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CORDIC算法详解(一)-CORDIC 算法之圆周系统之旋转模式

CORDIC算法详解(一)-CORDIC 算法之圆周系统之旋转模式

作者头像
碎碎思
发布2020-06-28 17:25:11
3.4K0
发布2020-06-28 17:25:11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OpenFPGAOpenFPGA

CORDIC算法详解(一)- CORDIC 算法之圆周系统之旋转模式( Rotation Mode )

文章目录

  • CORDIC算法详解(一)- CORDIC 算法之圆周系统之旋转模式( Rotation Mode )
  • 1 CORDIC 算法之圆周系统及其数学应用
    • 1.1 圆周系统之旋转模式( Rotation Mode )
    • 1.2 思考
    • 1.3 CORDIC算法应用
      • 1.3.1 目标旋转角度的正、 余弦函数值
      • 1.3.1 极坐标系向直角坐标系的转换
    • 1.4 举例
  • CORDIC 算法之圆周系统及其数学应用结束

  网上有很多类似的介绍,但是本文会结合实例进行介绍,尽量以最简单的语言进行解析。   CORDIC ( Coordinate Rotation Digital Computer ) 是坐标旋转数字计算机算法的简称, 由 Vloder• 于 1959 年在设计美国航空导航控制系统的过程中首先提出[1], 主要用于解决导航系统中三角函数、 反三角函数和开方等运算的实时计算问题。 1971 年, Walther 将圆周系统、 线性系统和双曲系统统一到一个 CORDIC 迭代方程里 , 从而提出了一种统一的CORDIC 算法形式[2]。   CORDIC 算法应用广泛, 如离散傅里叶变换 、 离散余弦变换、 离散 Hartley 变换、Chirp-Z 变换、 各种滤波以及矩阵的奇异值分解中都可应用 CORDIC 算法。 从广义上讲,CORDIC 算法提供了一种数学计算的逼近方法。 由于它最终可分解为一系列的加减和移位操作, 故非常适合硬件实现。 例如, 在工程领域可采用 CORDIC 算法实现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 本节在阐述 CORDIC 算法三种旋转模式的基础上, 介绍了利用 CORDIC 算法计算三角函数、 反三角函数和复数求模等相关理论。 以此为依据, 阐述了基于 FPGA 的 CORDIC 算法的设计与实现及其工程应用。


整个系列分别从圆周系统、 线性系统和双曲系统及硬件实现进行分析,如下:

CORDIC算法详解(一)- CORDIC 算法之圆周系统之旋转模式( Rotation Mode ) CORDIC算法详解(二)- CORDIC 算法之圆周系统之向量模式(Vectoring Mode) CORDIC算法详解(三)- CORDIC 算法之线性系统及其数学应用 CORDIC算法详解(四)- CORDIC 算法之双曲系统及其数学应用 CORDIC算法详解(五)- 统一的 CORDIC 算法形式 CORDIC算法详解(六)- CORDIC 算法的硬件实现 其中第五篇及第六篇后会放出相关参考资料及源码。


1 CORDIC 算法之圆周系统及其数学应用

  在圆周系统下, CORDIC 算法解决了三角函数的计算问题,其中圆周系统又分旋转模式和向量模式。

1.1 圆周系统之旋转模式( Rotation Mode )

  如图 3.69 所示, 在单位圆上, 向量 OP与X轴正半轴夹角为 α , 故P点坐标可表示为式(3.91):

  将向量 OP 逆 时 针 旋 转θ角 至 向 量 OQ,此 时 OQ与X轴正半轴夹角为 α + θ ,故 Q 点坐标可以表示为:

  这里定义 θ为目标旋转角度。 根据三角函数公式可将式 (3.92) 展开为:

  将式 (3.91 ) 代入式 (3.93) 可得:

  提取 cosθ , 式 (3.94) 可重新表示为:

  从式 (3.95 ) 中可看出, cosθ只是改变了目标向量OQ的模长。 如果去掉 cosθ , 如图 3.70所示, 此时 OP旋转θ角之后到达 OR, 这种旋转称之为伪旋转( Pseudo Rotation) 。不难看出, OQ与OR 幅度 上 的 差 异, 且 可 证 明 向 量 OP 与 PR是正交的。 此时R点坐标可表示为:

  至此, 可通过对伪旋转的输出加以补偿来获得真实旋转的结果。 PS:对比可知每次旋转的角度是正确的,但是模值增大了1/cosθ 注意:并不能通过数学方法去除cosθ,但是去除cosθ可以简化坐标平面旋转的计算操作。

  对于伪旋转, 可将 θ分解为一系列的微小角度的和, 即:

  这样, 将一次旋转分解成为一系列的微旋转。 由式 (3.96) 可知, 第i+1 次旋转后的结果为:

  下一步至关重要, 正是它使得该算法非常易于硬件实现, 即令:

  这里di∈{-1,1}, 结合式( 3.99), 式 (3.98) 可重新改写为:

  由式(3.100), 不难看出, 每次微旋转只需要加法 、 减法和移位操作即可完成。为了确定di的值,引入一个新的变量z,定义为:

z 初 始 化 为θ,即z0=θ,根据条件,对zi执行加或者减tan-12-i操作,使得z的最终值为0 ,该条件由di决定,即:

  di为+1时表示逆时针旋转,为-1时表示顺时针旋转 。z的迭代过程是将z收敛于零的过程,也正是将θ分解为一系列θi的过程, 故zi可认为是第i次旋转剩余的角度。至此 ,CORDIC 算法之圆周系统的旋转模式迭代过程可表示为:

1.2 思考

  • (1 ) 由式 (3.99) 所确定的目标旋转角度的范围;
  • (2) 如何确定伪旋转到真实旋转的模长补偿因子。

  (1)根据式 (3.99 ) 可确定一系列θi的值, 如表 3.17 所示, 还可确定目标旋转角度θ的最大值 θmax 和 最 小 值 θmin , 如式( 3.104 ) 所示。

  以目标旋转角度 55° 为例, 它可分解为           55° = 45.0° + 26.6° -14.0°- 7.1° + 3.6° + 1.8° - 0.9°   其迭代过程中角度的变化状况如表 3.18 所示。 假设初始向量位于X轴 正 半 轴, 前 3 次 的 微旋转如图 3.71 所示。

  (2)在很多场合中需要目标旋转角度可以覆盖[-180°,180°], 这就需要预处理。 预处理的机制如表 3.19 所示, 不难看出, 只有当目标旋转角度|θ|>π/2 时需要预旋转 π/2 , 用公式表示如式 (3.105) 所示。

  据此, 旋转过程可如图 3.72 所示。

  由图 3.71 可以看出, 每次微旋转都导致向量模长发生了变化。以Ki表示第 i次微旋转模长补偿因子, 故第 i次微旋转真实旋转的结果应为:

其中,由于在伪旋转中,去掉了cosθi,所以Ki=cosθi 由式 (3.99) 可知:

  若总的旋转次数为n, 则总的模长补偿因子K可表示为:

  当n趋于无穷大时,K 逼近 0.607252935。   这部分计算,可以由matlab进行迭代计算:   具体如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close all;
clear;
clc;
% 初始化
die = 16;%迭代次数
jiao = zeros(die,1);%每次旋转的角度
cos_value = zeros(die,1);%每次旋转的角度的余弦值
K = zeros(die,1);%余弦值的N元乘积
K_1 = zeros(die,1);%余弦值的N元乘积的倒数
for i = 1 : die
    a = 2^(-(i-1));
    jiao(i) = atan(a);
    cos_value(i) = cos(jiao(i));
    if( i == 1)
        K(i) = cos_value(i);
        K_1(i) = 1/K(i);
    else
        K(i) = K(i-1)*cos_value(i);
        K_1(i) = 1/K(i);
    end
end
jiao = vpa(rad2deg(jiao)*256,10) 
cos_value = vpa(cos_value,10)
K = vpa(K,10)
K_1 = vpa(K_1,10)

  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当迭代次数为16,i=15时,cosθi的值已经非常趋近于1了,∏cosθi的值则约等于0.607253,1/∏cosθi为1.64676。所以当迭代次数等于16时,通过迭代得到的点坐标已经非常接近之前假设中的点坐标。

1.3 CORDIC算法应用

1.3.1 目标旋转角度的正、 余弦函数值

  经过 n(n–>∞)次微旋转, 得到的最终结果可表示为:

  式中, 当 n 趋于无穷大时, An逼近 1.646760258。 根据式 (3.109 ) 可知, 令 x0=1/An且y0 = 0 可得目标旋转角度的正、 余弦函数值, 如图 3.73 所示。 此时, 初始化 z0 即为目标旋转角度 。 需要注意的是当目标旋转角度|θ|>π/2 时应先预处理 。

1.3.1 极坐标系向直角坐标系的转换

  同样地, 由式 ( 3.109 ) 出发, 令 x0=r且y0 = 0,z0 =θ,则可以实现极坐标系向直角坐标系的转换, 如图 3.75 所示。 显然, 这里x0代表了极径, z0 代表了极角。

1.4 举例

  利用CORDIC算法,计算cosθ和sinθ,其中θ=π/4(迭代次数16)

  解析:

  相关参数转换如下:

  • x0=1/An=1/1.646760258=0.607253;
  • y0 = 0;
  • z0=π/4(由于|θ|<π/2,所以不需要进行预处理);
  • 经过16次迭代计算后,得到的x16 和y16分别为cosθ和sinθ。 相关程序如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close all;
clear;
clc;
% 初始化
die = 16;%迭代次数
x = zeros(die+1,1);
y = zeros(die+1,1);
z = zeros(die+1,1);
x(1) = 0.607253;%初始设置
z(1) = pi/4;%待求角度θ
%迭代操作
for i = 1:die
    if z(i) >= 0
        d = 1;
    else
        d = -1;
    end
    x(i+1) = x(i) - d*y(i)*(2^(-(i-1)));
    y(i+1) = y(i) + d*x(i)*(2^(-(i-1)));
    z(i+1) = z(i) - d*atan(2^(-(i-1)));
end
cosa = vpa(x(17),10)
sina = vpa(y(17),10)
c = vpa(z(17),10)

  最后得到的结果:

  • x16=0.707095876358217
  • y16=0.707117836980767

  证明算法思路正确。

CORDIC 算法之圆周系统及其数学应用结束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0-06-0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OpenFPGA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CORDIC算法详解(一)- CORDIC 算法之圆周系统之旋转模式( Rotation Mode )
    • 文章目录
    • 1 CORDIC 算法之圆周系统及其数学应用
      • 1.1 圆周系统之旋转模式( Rotation Mode )
        • 1.2 思考
          • 1.3 CORDIC算法应用
            • 1.3.1 目标旋转角度的正、 余弦函数值
            • 1.3.1 极坐标系向直角坐标系的转换
          • 1.4 举例
          • CORDIC 算法之圆周系统及其数学应用结束
          相关产品与服务
          对象存储
          对象存储(Cloud Object Storage,COS)是由腾讯云推出的无目录层次结构、无数据格式限制,可容纳海量数据且支持 HTTP/HTTPS 协议访问的分布式存储服务。腾讯云 COS 的存储桶空间无容量上限,无需分区管理,适用于 CDN 数据分发、数据万象处理或大数据计算与分析的数据湖等多种场景。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