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雅文
移动互联网走过了风起云涌的十年,要说最热闹的,莫过于各大 App 之间的混战。
为了吸引流量,抢先一步成为入口,企业可谓各显身手,不断为 App 拓展新的功能。然而,功能越来越多,非但并未带来多少流量,反而让 App 在日渐臃肿的同时不得不负重前行。几番大浪淘沙后,除少数巨头成功将自家产品打造成超级 App,大多数产品正逐渐走向边缘化。
数据显示,在应用商店仅 0.1% 的 Top 级应用就占据了整个应用商店 55% 的下载。马太效应如此明显,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小型企业难道就没有机会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轻应用时代的到来,宣示着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战斗已然打响。轻量化或将成为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和新的突破口。
1 微信小程序已成为轻应用的事实标准
长久以来,移动互联网领域一直在寻找一种既可媲美 Native App 的用户体验,又具备 Web App 可被检索与智能分发特性的技术,并在此过程中进行了诸多尝试。
2013 年百度首次提出轻应用的概念,即用户无需下载 Native App,直接通过搜索框就能够实现即搜即用。轻应用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有人大胆预测,轻应用将取代原生 APP 成为未来手机端应用开发的主流。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生态建设不完善等诸多原因,轻应用的“出道”以失败告终。
轻应用再次回归到大众的视野中是 2016 年。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提出微信小程序的概念,并于 2017 年迅速落地。张小龙这样描述小程序的前景与未来:“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背靠微信的巨大流量和生态,小程序迅速占领了市场。
借鉴微信小程序的成功经验,2018 年 3 月,小米,华为、OPPO 等数十家国内手机厂商联合召开快应用标准启动发布会,成立快应用联盟。快应用是基于手机操作系统的轻应用形态,标准是由主流手机厂商组成的快应用联盟制定,旨在不依赖任何超级 APP,在手机硬件平台上形成生态。
对于快应用的发展,凡泰极客联合创始人 & CTO 杨涛表示并不看好。他说:“微信小程序的月活目前已达十几亿,市面上的小程序也已经有六七百万个,小程序的开发者也达到两三百万,且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小程序平台,如支付宝、头条、京东等,也几乎都是遵循微信小程序的标准,由手机厂商推出的快应用,在生态上跟小程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从这个角度,小程序已经成为轻应用事实上的标准。”
国内有小程序、快应用,国外对轻应用的探索也如火如荼的进行。
2015 年 Google 提出了一种 Web App 形态即 PWA(Progressive Web Apps)。PWA 意图让 Web 在保留其本质(开放平台、易于访问、可索引)的同时, 在离线、交互、通知等方面达到类似 App 的用户体验。PWA 虽然是基于 HTML5 技术,却能够脱离浏览器的束缚,将 PWA 网站添加到用户桌面,拥有媲美原生应用的体验。但其问题在于,采用 PWA 部署的服务器要求 HTTPS,ServiceWorker 涉及 API 众多,需要单独学习,对于开发者有一定门槛,另一方面其浏览器支持不够全面。目前,PWA 在国外应用较多,在国内并未获得太高的认可度。
继谷歌之后,2020 年 Apple 也终于推出了 App Clips。目标是借由提供轻量化 App,省去下载原生 App 的麻烦,让用户先体验部分功能,以及融入各种消费场景,从而为原生 App 引流。尽管承载了极客们无数的期待,但 App Clips 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至今并未在市场激起任何水花。
国内的快应用、小程序也好,国外的 PWA、App Clips 也罢,其本质都是轻应用的一种形态,旨在持续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并扩大应用场景。就目前的发展而言,小程序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轻应用。
2 小程序技术为 APP 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
尽管提到小程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仍然是微信小程序,但作为轻应用的一种技术形态,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张小龙最初描述的“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的初衷本身。
小程序适合于构建数字生态,有助于社交分享传播的轻应用技术,不仅能够运行在手机端,也在 5G 消息、车载系统、IoT、企业软件等各种各样领域有所应用。年初,阿拉丁研究院发布的《2021 年度小程序互联网发展白皮书》称,小程序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新基建之一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并成为互联网商业的重要阵地。
作为新基建之一,小程序技术有哪些独特的应用场景?
谈到小程序技术的使用场景,杨涛说起了凡泰极客推出 FinClip 的初衷。FinClip 的定位正是一款基于互联网主流小程序技术的轻应用平台。原本,运行小程序是技术大厂才具备的能力,由于微信并未将这部分能力开放出来,因此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只能望而生羡。FinClip 小程序平台完全遵循主流小程序的标准,通过 FinClip 提供的技术,任何 APP 都能快速获得运行小程序的能力。
FinClip 的诞生最初是用于解决凡泰极客公司内部面临的问题。最初凡泰极客的开发团队采用的是原生的开发手段。在进行 App 开发时,IOS 和安卓系统,通常需要两个完全不同的团队进行,导致开发成本很高,不仅如此,每次哪怕修复很小的 bug, 也需要对整个 App 重新编译、打包、回归测试、向应用商店申请上架、好几天才能获批,导致效率低下。这样的状况下,凡泰极客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实现快速开发、迭代,且降低开发成本?很快,凡泰极客将目光聚焦到了轻量、简单的小程序技术上。
解决方案是,在开发 App 时候用小程序技术将每个功能模块都变成独立的小程序,使其拥有独立的生命周期,并能够独立管理。这样的好处是,每一个小程序的升级都不会影响到其他功能,就像乐高的积木块一样,各部分松散耦合、互不干扰。此外,采用微信小程序的标准进行开发,对开发者的门槛也更低,开发者不需要重新学习一套新的跨端技术,更容易上手,于企业而言用人成本更低。
在内部实践成功后,凡泰极客迅速将这种能力“开放”出来,提供给企业。杨涛将 FinClip 轻应用平台的使用场景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对于本身已有一定流量的 APP 而言,通过小程序技术可快速构建自己的生态。如银行 APP 要想开展生活服务,通过小程序技术,可直接将合作伙伴的微信小程序引入自身 APP,避免重复开发,以极低的成本打造 APP 生态。
第二,对于流量一般的中小型企业 APP,通过小程序技术可在开发和功能迭代的过程中实现降本增效。大幅降低开发成本,和缩短研发上架的周期。
第三,对于一些安全合规、数据隐私保护要求严格的公司,通过小程序的安全沙箱,能够对数据进行保护、隔离,有效解决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问题。
事实上,对于 FinClip 轻应用平台,凡泰极客不仅仅将其定位于手机端,而且是将其定位成全平台的基础设施。去年底,FinClip 正式宣布支持 Linux 平台,真正实现小程序的多端口、全平台运行。这意味着,作为开发者,可完全屏蔽不同平台、系统的差异性,只要按照小程序的规范进行开发,就可以在手机端、电脑端、甚至是 IoT 物联网终端无缝运行,真正实现一处开发、多端运行。
3 轻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底层基础设施,基于小程序技术的轻应用平台拥有很多原生 App 不具备的功能,以及独特且丰富的应用场景。那么,轻应用会取代原生 APP 吗?
对于这个问题,杨涛认为:“轻应用平台更像是为 APP 开辟的一条高速公路,它会颠覆传统 APP,但不会取而代之,两者短期内会共存。”
为什么说两者短期内会共存呢?
首先,轻应用在部分场景中,还不能完全代替原生 App。比如,在用户查看股市行情的场景下,由于行情变化非常快,利用轻应用很难实现。其本身架构设计小巧、轻量导致渲染速度无法与原生 App 相媲美。
其次,企业间的壁垒仍旧存在。刚刚谈到,小程序目前已成为轻应用的事实标准。如果真的要用轻应用取代原生 App,其他 App 是否愿意将自己的用户全部引入到微信上面?答案不言而喻。
第三,用户粘性的问题。安卓联盟的快应用正是希望能够越过超级 App,在手机硬件平台形成生态。然而,仅凭十多家手机厂商制定的标准,一方面,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另一方面,在小程序已然形成巨大生态的情况下,用户习惯很难改变,标准制定出来,是否有人愿意遵循标准,同样是个问题。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想要解决轻应用所面临的企业间壁垒的问题和用户粘性问题,最核心的是要定义一个通用的标准,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案。
标准由谁来制定?中国内陆手机厂商来定,显然不够中立。事实上,以小程序为代表的轻应用技术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创新性得到证明后,也引起了国际的关注。
2021 年,在多家中国科技公司的推动下,W3C(万维网联盟)成立了轻应用技术标准化的工作组 MiniApps-W3C,由中国厂商孕育的互联网技术进入国际化标准平台。工作组不仅包括阿里、华为、百度、小米等中国公司,Google、Microsoft、Intel 等公司也是工作组的成员。今年初,凡泰极客也成为 W3C 成员,并加入 MiniApps 工作组,推动轻应用技术标准化进程。
杨涛认为:由 W3C 来推动标准制定是可行的。一方面,通用的国际标准能保证足够的中立性,适用于不同的手机厂商;另一方面,轻应用建立在操作系统上,不会依赖某个特定的 App。
目前 W3C 轻应用的这套标准还在襁褓阶段。由于涉及不同厂商、开发者、各种反馈及多方面的论证,从标准的起草、讨论到发布、再到收集反馈,是个漫长的过程,少则也需要一两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