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
发展史:
第一代->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服务器只做信息处理,服务器和服务器之间不能通信同一台服务器上的用户互相通信
第二代: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计算机与计算机互联网络主机与主机可以互联主机既做数据处理,又作通信,出现不同的网络体系结构的模型
第三代:70年代中至80年代末,计算机网络进入标准化发展
ARPANET的标准协议
(1)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2)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未达到一以下缺陷);
(3)所有的网络节点都同等重要;
(4)必须有冗余的路由;
(5)网络结构尽可能的简单,但能非常可靠的传送数据;
缺陷:由于技术上的不住,使得只能相同厂家相同型号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通信(TCP/IP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路由:路由器从一个接口上接收到数据包,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进行定向并转发到另一个接口的过程】
【数据包:是TCP/IP协议通信传输中的数据单位,单个信息被划分为多个数据块,这些数据块被称为包】
【数据报: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的基本单元,它携带了要从计算机传递到目的的计算机的信息】
第四代:(90年代至今)国际化的互联网诞生与发展
OSI/RM
笔记
——1984年,ISO推出因特网的协议规范OSI/RM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OSI/RM: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为开放式互连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功能结构的框架
OSI/RM模型结构:
应用层 Application
表示层 Presentation
会话层 Session
传输层 Transport
网络层 Network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物理层 Physical
(1)物理层:只负责传输 0 1 二进制比特流 {字节:以八位二进制信息被称为一个字节,处理信息的最小单位} 【比特流/二进制】
(2)数据链路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封装成帧(帧可以理解成一种传输单位)【帧】
(3)网络层:负责路由寻址和广播->(接受消息和发送消息)【分组】
(4)传输层:负责建立一个可靠的端到端的连接 {端到端:发送端到接收端的连接} 【报文/报文分段】
(建立,维护和撤销传输连接————端到端的连接)
(5)会话层:负责建立维护拆除会话,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对话控制机制
(6)表示层:表示数据形式,完成对传输数据的转化-> {格式化,加密/解密,压缩/解压}
(7)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支持 【报文】
【帧:数据比较小】
【报文: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
【报文分段:传输过程中会不断的封装成分组,包,帧来传输】
【分组:大数据分块,然后逐块发送,这种小块就称作分组】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原理包括两方面:
一是数据通信原理
二是对等会话原理(发送端和接收端只有在对等层才能进行通信)
【发送端每经过一层(物理层除外)都要在原数据上进行协议封装,即最前面加装一个本层所使用的协议头;接收端每经过一层都要对原数据进行协议解封装,即去掉最前面的上层协议头】
TCP/IP
TCP/IP笔记
TCP/IP结构层次:
应用层 Application
传输层 Transport
互联层 Network
网络接口层 Link
(1)网络接口层:在物理连接之上{网线和电脑之间},实现逻辑链路{用到的协议}的连接{拨号连接}
SLIP【串行线路IP协议】{用于拨号连接}
PPP【点对点协议】{用于串行与并行线路上的拨号连接}
ARP【地址解析协议】{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
RARP【反向地址解析】{根据MAC物理地址获取IP地址}
(2)互联层:在不同网络之间进行路由寻址,传递数据报
IP协议:
——无连接,不可靠的协议
——负责在主机之间寻址
——设定路由
(无连接:不保证数据的有序到达)
ICMP【因特网控制消息协议】
——报告错误(网路错误检测,主机故障等)
——在主机与路由之间传递控制信息
——ping命令执行的过程就是ICMP协议工作的过程
——ICMP协议属于IP协议的一部分
(3)传输层:建立应用间的端到端连接
-面向连接:会话建立,数据传输,会话拆除
-无连接:不保证数据有序到达
TCP【传输控制协议】
面向连接
可靠(三次握手)
速度慢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无连接
不可靠
速度快
端口【用来区别应用层的协议】{0-65535}
(4)应用层:主要负责用户和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
FTP【文件传输协议】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DNS【域名系统】
Telnet【远程终端协议】
IMAP【Internet邮件访问协议】
POP3【邮局协议版本3】
IP地址特征
IPv4地址为32位
每个IP地址被分成四组,每组8位,用句点隔开
每组数字的大小范围为0-255
IP地址由两部分构成:网络位+主机位
IP类型
每个地址包含两部分:
网络+主机。
IP地址中网路部分可以说明该设备是否属于A类,B类,C类,D类或E类网
A类:网络id 8位
网络号范围1~127
B类:网络id 8位
网络号范围128~191
C类:网络id 24位
网络号范围192~223
D类:广播地址
网络号范围224~239
E类:保留实验
网络号范围240~255
【判断网路类型就看第一组数字】
保留地址
网络号
10
127(环路测试,127.0.0.1指本机)
172.16.0.0 - 172.31.255.255
192.168.*.*
主机号
全0(表示子网)
全1(广播)
掩码
使用子网掩码是为了要区分一个IP地址中的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
子网掩码是用来判断任意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是否属于同一子网络的根据
实现方式
从主机位当中抽取几位作为0,剩余部分全部用1来掩盖
子网掩码特征
由连续的1和0构成
默认子网掩码:255.0.0.0 255.255.0.0 255.255.255.0
子网掩码中可以出现的数字:0,128,192,224,240,248,252,254,255
逻辑运算针对的是二进制数据(0,1)
与,或,非
非:not 取反
与:and 有0 为0
或:or 有1 为1
判断两个IP地址是否在同一个子网中
判断步骤:
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转换成二进制
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按位进行‘与’运算
得出子网好,判断是否相等
IP地址 and 子网掩码 = 网络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