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前端网红框架的插件机制全梳理(axios、koa、redux、vuex)

前端网红框架的插件机制全梳理(axios、koa、redux、vuex)

作者头像
若川
发布2020-11-02 11:38:58
1.8K0
发布2020-11-02 11:38:58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若川视野若川视野

前言

前端中的库很多,开发这些库的作者会尽可能的覆盖到大家在业务中千奇百怪的需求,但是总有无法预料到的,所以优秀的库就需要提供一种机制,让开发者可以干预插件中间的一些环节,从而完成自己的一些需求。

本文将从koaaxiosvuexredux的实现来教你怎么编写属于自己的插件机制。

  • 对于新手来说: 本文能让你搞明白神秘的插件和拦截器到底是什么东西。
  • 对于老手来说: 在你写的开源框架中也加入拦截器或者插件机制,让它变得更加强大吧!

axios

首先我们模拟一个简单的 axios,这里不涉及请求的逻辑,只是简单的返回一个 Promise,可以通过 config 中的 error 参数控制 Promise 的状态。

axios 的拦截器机制用流程图来表示其实就是这样的:

流程图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const axios = config => {
  if (config.error) {
    return Promise.reject({
      error: "error in axios"
    });
  } else {
    return Promise.resolve({
      ...config,
      result: config.result
    });
  }
};

如果传入的 config 中有 error 参数,就返回一个 rejected 的 promise,反之则返回 resolved 的 promise。

先简单看一下 axios 官方提供的拦截器示例: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axios.interceptors.request.use(
  function(config) {
    // 在发送请求之前做些什么
    return config;
  },
  function(error) {
    // 对请求错误做些什么
    return Promise.reject(error);
  }
);

// 添加响应拦截器
axios.interceptors.response.use(
  function(response) {
    // 对响应数据做点什么
    return response;
  },
  function(error) {
    // 对响应错误做点什么
    return Promise.reject(error);
  }
);

可以看出,不管是 request 还是 response 的拦截器,都会接受两个函数作为参数,一个是用来处理正常流程,一个是处理失败流程,这让人想到了什么?

没错,promise.then接受的同样也是这两个参数。

axios 内部正是利用了 promise 的这个机制,把 use 传入的两个函数作为一个intercetpor,每一个intercetpor都有resolvedrejected两个方法。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把
axios.interceptors.response.use(func1, func2)

// 在内部存储为
{
    resolved: func1,
    rejected: func2
}

接下来简单实现一下,这里我们简化一下,把axios.interceptor.request.use转为axios.useRequestInterceptor来简单实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先构造一个对象 存放拦截器
axios.interceptors = {
  request: [],
  response: []
};

// 注册请求拦截器
axios.useRequestInterceptor = (resolved, rejected) => {
  axios.interceptors.request.push({ resolved, rejected });
};

// 注册响应拦截器
axios.useResponseInterceptor = (resolved, rejected) => {
  axios.interceptors.response.push({ resolved, rejected });
};

// 运行拦截器
axios.run = config => {
  const chain = [
    {
      resolved: axios,
      rejected: undefined
    }
  ];

  // 把请求拦截器往数组头部推
  axios.interceptors.request.forEach(interceptor => {
    chain.unshift(interceptor);
  });

  // 把响应拦截器往数组尾部推
  axios.interceptors.response.forEach(interceptor => {
    chain.push(interceptor);
  });

  // 把config也包装成一个promise
  let promise = Promise.resolve(config);

  // 暴力while循环解忧愁
  // 利用promise.then的能力递归执行所有的拦截器
  while (chain.length) {
    const { resolved, rejected } = chain.shift();
    promise = promise.then(resolved, rejected);
  }

  // 最后暴露给用户的就是响应拦截器处理过后的promise
  return promise;
};

axios.run这个函数看运行时的机制,首先构造一个chain作为 promise 链,并且把正常的请求也就是我们的请求参数 axios 也构造为一个拦截器的结构,接下来

  • 把 request 的 interceptor 给 unshift 到chain顶部
  • 把 response 的 interceptor 给 push 到chain尾部

以这样一段调用代码为例: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请求拦截器1
axios.useRequestInterceptor(resolved1, rejected1);
// 请求拦截器2
axios.useRequestInterceptor(resolved2, rejected2);
// 响应拦截器1
axios.useResponseInterceptor(resolved1, rejected1);
// 响应拦截器
axios.useResponseInterceptor(resolved2, rejected2);

这样子构造出来的 promise 链就是这样的chain结构: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请求拦截器2,// ↓config
    请求拦截器1,// ↓config
    axios请求核心方法, // ↓response
    响应拦截器1, // ↓response
    响应拦截器// ↓response
]

至于为什么 requestInterceptor 的顺序是反过来的,仔细看看代码就知道 XD。

有了这个chain之后,只需要一句简短的代码: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let promise = Promise.resolve(config);

while (chain.length) {
  const { resolved, rejected } = chain.shift();
  promise = promise.then(resolved, rejected);
}

return promise;

promise 就会把这个链从上而下的执行了。

以这样的一段测试代码为例: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axios.useRequestInterceptor(config => {
  return {
    ...config,
    extraParams1: "extraParams1"
  };
});

axios.useRequestInterceptor(config => {
  return {
    ...config,
    extraParams2: "extraParams2"
  };
});

axios.useResponseInterceptor(
  resp => {
    const {
      extraParams1,
      extraParams2,
      result: { code, message }
    } = resp;
    return `${extraParams1} ${extraParams2} ${message}`;
  },
  error => {
    console.log("error", error);
  }
);
  1. 成功的调用

在成功的调用下输出 result1: extraParams1 extraParams2 message1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async function() {
  const result = await axios.run({
    message: "message1"
  });
  console.log("result1: ", result);
})();
  1. 失败的调用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async function() {
  const result = await axios.run({
    error: true
  });
  console.log("result3: ", result);
})();

在失败的调用下,则进入响应拦截器的 rejected 分支:

首先打印出拦截器定义的错误日志: error { error: 'error in axios' }

然后由于失败的拦截器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error => {
  console.log('error', error)
},

没有返回任何东西,打印出result3: undefined

可以看出,axios 的拦截器是非常灵活的,可以在请求阶段任意的修改 config,也可以在响应阶段对 response 做各种处理,这也是因为用户对于请求数据的需求就是非常灵活的,没有必要干涉用户的自由度。

vuex

vuex 提供了一个 api 用来在 action 被调用前后插入一些逻辑:

https://vuex.vuejs.org/zh/api/#subscribeaction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store.subscribeAction({
  before: (action, state) => {
    console.log(`before action ${action.type}`);
  },
  after: (action, state) => {
    console.log(`after action ${action.type}`);
  }
});

其实这有点像 AOP(面向切面编程)的编程思想。

在调用store.dispatch({ type: 'add' })的时候,会在执行前后打印出日志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before action add
add
after action add

来简单实现一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import {
  Actions,
  ActionSubscribers,
  ActionSubscriber,
  ActionArguments
} from "./vuex.type";

class Vuex {
  state = {};

  action = {};

  _actionSubscribers = [];

  constructor({ state, action }) {
    this.state = state;
    this.action = action;
    this._actionSubscribers = [];
  }

  dispatch(action) {
    // action前置监听器
    this._actionSubscribers.forEach(sub => sub.before(action, this.state));

    const { type, payload } = action;

    // 执行action
    this.action[type](this.state, payload).then(() => {
      // action后置监听器
      this._actionSubscribers.forEach(sub => sub.after(action, this.state));
    });
  }

  subscribeAction(subscriber) {
    // 把监听者推进数组
    this._actionSubscribers.push(subscriber);
  }
}

const store = new Vuex({
  state: {
    count: 0
  },
  action: {
    async add(state, payload) {
      state.count += payload;
    }
  }
});

store.subscribeAction({
  before: (action, state) => {
    console.log(`before action ${action.type}, before count is ${state.count}`);
  },
  after: (action, state) => {
    console.log(`after action ${action.type},  after count is ${state.count}`);
  }
});

store.dispatch({
  type: "add",
  payload: 2
});

此时控制台会打印如下内容: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before action add, before count is 0
after action add, after count is 2

轻松实现了日志功能。

当然 Vuex 在实现插件功能的时候,选择性的将 type payload 和 state 暴露给外部,而不再提供进一步的修改能力,这也是框架内部的一种权衡,当然我们可以对 state 进行直接修改,但是不可避免的会得到 Vuex 内部的警告,因为在 Vuex 中,所有 state 的修改都应该通过 mutations 来进行,但是 Vuex 没有选择把 commit 也暴露出来,这也约束了插件的能力。

redux

想要理解 redux 中的中间件机制,需要先理解一个方法:compose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function compose(...funcs: Function[]) {
  return funcs.reduce((a, b) => (...args: any) => a(b(...args)));
}

简单理解的话,就是compose(fn1, fn2, fn3) (...args) = > fn1(fn2(fn3(...args))) 它是一种高阶聚合函数,相当于把 fn3 先执行,然后把结果传给 fn2 再执行,再把结果交给 fn1 去执行。

有了这个前置知识,就可以很轻易的实现 redux 的中间件机制了。

虽然 redux 源码里写的很少,各种高阶函数各种柯里化,但是抽丝剥茧以后,redux 中间件的机制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

把 dispatch 这个方法不断用高阶函数包装,最后返回一个强化过后的 dispatch

以 logMiddleware 为例,这个 middleware 接受原始的 redux dispatch,返回的是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const typeLogMiddleware = dispatch => {
  // 返回的其实还是一个结构相同的dispatch,接受的参数也相同
  // 只是把原始的dispatch包在里面了而已。
  return ({ type, ...args }) => {
    console.log(`type is ${type}`);
    return dispatch({ type, ...args });
  };
};

有了这个思路,就来实现这个 mini-redux 吧: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function compose(...funcs) {
  return funcs.reduce((a, b) => (...args) => a(b(...args)));
}

function createStore(reducer, middlewares) {
  let currentState;

  function dispatch(action) {
    currentState = reducer(currentState, action);
  }

  function getState() {
    return currentState;
  }
  // 初始化一个随意的dispatch,要求外部在type匹配不到的时候返回初始状态
  // 在这个dispatch后 currentState就有值了。
  dispatch({ type: "INIT" });

  let enhancedDispatch = dispatch;
  // 如果第二个参数传入了middlewares
  if (middlewares) {
    // 用compose把middlewares包装成一个函数
    // 让dis
    enhancedDispatch = compose(...middlewares)(dispatch);
  }

  return {
    dispatch: enhancedDispatch,
    getState
  };
}

接着写两个中间件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使用

const otherDummyMiddleware = dispatch => {
  // 返回一个新的dispatch
  return action => {
    console.log(`type in dummy is ${type}`);
    return dispatch(action);
  };
};

// 这个dispatch其实是otherDummyMiddleware执行后返回otherDummyDispatch
const typeLogMiddleware = dispatch => {
  // 返回一个新的dispatch
  return ({ type, ...args }) => {
    console.log(`type is ${type}`);
    return dispatch({ type, ...args });
  };
};

// 中间件从右往左执行。
const counterStore = createStore(counterReducer, [
  typeLogMiddleware,
  otherDummyMiddleware
]);

console.log(counterStore.getState().count);
counterStore.dispatch({ type: "add", payload: 2 });
console.log(counterStore.getState().count);

// 输出:
// 0
// type is add
// type in dummy is add
// 2

koa

koa 的洋葱模型想必各位都听说过,这种灵活的中间件机制也让 koa 变得非常强大,本文也会实现一个简单的洋葱中间件机制。参考(umi-request 的中间件机制)

洋葱圈

对应这张图来看,洋葱的每一个圈就是一个中间件,它即可以掌管请求进入,也可以掌管响应返回。

它和 redux 的中间件机制有点类似,本质上都是高阶函数的嵌套,外层的中间件嵌套着内层的中间件,这种机制的好处是可以自己控制中间件的能力(外层的中间件可以影响内层的请求和响应阶段,内层的中间件只能影响外层的响应阶段)

首先我们写出Koa这个类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class Koa {
  constructor() {
    this.middlewares = [];
  }
  use(middleware) {
    this.middlewares.push(middleware);
  }
  start({ req }) {
    const composed = composeMiddlewares(this.middlewares);
    const ctx = { req, res: undefined };
    return composed(ctx);
  }
}

这里的 use 就是简单的把中间件推入中间件队列中,那核心就是怎样去把这些中间件组合起来了,下面看composeMiddlewares方法: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function composeMiddlewares(middlewares) {
  return function wrapMiddlewares(ctx) {
    // 记录当前运行的middleware的下标
    let index = -1;
    function dispatch(i) {
      // index向后移动
      index = i;

      // 找出数组中存放的相应的中间件
      const fn = middlewares[i];

      // 最后一个中间件调用next 也不会报错
      if (!fn) {
        return Promise.resolve();
      }

      return Promise.resolve(
        fn(
          // 继续传递ctx
          ctx,
          // next方法,允许进入下一个中间件。
          () => dispatch(i + 1)
        )
      );
    }
    // 开始运行第一个中间件
    return dispatch(0);
  };
}

简单来说 dispatch(n)对应着第 n 个中间件的执行,而 dispatch(n)又拥有执行 dispatch(n + 1)的权力,

所以在真正运行的时候,中间件并不是在平级的运行,而是嵌套的高阶函数:

dispatch(0)包含着 dispatch(1),而 dispatch(1)又包含着 dispatch(2) 在这个模式下,我们很容易联想到try catch的机制,它可以 catch 住函数以及函数内部继续调用的函数的所有error

那么我们的第一个中间件就可以做一个错误处理中间件: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最外层 管控全局错误
app.use(async (ctx, next) => {
  try {
    // 这里的next包含了第二层以及第三层的运行
    await next();
  } catch (error) {
    console.log(`[koa error]: ${error.message}`);
  }
});

在这个错误处理中间件中,我们把 next 包裹在 try catch 中运行,调用了 next 后会进入第二层的中间件: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第二层 日志中间件
app.use(async (ctx, next) => {
  const { req } = ctx;
  console.log(`req is ${JSON.stringify(req)}`);
  await next();
  // next过后已经能拿到第三层写进ctx的数据了
  console.log(`res is ${JSON.stringify(ctx.res)}`);
});

在第二层中间件的 next 调用后,进入第三层,业务逻辑处理中间件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第三层 核心服务中间件
// 在真实场景中 这一层一般用来构造真正需要返回的数据 写入ctx中
app.use(async (ctx, next) => {
  const { req } = ctx;
  console.log(`calculating the res of ${req}...`);
  const res = {
    code: 200,
    result: `req ${req} success`
  };
  // 写入ctx
  ctx.res = res;
  await next();
});

在这一层把 res 写入 ctx 后,函数出栈,又会回到第二层中间件的await next()后面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console.log(`req is ${JSON.stringify(req)}`);
await next();
// <- 回到这里
console.log(`res is ${JSON.stringify(ctx.res)}`);

这时候日志中间件就可以拿到ctx.res的值了。

想要测试错误处理中间件 就在最后加入这个中间件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用来测试全局错误中间件
// 注释掉这一个中间件 服务才能正常响应
app.use(async (ctx, next) => {
  throw new Error("oops! error!");
});

最后要调用启动函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app.start({ req: "ssh" });

控制台打印出结果: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req is "ssh"
calculating the res of ssh...
res is {"code":200,"result":"req ssh success"}

总结

  1. axios 把用户注册的每个拦截器构造成一个 promise.then 所接受的参数,在运行时把所有的拦截器按照一个 promise 链的形式以此执行。
  • 在发送到服务端之前,config 已经是请求拦截器处理过后的结果
  • 服务器响应结果后,response 会经过响应拦截器,最后用户拿到的就是处理过后的结果了。
  1. vuex的实现最为简单,就是提供了两个回调函数,vuex 内部在合适的时机去调用(我个人感觉大部分的库提供这样的机制也足够了)。
  2. redux的源码里写的最复杂最绕,它的中间件机制本质上就是用高阶函数不断的把 dispatch 包装再包装,形成套娃。本文实现的已经是精简了 n 倍以后的结果了,不过复杂的实现也是为了很多权衡和考量,Dan 对于闭包和高阶函数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了,只是外人去看源码有点头秃...
  3. koa的洋葱模型实现的很精妙,和 redux 有相似之处,但是在源码理解和使用上个人感觉更优于 redux 的中间件。

中间件机制其实是非框架强相关的,请求库一样可以加入 koa 的洋葱中间件机制(如 umi-request),不同的框架可能适合不同的中间件机制,这还是取决于你编写的框架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想给用户什么样的自由度。

希望看了这篇文章的你,能对于前端库中的中间件机制有进一步的了解,进而为你自己的前端库加入合适的中间件能力。

本文所写的代码都整理在这个仓库里了: https://github.com/sl1673495/tiny-middlewares

代码是使用 ts 编写的,js 版本的代码在 js 文件夹内,各位可以按自己的需求来看。

你可能还想看

金九银十:一年前端的面试分享 2020年中大厂前端面试总结 如何学习React源码 如何学习源码 | 如何高效学习一个新知识 为什么要学习源码,怎么学习? 我在阿里招前端,我该怎么帮你?(文末有福利) 如何拿下阿里巴巴 P6 的前端 Offer 如何准备阿里P6/P7前端面试--项目经历准备篇 大厂面试官常问的亮点,该如何做出? 如何从初级到专家(P4-P7)打破成长瓶颈和有效突破 若川知乎问答:2年前端经验,做的项目没什么技术含量,怎么办?

最后

一般人都看不到文章末尾,看到这里你已经超越90%的人了。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0-10-1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若川视野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前言
  • axios
  • vuex
  • redux
  • koa
  • 总结
  • 你可能还想看
  • 最后
相关产品与服务
消息队列 TDMQ
消息队列 TDMQ (Tencent Distributed Message Queue)是腾讯基于 Apache Pulsar 自研的一个云原生消息中间件系列,其中包含兼容Pulsar、RabbitMQ、RocketMQ 等协议的消息队列子产品,得益于其底层计算与存储分离的架构,TDMQ 具备良好的弹性伸缩以及故障恢复能力。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