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国内首现“云模式”卫星服务,天格计划将发射24颗微小卫星丨科技云·资讯

国内首现“云模式”卫星服务,天格计划将发射24颗微小卫星丨科技云·资讯

作者头像
科技云报道
发布2022-04-14 17:13:27
2690
发布2022-04-14 17:13:27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科技云报道科技云报道

天体物理领域的卫星服务也可以像云计算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吗?答案是肯定的,卫星领域正在开启“云服务模式”,让国内外的科学家、科研院所和商业公司共享卫星的探测数据和资源。

天格计划将发射24颗微小卫星

2017年9月21日上午,微小卫星太空实验服务商天仪研究院、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在京联合举行 “天格计划”新闻发布会。

据了解,“天格计划”预计在约600公里的不同轨道发射24颗微小卫星,组成星座,实现空间分布式引力波暴电磁对应体探测网,即伽马射线暴探测网。

在物理学上,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时空波动,如同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一样,引力波被视为宇宙中的“时空涟漪”。

通常引力波的产生非常困难,宇宙中大质量天体的加速、碰撞和合并等事件才可以形成强大的引力波,但能产生这种较强引力波的波源距离地球都十分遥远,传播到地球时变得非常微弱。

因而引力波探测一直是天文学、物理学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对人类探索宇宙起源和发展,认知自我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人类持续近百年的努力,在2016年2月,LIGO(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 wave observatory),即借助于激光干涉仪来聆听来自宇宙深处引力波的大型研究仪器,首次实现对引力波的探测,开创了引力波天文学新时代。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及天体物理中心冯骅教授表示,与LIGO事件成协的伽马射线短暴具有明亮、稀有等特点,可以利用立方星平台搭载先进闪烁体探测器实现探测,通过卫星组网逐步实现全天覆盖,利用信号的时间延迟进行有效定位。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 冯骅教授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初步的科学论证设计报告,成功研制了实验室测试系统,其科学意义和可行性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可。

因此,“天格计划”的目标就是探测引力波暴在伽马射线波段的电磁对应体,对理解极端条件下的天体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预计“天格计划”首颗技术验证星将于2017年底完成研制工作;计划在2018年年中,搭载快舟十一火箭,完成卫星发射入轨。

卫星领域开启“云模式”

天仪研究院CEO杨峰表示,“天格计划”计划在2018~2023年内发射24颗空间伽马射线暴探测微小卫星。以天仪研究院为工程任务总体,清华大学为科学任务总体,为伽马射线暴探测的技术核心,联合国内外高校相关院系共同研制、开发伽马射线暴探测微小卫星。

天仪研究院CEO 杨峰

天仪研究院将为高校研制、开发标准6U立方星平台,协调运载发射,提供卫星后期的测控、数据接收等,卫星发射后,参与单位、机构将共享探测数据、资源。

同时,天仪研究院也将积极联系国内外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以伽马射线暴探测为主体、搭载其他空间探测、应用载荷;通过天仪研究院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影响力,积极引入国内外投资机构参与到该计划中。

可以说,“天格计划”卫星服务了开启“云服务模式”,通过卫星服务供应商研制、开发、协调运载发射卫星,提供卫星后期的测控、数据接收等,卫星发射后,参与单位、机构将共享探测数据、资源。

据天仪研究院CEO杨峰介绍,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卫星,将原来需要等待至少5到10年的时间缩短到1年之内,然后把成本降低几个数量级,“一个实验最低只需要几十万元,而传统方式则需要耗资上亿”。

“云服务模式”,意味天体物理领域的卫星服务也可以像云计算一样,把卫星服务资源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

“天格计划”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与商业航天深度结合,是清华大学在伽马射线暴探测领域的技术验证和理论实践,也将是天仪研究院在商业航天与科研领域深度融合的一次超越性探索。

【科技云报道原创】

转载请注明“科技云报道”并附本文链接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7-09-25,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科技云报到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