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场合保持安全距离,是预防病毒传播的一个通用做法。WHO 倡议人与人应保持至少 3 英尺(0.9 米)的距离,我国则建议保持在 1.5-2 米,来降低感染的风险。
前段时间在意大利,一位男子采用了硬核的物理隔离,带着硕大的圆盘去超市购物。
最近,吴恩达创办的人工智能公司 Landing AI ,开发了一款工具 Social Distancing Detector,可通过分析摄像头的实时视频,来检测人们在活动中是否保持在安全距离。
吴恩达在 Twitter 上介绍了这款工具
只需三步,实时测算社交距离
Landing AI 利用公开街景数据集「The Oxford Town Centre」,对该工具进行了演示。
从中可以看到,系统可在视频画面中,实时地捕捉到画面的人物动态,并测量不同人物之间的最小距离。
在街头视频中的测试
如果人物间的距离小于安全规范,人物框就会从绿色变成红色,并产生一条最短距离的连线。后续还可转换成警报或其他的提醒。
在 Landing AI 的官方博客中,公开了工具搭建的技术原理,配合监控摄像头的数据使用,通过校准、探测和测距三个步骤即可实现。
第一步:校准
由于视频的输入可能来源于多个角度,而不同的角度会导致距离的变化,为了保证距离的有效性,需要将其转换到一个固定的平面。第一步就是将画面全部转化成俯视图。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选取实际中的一个矩形顶点,将其映射到俯视图的四个角,在实际中处理中,需结合多因素准确完成实时的映射和变换。
为了让结果更准确,还需要考虑了俯视图的比例尺,如找到实际中 6 英尺(美国部分地区的建议距离)对应的像素尺寸。
左边为原始视图,右边为俯视图,均有校准网格
第二步:探测
进行完校准之后,需要把人物从画面中检测出来,并在其周围绘制边界框。这一步,Landing AI 使用了基于 Faster R-CNN 架构的开源行人检测网络。
博文介绍到,他们使用了非最大抑制(NMS)和几种基于规则的启发式算法。还综合实际中的情况,对模型进行了微调处理。
第三步:测距
最后一步,就是对人物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其做法就是将任务检测框的中心,投影到俯视图中,不同点之间的间距代表了不同人的距离。
最后根据校准步骤中确定的比例尺,进行最后的实际距离计算。
经过这三个操作,就能够实时地在视频画面中,测算不同人之间的最短距离。
实际的距离检测效果,右为俯视图
安全的距离下,人物都被绿色的框体所表示,而距离过近超过安全值后,会转化为红框,并触发一条代表距离的红色连线。俯视图中则是绿色和红色的小点。
按需定制,适用多种工业场景
Landing AI 的发言人表示,该工具是 Landing AI 应客户需求,用在其生产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方案。
而目前的系统,可用在制造业和制药业等,工人必须去上班的环境之中,帮助管理和提醒工人的安全。
比如在生产防护设备的工厂里,技术人员可以将此软件集成到他们的安全摄像头系统中,通过简单的校准步骤即可监控工作环境。
一种应用场景:在大型工厂的工人距离控制
但对最后的警报方式,Landing AI 表示系统还处于早期的阶段,正在探索最好的提醒处理方式。
正在考虑的方案包括:当检测到距离小于安全规范时发出声音警报;或者汇总数据给管理者,帮助重新规划员工的工作区等。
新颖便利,却遭部分网友质疑
这个看似能够监督人们注意防护的工具,却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
在 Landing AI 的博文中,有对系统的使用知情权作出解释,并倡议使用此系统的任何人,必须透明且仅在人群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识别。
即便如此,在吴恩达介绍该工具的 Twitter 下面,也有大量质疑的声音。
比如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里,就赫然写着,欢迎进入 1984。
Twitter 评论多是批评其侵犯隐私
实施隔离政策,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防疫措施。但在疫情形势严峻的美国,人们对待隔离也有着不同的接受程度。
近期多个州都出现了抗议隔离的行为,部分市民纷纷要求解除隔离、恢复生产。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恐怕不是吴恩达们用一两个工具,就可以解决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