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协议是超文本传送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的缩写,它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也简称为Web)的基础。HTTP协议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实现Web的想法。 HTTP协议位于 TCP/IP 协议栈的应用层。 我们在浏览器的地址栏里输入的网站地址叫做 URL(UniformResource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符) 就像每家每户都有一个门牌地址一样,每个网页也都有一个Internet地址。当你在浏览器的地址框中输入一个URL或是单击一个超级链接时,URL就确定了要浏览的地址。浏览器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将Web服务器上站点的网页代码提取出来,并呈现出客户端需要的网页。
HTTP 是一个客户端终端(用户)和服务器端(网站)请求和应答的标准(TCP) 通过使用Web浏览器、网络爬虫或者其它的工具,客户端发起一个HTTP请求到服务器上指定端口(默认端口为80),我们称这个客户端为用户代理程序(user agent) 应答的服务器上存储着一些资源,比如HTML文件和图像。我们称这个应答服务器为源服务器(origin server) 在用户代理和源服务器中间可能存在多个“中间层”,比如代理服务器、网关或者隧道(tunnel) 尽管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应用,HTTP协议中,并没有规定必须使用它或它支持的层,任何能够提供这种保证的协议都可以被其使用。
HTTP 协议到现在为止总共经历了 3 个版本的演化。
第一个HTTP协议诞生于1989年3月。当时Berners-Lee向 CERN(Conseil Europe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eaire,欧洲核能研究所)提交了一篇名为《信息管理的一个提议》的文章。文章中提出了www网络的构想,不过仅仅在很多方面都只关注了概念,而没涉及到细节。
第一个HTTP协议的版本是HTTP 0.9,它的组成极其简单,因为它只允许客户端发送GET这一种请求,它不包含协议头,每个请求只有一句话,例如:
GET /index.html
由于没有协议头,造成了 HTTP 0.9 协议只支持一种内容,即纯文本。不过网页仍然支持用 HTML 语言格式化,同时无法插入图片。所以 HTTP 0.9 能够支持的应用实在太有限了。一次 HTTP 0.9 的传输首先要建立一个由客户端到 Web 服务器的 TCP 连接,由客户端发起一个请求,然后由 Web 服务器返回页面内容,然后连接会关闭。如果请求的页面不存在,也不会返回任何错误码。
HTTP 协议的第二个版本是 HTTP 1.0,直到 HTTP 1.0 成为最重要的面向事务的应用层协议。该协议对每一次请求/响应,同样是建立并关闭一次连接。其特点是简单、易于管理,所以它符合了大家的需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HTTP 1.0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开始支持客户端通过POST方法向Web服务器提交数据。从此客户端与Web服务器之间不再只能单向地获取数据,而可以实现交互,因此CGI(Common Gate Interface,通用网关接口)开始流行起来,Web上开始出现留言板、论坛等丰富的应用。 HTTP 1.0还有个显著的变化是通过HTTP协议头可以支持各种媒体类型。从此Web上不再仅仅是纯文本的页面,比如图像通过 <img> 的HTML标记开始出现。 HTTP 1.0支持长连接(但默认还是使用短连接),缓存机制,以及身份认证。
HTTP 1.0 是一个成熟的 HTTP 协议,现在很多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都强制要求HTTP协议版本至少是1.0。
HTTP协议的第三个版本是HTTP 1.1,它就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协议版本。这个版本的HTTP协议已经稳定了,跟HTTP 1.0相比,它新增了很多引人注目的新特性,比如Host协议头,一个HTTP请求的头中可以包含一句例如:
Host: techlog.cn
从此一个Web服务器可以支持挂载多个域名了,无需每个域名都使用独立IP,每个网站可以使用虚拟主机。 另一个HTTP 1.1的新特性是支持部分内容请求/响应,这意味着当客户端请求的数据量很大时,可以分多次发起请求,每次请求只要求获取整块数据的一部分。Web服务器也可以分多次响应,每次只返回整块数据的一部分。这使得流媒体得以实现。
从HTTP 1.1开始,客户端默认与Web 服务器建立长连接,这种连接适合Web上数据量较大的丰富应用,使得资源消耗更少。
HTTP 1.1 相对于 HTTP 1.0 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1. 缓存处理 2. 带宽优化及网络连接的使用 3. 错误通知的管理 4. 消息在网络中的发送 5. 互联网地址的维护 6. 安全性及完整性
于2015年5月作为互联网标准正式发布 HTTP 2(原名 HTTP 2.0) HTTP/2的目标包括异步连接复用,头压缩和请求反馈管线化并保留与HTTP 1.1的完全语义兼容。 Facebook对各方案进行了评价并最终推荐了 SPDY 协议。
HTTP 1.1 协议的请求信息包含以下内容:
请求行和标题必须以<CR><LF>作为结尾。空行内必须只有<CR><LF>而无其他空格。 在HTTP/1.1协议中,所有的请求头,除Host外,都是可选的。
HTTP协议通过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s,统一资源定位符)来访问资源。 一个完整的 URI 组成如下: http://user:password@techlog.cn:80/html/article.php?id=10182642&token=mAcX21i8#div3。
组成 | 意义 | 是否必须 |
---|---|---|
http | 协议名称 | 是 |
user | 用户名 | 否 |
passowrd | 密码 | 否 |
techlog.cn | 主机网络地址 | 是 |
80 | 端口号 | 否 |
/html/article.php | 资源路径 | 是 |
id=10182642&token=mAcX21i8 | 查询参数 | 否 |
div3 | 锚点 | 否 |
需要注意的是,web 浏览器并不强制用户输入格式规范的 URI,浏览器会对 URI 做一些处理使之符合 HTTP 协议的规范。 如用户没有提供资源路径,则浏览器会自动添加 / 作为资源路径。
HTTP/1.1协议中共定义了八种方法,来表明Request-URI指定的资源的不同操作方式。 1. OPTIONS — 返回服务器针对特定资源所支持的HTTP请求方法。也可以利用向Web服务器发送’*’的请求来测试服务器的功能性 2. HEAD — 向服务器索要与GET请求相一致的响应,只不过响应体将不会被返回。这一方法可以在不必传输整个响应内容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取包含在响应消息头中的元信息 3. GET — 向特定的资源发出请求。注意:GET方法不应当被用于产生“副作用”的操作中,例如在Web 应用程序中。其中一个原因是GET可能会被网络蜘蛛等随意访问 4. POST — 向指定资源提交数据进行处理请求(例如提交表单或者上传文件)。数据被包含在请求体中。POST请求可能会导致新的资源的建立和/或已有资源的修改 5. PUT — 向指定资源位置上传其最新内容 6. DELETE — 删除指定资源 7. TRACE — 回显服务器收到的请求 8. CONNECT — HTTP/1.1协议中预留给能够将连接改为管道方式的代理服务器
方法名称是区分大小写的。当某个请求所针对的资源不支持对应的请求方法的时候,服务器应当返回状态码405(Method Not Allowed);当服务器不认识或者不支持对应的请求方法的时候,应当返回状态码501(Not Implemented)
请求头除 Host 外均是可选的:
字段 | 意义 |
---|---|
Accept | 客户端可以处理的媒体类型(MIME-Type),按优先级排序;在一个以逗号为分隔的列表中,可以定义多种类型和使用通配符 |
Accept-Language | 客户端支持的自然语言列表 |
Accept-Encoding | 客户端支持的编码列表 |
User-Agent | 客户端环境类型 |
Host | 服务器端的主机地址 |
Connection | 连接类型,默认为Keep-Alive |
Modify-Time | 资源更新时间 |
Content-Length | 资源大小 |
HTTP/1.1 协议规定了 Expect 请求:
{ "Expect" : "100-continue" }
客户端可以通过 Expect 请求测试服务器是否支持 POST 请求,比如 libcurl 会在 POST 数据大于 1024 字节时自动在 POST 前发送 Expect 请求。
按照协议规定,如果服务端支持 POST 大数据,则需要返回应答。
HTTP/1.1 100 Continue \r\n
否则返回 417 Expectation Failed。
服务器响应由下列信息构成:
所有HTTP响应的第一行都是状态行,依次是当前HTTP版本号,3位数字组成的状态代码,以及描述状态的短语,彼此由空格分隔。
状态代码的第一个数字代表当前响应的类型。
下面列举常见情况:
HTTP状态码是可扩展的。HTTP应用程序不需要理解所有已注册状态码的含义。 用户代理(user agent)应当把实体和响应一起提交给用户,因为实体很可能包括人可读的关于解释不正常状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