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详解关系型数据库运作机制

详解关系型数据库运作机制

作者头像
kubernetes中文社区
发布2019-09-05 16:33:42
6190
发布2019-09-05 16:33:42
举报

一说到关系型数据库,我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如果你尝试透过“关系型数据库是如何运作的”的关键词句来进行搜索,其搜索结果是少量的而且内容是简短的。难道说是由于它已经太老旧而已经不再流行吗?

作为一名开发者,我讨厌使用我不明白的技术。此外,关系型数据库已经使用超40年,肯定有它过人的原因。因此,我花了大量时间来想真正弄懂它里面如同黑盒子那样的奥秘。关系型数据库实际上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它是基于实用和复用的概念。但是限于篇幅,以下我将把重点放在数据库如何处理SQL查询的问题上。本文内容大致划分为以下三部分:

1.低阶数据库和高级数据库组成概述 2.查询优化流程的处理概述 3.事务和缓冲池管理概述

基本概念回顾

在编程年代早期,开发者是必须要理解清楚自己所进行操作的原理的。他们对于所使用的算法和数据结果是了然于胸的,因为他们很注重在计算机配置较低时于CPU和内存上的开销。在这一节,我首先要介绍的是数据库索引。

O(1) vs O(n2)

时间复杂度用于计算算法处理数据的用时。科学家使用大O表示法来进行时间复杂度描述,其定义是对于输入的数据算法需要进行多少步运算。这里要强调的是,它的核心是数据量增加对运算增加的影响而不是数据量的多少。时间复杂度不会直接给出精确的运算步数,而是以趋势的方式展示。

在上图中,你可以看到不同复杂度的发展趋势,我使用的方法是对数法。换言之,数据量将会从1快速地增加到10亿。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O(1)或常数复杂度是维持不变的
  • O(log(n))在处理10亿数据量时也维持与一个较低复杂度水平
  • O(n2)复杂度增长最快
  • 其余两种复杂度位于中游

举例说明

如果是处理少量数据,O(1)和O(n2)的差别是不明显的。例如是2000个运算元素:

  • O(1) 的运算量是1
  • O(log(n)) 的运算量是7
  • O(n) 的运算量是2000
  • O(n*log(n)) 的运算量是14000
  • O(n2) 的运算量是4 000 000

尽管O(1) 和 O(n2)的运算量的差距是4百万,但是这仅需2ms,也就是眨眼的功夫。此外,如果使用的是多核处理器,其运算速度会更快。所以性能和优化问题在现在的重视程度无法跟以往相比。如果处理的数据量是1 000 000,其结果又会如何呢?

  • O(1) 的运算量是1
  • O(log(n)) 的运算量是14
  • O(n) 的运算量是1 000 000
  • O(n*log(n)) 的运算量是14 000 000
  • O(n2) 的运算量是1 000 000 000 000

这样一来,你可以先喝杯咖啡休息下再回来看结果了!如果再加个0,你可以先进行午休了!

进一步说明

这里有几点提示: 具体算法和数据结果会在本文稍后列示

  • 在一个完整hash表中进行一次搜索会提交一个元素给O(1)
  • 在一个全平衡树种进行一次搜索会提交一个结果给O(log(n))
  • 在一个数组中进行一次搜索会提交一个结果给O(n)
  • 最优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O(n*log(n))相当
  • 低效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 O(n2)相当

时间复杂度的类型有:

  • 平均事件场合
  • 最佳时间场合
  • 最差时间场合

时间复杂度通常是最差时间场合。除了时间复杂度,复杂度还可以用来表示内存使用和磁碟I/O占用情况等。诚然,比n2更复杂的计算有n4,3n,nn 。

合并排序

如果你要对一个集合进行排序该如何做呢?什么?使用sort()?听起来是个好的答案。

但如果排序对象是一个数据库,你就务必知道sort()的工作原理。这里我介绍排序算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合并排序。对合并排序理解透彻,一方面可以掌握如何进行查询优化,二来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文稍后说到的合并join运算。

合并(Merge)

合并排序的运算过程是:合并两个已排序的N/2数组到一个已排序N个元素数组,例如下图所示:

以上是本系列文的上篇,更多内容请关注后续文章,后续内容简述:全局概念,客户管理器,查询管理器,数据管理器。

本文以下内容是下篇,内容涉及数据库总体架构,客户端管理器,查询管理器,数据管理器介绍等。

总体架构

前述文章从比较细的角度来讨论了数据库,现在我们尝试从宏观角度来分析。

数据库的核心组件:

  • 过程管理器(The process manager):数据库都会有一个过程池/线程池需要进行管理。此外,为了使运行时间更短,现代数据库会使用自己的线程来替代操作系统线程。
  • 网络管理器(The network manager):网络的输入输出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分布式数据库来说。所以部分数据库针对网络管理打造了自己的管理器。
  • 文件系统管理器(File system manager):磁碟I/O是数据库的第一瓶颈。使用管理器进行磁碟文件进行管理是很重要的。
  • 内存管理器(Memory manager):当你需要处理大量内存数据或大量查询,一个高效的内存管理器是必须的。
  • 安全管理器(Security manager):进行认证和用户认证管理。
  • 客户端管理器(Client manager):进行客户端连接管理

数据库的工具:

  • 备份管理器:进行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 复原管理器:在数据库崩溃后进行数据库重启
  • 监视管理器:进行数据库活动日志记录,同时进行数据库监视
  • 管理员管理器:进行metadata存储,管理数据库,表空间,数据泵等
  • 查询管理器:对查询进行有效性检验,优化,编译和执行
  • 数据管理器:包括事务管理器,缓存管理器,数据访问管理器

下面将详细介绍客户端管理器,查询管理器以及数据管理器。

客户端管理器

客户端管理器用于处理和管理客户端的通信。客户端可以是一台服务器或是终端应用。客户端管理器透过不同的API来提供访问权,例如:JDBC,ODBC,OLE-DB等。

当你连接到一个数据库时:

  • 管理器会对你的身份和授权进行确认。
  • 如果验证通过,会对你的查询请求进行处理。
  • 管理器同时会检查数据库是否处于满负荷状态。
  • 管理器会等待请求资源的返回。如果发生超时,它会关闭连接并返回可读的错误信息。
  • 然后会把你的查询发送给查询管理器,而你的查询是被处理状态。
  • 管理器会存储部分结果到缓冲区然后开始进行结果返回。
  • 如果出现异常,管理器会中断连接,返回相关原因解释并释放资源。

查询管理器

查询管理器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过程是:

  • 查询会被解释以确认有效性
  • 然后会被重写以消除不必要的操作并进行预优化处理
  • 然后会被优化处理以提高性能并发送到执行和数据访问计划
  • 然后改计划会被编译处理
  • 最后进行执行查询

查询重写器的运作

重写器的目的是:

  1. 进行查询预优化处理
  2. 避免不必要的操作
  3. 帮助优化器找出最佳方案

常见的重写规则:

  • 视图合并:如果你在查询中使用了视图,那么该视图会被转换层SQL视图代码
  • 子查询扁平化:子查询使查询优化变得困难,因此重写器会修改含有子查询的查询以消除子查询。
  • 消除不必要的操作符:例如当你使用了UNIQUE唯一约束而同时使用了DISTINCT操作符,那么DISTINCT将会被消除。
  • 多于JOIN连接清除:当你 有两次相同条件的JOIN连接但是其中一个条件被隐藏了或者是一个多于的JOIN,那么它会被清除。
  • 分区处理:如果你使用了一个分区表,那么重写器会找出那个分区会被使用。
  • 自定义规则:如果你有自定义的查询规则,重写器会执行这些规则。

数据管理器

查询管理器的作用是执行查询并对资源发出请求,数据管理器会处理这些请求并返回结果。但这里有两个问题:

  • 关系数据库使用的是事务模型。所以你有可能得不到数据,因为其他人可能会正同时使用/修改这些数据。
  • 数据获取是数据库中最慢的操作,因此数据管理必须要能高效地获取并数据存放在内存缓冲区。

那么关系数据库是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呢?

缓存管理器

如前所述,数据库的主要瓶颈是磁碟I/O。所以现代数据库使用了缓存管理器来提高效率。查询执行器的数据请求对象是缓存管理器而不是直接的文件系统。缓存管理器有一个内存里缓存叫做缓冲池。从内存获取数据会大大提高数据库速度。

缓冲–替换策略

很多主流数据库(如:SQL Server,MySQL,Oracle等)使用的是LRU算法。LRU是Least Recently Used的简写,意思最近使用。其理念是缓存最近使用的数据以便再次使用时快速读取。

虽然它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不足,比方说表/索引的大小超过了缓冲区大小。因此出现了进阶版本的LRU,这就是LRU-K,例如在SQL Server 使用的是LRU-K,K=2。在LRU-K中:

  • 首先考虑数据的K次最近使用记录;根据数据的使用次数分配权值;如果有新的数组载入缓存,旧的但经常使用的数据不会被移除,但是当旧数据不再使用,将会被移除,所以权值的设立有助于减少多余数据。

事务管理器

事务管理器是为了确保每个查询会执行自己的事务。在讲述事务管理期前,我们需要理解ACID事务的概念。ACID是一个工作单元,它的意思是:

Atomicity(原子性):事务是”全或全不”的,即使是10个小时的事务。如果事务崩溃了,会发生状态回滚。

Isolation(隔离性):如果事务A和B同时运行,那么事务A和B的结果必须是一致的,不论A对于B是完成前/完成后/过程中的状态。

Durability(耐久性):一旦事务完成,数据会存放在数据库中而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异常或错误)。

Consistency(一致性):只有有效数据被写入数据库。一致性与原子行和隔离性关联。

并发控制

确保隔离性,附着性和原子性的关键是能对同一数据进行正确写操作(添加,更新和删除)

如果仅仅是数据读取事务,那么它们可以不与其它修改事务发生冲突; 如果一个修改事务处理的数据被其它事务读取,数据库需要找到方法来隐藏这些修改操作。同时,它需要保证这些修改操作不会被清除。

以上问题就是并发控制。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逐个执行事务。但是这不利于进行规模扩张,也无法发挥服务器/CPU的多核性能。理想的处理方式是每当事务新建或取消时

监视所有事务的全部操作,检查同时读取/修改相同数据的两个(或多个)事务是否发生冲突,在发生冲突的事务中进行操作记录以减少冲突部分的大小,把冲突部分以其它次序进行处理,判别某事务是否可以取消。

更正规的做法是进行冲突日程表管理。但是在企业级数据库中,是很难为每个新事务事件分配足够多的处理时间。所以会使用其它方法来进行处理。

锁管理器

为了处理以上问题,多数数据库会采用锁或数据版本来进行处理。但这是个内容丰富的话题,以下会把讨论重点放在锁部分。

什么是锁呢?

  • 事务是否需要数据
  • 是否锁定了数据
  • 另一事务是否需要相同数据
  • 是否不得不等待直至第一个事务释放这些数据

这叫做排斥锁。但是排斥锁针对的对象相同数据的读取和等待,这是不利于资源调配的。还有一种锁,叫共享锁。

在共享锁中:

  • 一个事务是否只需读取数据A
  • 共享锁对数据锁定并读取数据
  • 如果第二个事务也只需要读取数据A
  • 共享锁对数据锁定并读取数据
  • 如果第三个事务只需要修改数据A
  • 那么会对数据进行排斥锁锁定,但它必须等待直至事务一,二释放共享锁才对数据A进行排斥锁锁定

锁管理器的作用是提供和释放锁。从内部角度看,它把锁存储在一个有关联的hash数据表中。

  • 哪些事务锁定了数据
  • 哪些事务在等待数据

死锁

锁的存在会导致一个问题:两个事务在无限期地等待数据。下图所展示,这就是死锁。

  • 事务A对数据1使用了排斥锁,同时在等待获取数据2
  • 事务B对数据2使用了排斥是,同时在等待获取数据1

遇到死锁后,锁管理器会选择对哪个事务进行撤销(回滚)以消除死锁。但要进行选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DB2和SQL Sever使用了两段锁协议(Two-Phase Locking Protocol)来进行处理。

  • 在增长段,事务会得到锁,但是不能释放锁。
  • 在下降段,事务可释放锁,但是不能得到锁。

其核心理念是:

  • 释放不再使用的锁以减少其他事务对这些锁的等待时间
  • 避免事务开始后对数据进行修改,所以这是非连贯事务

写在最后

我一直所坚持的习惯是:明白你所使用的技术,如果你想不断提升自己的开发水平,尝试深入掌握你所使用的工具的原理是个大有裨益的方法。虽然NoSQL在现今很流行,但是它们还是属于发展初期,一些特定的问题或重要思想还是得借助关系数据库才能彻底弄懂。文章来自极客头条,关系数据库是如何运作的(上 /下)。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9-09-05,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kubernetes中文社区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数据库
云数据库为企业提供了完善的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分析型数据库和数据库生态工具。您可以通过产品选择和组合搭建,轻松实现高可靠、高可用性、高性能等数据库需求。云数据库服务也可大幅减少您的运维工作量,更专注于业务发展,让企业一站式享受数据上云及分布式架构的技术红利!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