、基础模块进行划分,然后在具体的Module中用MVC、MVP、MVVM等思想构建具体的代码。如下图所示:

其中基础组件层主要包括:网络库、日志库、路由库等。但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对这些基础库封装一层,比如对网络库用观察者模式封装一层来实现UI移步加载、路由需要自定义拦截器等,这一层就是我们的service层,也就是功能组件层。Service层的主要目的是向外提供服务,而业务组件则是具体的业务逻辑。具体的分包示意图如下:

为了避免循环依赖和业务逻辑之间的交叉,同一层的组件是不能直接相互引用的。 这是因为: 1)除了主Module,其他任何一个业务组件都可能是处于加载或者不加载的状态,比如有2个模块A和B,如果相互依赖,且假设没有加载B,而线上模块A使用了B中功能,那么A可能会crash; 2)任何一个业务组件都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可能是由不同的部门并行开发的,不应该互相依赖。 鉴于这两个规则,同一层之间是不能直接通信(如果只考虑第1点,不考虑独立依赖,可以使用反射,但是不够美观且会影响性能)。 这个通信包括两方面: 1)界面之间的相互跳转; 2)服务之间及业务之间的相互调用。同时组件如何注册、加载、卸载,这些都是组件化架构需要解决的。

实践方案

结合上述的理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主要有:模块间的通信、路由表的自动维护、组件的生命周期管理、主包管理及进程间通信等。

1. 通信

说到通信,我们能想到的方案有两种,路由和事件总线。路由可以解决界面的跳转和一些dialog、toast的显隐,但是不能解决服务之间的相互调用和回调。业界提出了类似于Android中四大组件之一ServiceManager的处理方法--“接口下沉”,也就是在基础组件层新建一个ServiceManager,并提供通用服务接口IService,在需要暴露服务的地方实现该接口并手动/自动注册到ServiceManager中,这样任何需要该服务的地方都可以通过:ServiceManager.get(Class<t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clz)静态工厂方法取得,类似于ServiceManager中的addService(String name, IBinder service)和IBinder getService(String name)方法,当然ServiceManager类完全可以由注解来生成。第二种方案就是使用事件总线,比如EventBus或者RxBus,因为事件总线本身是通过观察者模式实现的同时可以支持跳转,所以也可以用来替代路由+“接口下沉”的方案。</t>

2. 自动注册

在实践过程中,现有的方案都需要维护3个HashMap,分别是路由表、服务表以及组件表,当服务多到一定的程度,手动维护3个哈希表是一场灾难。以小赢理财现有的Scheme路由库为例,初代版本中是在内存中维护一个静态的HashMap路由表,key表示路径,value代表calss。虽然这样方便省事但是可维护性较差,一旦跳转规则变化或者忘记及时更新则会失效。秉承着“能让机器完成绝不自己动手”的原则,在迭代中改成了通过反射去扫描AndroidManifest,自动生成维护HashMap,这样可以做到map的自动注册。但是由于扫描是在Application的onCreare()方法中完成,用AOP测试发现扫描过程比较耗时,这种自动化的方式是以牺牲启动时间为代价的。联想到注解,可以通过编译时注解插入代码动态生成HashMap,但尝试过后发现部分场景下行不通,因为编译时注解的特性只在源码编译时生效,无法扫描到aar包里的注解,这种情况不适合远程预埋aar,动态下发的场景。运行时注解也会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性能的缺失。幸运的是,Android官方提供了Transform API,可以用来在.class转换为.dex前操作class文件。这样配合ASM(如果觉得javap命令生成字节码太麻烦,可以使用IntelliJ IDEA插件‘Bytecode outline’,可方便快捷根据java类生成字节码)或javassist就可以动态的修改字节码,从而动态生成HashMap而不需要损耗性能。这种方式配合后台下发的方式,就能保住灵活性。

大致步骤如下:

  1. 新建buildSrc工程,或者独立工程;
  2. 接入Transform依赖:implementation 'com.android.tools.build:gradle:3.2.1',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包里面包含了ASM库;
  3. 新建一个class实现Transform类,将扫描范围设置为:TransformManager.SCOPEFULLPROJECT,并在tranform(TransformInvocation transformInvocation)中遍历目录输入和jar输入,并使用ClassVisitor操作字节码;
  4. 最后在自定义Plugin中注册这个自定义Transform。

具体的操作细节可以参考官方文档。

3. 组件生命周期管理

一个进程对应着一个虚拟机,虚拟机需要管理APk的生命周期。同理,如果把APP看作一个虚拟机,把各个业务组件看成是小型的APP,那么APP是需要妥善管理各个业务组件的生命周期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同步资源初始化、使用、销毁的时机。可以模拟虚拟机的工作流程: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使用-卸载,同时使用ApplicationDelegate代理,hook住Application的各个生命周期,这样就可以实现组件的同步加载,需要主动销毁时,则可以将module手动卸载。

4. 依赖和主包管理

随着拆分出来的Module和aar越来越多,每次都需要重复配置依赖和项目基本参数。由于每层(主Module层、业务组件层、功能组件层、基础组件层)之间的依赖都大同小异的,因此抽出一层gradle_component,专门用来配置通用gradle,这样就可以统一依赖,比如:

然后把这些gradle分别apply到对应的层级,当然为了方便管理减少.gradle文件,可以将具体的依赖通过自定Plugin的形式注入。由于module和aar比较多,当真正进行build的时候,需要检查settings.gradle并对每个Module进行初始化配置,再运行具体的task进行打包。这个操作随着Module个数的增多,执行的耗时会直线上升。实际情况是,假设只修改了某个module,并只想运行这一部分增量代码,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切换主APP完成。由于Android项目是通过plugin来识别的: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apply plugin:'com.android.application'  // 主module
apply plugin:  'com.android.library'  // module

这样我们可以在本地自定义一个'isMainAPP'参数来控制主Module和Module的切换。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if(isMainAPP)  {  // 切换
apply plugin:'com.android.application'  // 主module
}  else  {
apply plugin:  'com.android.library'  // module
}

5. 多进程通信

进程是最小的资源分配管理单位,当业务组件多大一定的程度时,会需要考虑使用多进程通信。如果只是简单的跳转不涉及到数据的获取,那么路由组件是可以胜任的,因为Android内置的Intent机制本来就是跨进程的。如果需要同步数据,则需要考虑进程通信中出现的脏数据,比如同时操作sharepreferences是比较棘手的,因为sharepreferences在文件和内存中各有一份数据,且有时候不相同。Android系统提供了基于mmap的Binder通信机制,落实到工程代码就是实现AIDL,生成远程Binder类和当前进程的Proxy类,并定义相关的Service和BinderPool。但是这样稍微有点重,可以考虑使用现有的ContentProvider + SQLite(ContentProvider本身也是AIDL通信机制,只是系统对其进行了一层封装),在路由库中增加对多进程通信拦截链的支持。

已有的解决方案

当前的一些大公司都先后开源了自己的组件化架构框架,比较知名的有美团的modular-event,阿里的ARouter以及得到(逻辑思维主打APP)的DDComponentForAndroid。其设计思想大同小异,基本也是机遇以上的设计要点,辅助一些同步和异步功能。美团舍弃了之前开发的“WMRouter”路由,转而使用了modular-event,阿里和得到则是使用路由+接口下沉的方式去构建整个架构。“组件化架构”能够清晰的划分项目结构,严格的将代码根据“业务组件”、“模块组件”、“基础组件”进行划分,各个项目组成员可以并行开发module而互不干扰,而且其可扩展性也比较强,对业务不断扩大的项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相关架构及资料

组件化框架设计.png

Android高级技术大纲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19.04.12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引言
  • 组件化架构
  • 实践方案
  • 已有的解决方案
  • 最后相关架构及资料
相关产品与服务
事件总线
腾讯云事件总线(EventBridge)是一款安全,稳定,高效的云上事件连接器,作为流数据和事件的自动收集、处理、分发管道,通过可视化的配置,实现事件源(例如:Kafka,审计,数据库等)和目标对象(例如:CLS,SCF等)的快速连接,当前 EventBridge 已接入 100+ 云上服务,助力分布式事件驱动架构的快速构建。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