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你的隐私数据是怎么泄漏的

你的隐私数据是怎么泄漏的

作者头像
卤代烃
发布2020-07-09 15:31:46
8350
发布2020-07-09 15:31:46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超级码力超级码力

上篇文章给京东洗了个地,说京东金融没有偷偷上传用户图片,但是不表示有没有通过其他路径上传用户信息。今天我们就说说,我们的个人隐私数据,是怎么被各大公司采集的。

其实个人隐私数据,在我看来,不外乎三大类:个人身份信息,社交网络信息和个人交互信息

首先说说个人身份信息。这种信息一般都是核心信息,比如说身份证信息,房产车产信息,关键网站的账号信息。

这些数据一般要看网站的安全工作做的怎么样,时不时暗网上就爆出某某网站数据库泄漏,多少多少万隐私数据被泄漏。

网站安全这种东西,作为用户你完全控制不了。比如说很多高校的数据库,安全性和卫生纸一样,都不知道被脚本小子黑了多少次了。

我上大学那会儿有个诈骗团伙,诈骗电话是按学号顺序打的,你说这有办法吗?没办法啊,只能往肚子里咽。

再说说社交网络信息,这个信息的商业价值可大了,不信?看看腾讯和 Facebook 的股价就知道这个数据多值钱了。

只要公司知道你的社交网络,就可以通过好友关系为你推送更多“贴心”的广告。

在互联网的放大作用下,再小众的爱好都可以找到圈子,这个圈子虽然小,但是对圈子里的商品消费热情高啊,如果找到这种小众圈子进行广告投放,你想想商家有多美滋滋。

获取社交链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读取通讯录权限。权限没给到,就得想其他办法。

大家现在日常通信微信用的最多,就有其他公司打上微信社交链的主意。某公司就有就想过这么一个招:

首先 A 从某条 APP 分享一个链接到你的朋友圈,这条链接有一个唯一的数字去标示 A;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www.cdn.com/group/666/?iid=643783
www.cdn.com/group/666/?iid=643783

// iid 就是身份的唯一标识符

当朋友 B 在朋友圈打开你的这个链接后,B 的微信浏览器里会存一个某条域名的 cookie,打开这个链接后,A 的个人信息和朋友 B 的信息会发到某条的服务器上。

如果 B 使用微信授权的方式登录该应用同公司旗下的其他应用,B 的账号就会被判定为“可能认识的人”推荐给 A。

我当时看到这个方法都要跪下了,互联网公司还是出人才啊!用这么简洁的方法就能 copy 微信社交链,佩服佩服。

当很多人通过这种方法被关联后,很多不可解释的事情都可以得到解释。

Facebook 曾经有过这样的专利:不同手机的相机磨损不一样,这种相机拍摄的照片都有固定的划痕。通过相机镜头划痕分析照片,以创建一个独特的相机“标签”,如果用户把这个照片发在社交网络上,Facebook 可以通过和这张照片相关的交互去构建社交关系。

但目前这个还是防御性专利,Facebook 还没有应用起来,看来在隐私保护这块儿,国外的月亮还是圆一些。

交互数据这块儿大众可能不是很熟悉。简单来说,就是把用户的每次点击、滑动、浏览数据发送到服务器,这个过程是用户是无感知的(或者说是不知情的)。

当公司收集到这些数据,就知道 APP 上哪个功能用的人多,哪个按钮点的人少,什么内容更受用户喜欢。被人所诟病的头条推荐算法,APP 的数据采集就是这么来的。

像前面说的信息,多少还可以注意一些,但是交互数据,根本防不胜防。互联网上你的每次点击都是给自己贴标签,你 APP 用的更多,标签也就贴的多,说不定在大公司的服务器比你男/女朋友还要了解你

上面简要说了一下互联网公司是如何“采集”用户信息的。很抱歉,保护对策我想了好几天也没有想出来,即使有,对普通人来说操作不亚于每天带着超净服生活:得到绝对的保护,但又失去绝对的便捷

从 iPhone 发布到现在已经有 10 年的时间,移动互联网大幅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只是这份便捷,又很大程度牺牲了我们的隐私。下一个 10 年会怎么发展?是个人隐私保护被提上日程还是被更大程度的侵犯?这个答案,没有人知道。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9-02-2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卤蛋实验室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