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7-1200 CPU 与 S7-300 CPU 之间的以太网通信通过 S7 通信来实现。当S7-1200作为客户端,CP343-1作为服务器,需在客户端单边组态连接和编程,而作为服务器端的S7-300只需准备好通信的数据就行。 所需要条件:
① S7-1200 /S7-300 CP343-1设备 ② STEP7 V11 所完成的通信任务: ① S7-1200CPU 将本地 DB3 中的数据写到 S7-300CPU 中 DB4 中。 ② S7-300CPU 通过 CP 卡将本地 DB3 中的数据写到S7-1200CPU 中 DB4 中。
1. 使用 STEP7 V11软件新建一个项目并完成硬件配置 在项目树 “Project tree”>“Devices & Networks” >“Networks view” 视图下,创建两个设备的连接。用鼠标点中 PLC_1 PROFINET 通信口上,然后拖拽出一条线,到另外一个 CP343-1 的 PROFINET 通信口的绿色小方框上,松开鼠标,连接就建立起来了。 2. 网络组态 打开 “Network View” 配置网络,点中左上角的“连接”图标,这时所有 CPU 变成亮蓝色,然后选中S7-1200CPU,右键选择添加新的连接, 在连接列表里建立新的连接并选择连接对象和通信协议,如图1. 所示。
图1. 建立S7连接
图2. 定义连接对方地址
图3. 定义通信双方 TSAP号
注意:S7-300预留给S7连接TSAP地址:03.02;如果通信伙伴是S7-400,则要根据CPU槽位来决定TSAP地址,例如: CPU400在3号槽,则TSAP地址为03.03。 配置完网络连接,编译存盘并下载。 3. 软件编程 在OB1中,从“Instruction”>“S7 Communication”>下,调用Get、Put通信指令。创建发送和接收数据块 DB3和DB4,定义成100个字节的数组。程序见图4
图4. 程序调用功能
CALL “GET” | ,%DB2 | //调用 GET,使用背景DB块:DB2 |
---|---|---|
REQ | :=%M0.7 | //系统时钟 2秒脉冲 |
ID | :=W#16#0100 | //连接号,要与连接配置中一致,创建连接时的连接号 |
NDR | :=%M4.0 | //为1时,接收到新数据 |
ERROR | :=%M4.1 | //为1时,有故障发生 |
STATUS | :=%MW6 | //状态代码 |
ADDR_1 | :=P#DB3.DBX0.0 BYTE 100 | //从通信伙伴数据区读取数据的地址 |
RD_1 | :=P#DB4.DBX0.0 BYTE 100 | //本地接收数据地址 |
CALL “PUT” | , %DB5 | //调用 PUT,使用背景DB块:DB5 |
---|---|---|
REQ | :=%M0.7 | //系统时钟 2秒脉冲 |
ID | :=W#16#0100 | //连接号,要与连接配置中一致,创建连接时的连接号 |
DONE | :=%M8.0 | // 为1时,发送完成 |
ERROR | :=%M8.1 | // 为1时,有故障发生 |
STATUS | :=%MW10 | // 状态代码 |
ADDR_1 | :=P#DB4.DBX0.0 BYTE 100 | // 发送到通信伙伴数据区的地址 |
SD_1 | :=P#DB3.DBX0.0 BYTE 100 | // 本地发送数据区 |
4. 监控结果
通过在S7-1200侧编程进行S7通讯 ,实现两个CPU之间数据交换,监控结果如图5.
图5. 监控结果
补充知识:
OSI 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model)是一个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概念模型,试图供一个使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和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互联的标准框架。 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划分为七层,每层都可以供抽象良好的接口。了解 OSI 模型有助于理解实际上互联网络的工业标准——TCP/IP 协议。 OSI 模型各层间关系和通讯时的数据流向如图所示:
OSI 模型
显然、如果一个东西想包罗万象、一般时不可能的;在实际的开发应用中一般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裁剪、整合!
七层模型介绍
eg:RJ45等将数据转化成0和1;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规定了0和1的分包形式,确定了网络数据包的形式;
可以理解为,此处需要确定计算机的位置,怎么确定?IPv4,IPv6!
可以理解为:每一个应用程序都会在网卡注册一个端口号,该层就是端口与端口的通信!常用的(TCP/IP)协议;
建立一个连接(自动的手机信息、自动的网络寻址);
可以理解为: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通信,eg:Linux下的QQ和Windows下的QQ可以通信;
规定数据的传输协议;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
互联网分层结构的好处: 上层的变动完全不影响下层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