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基于聚多巴胺-二氧化锰- IR780碘化物的多功能光治纳米平台,用于有效磁共振成像引导的协同光动力/光热治疗

基于聚多巴胺-二氧化锰- IR780碘化物的多功能光治纳米平台,用于有效磁共振成像引导的协同光动力/光热治疗

作者头像
JoJo_Beatles
发布2022-08-15 11:04:39
9700
发布2022-08-15 11:04:39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纳米药物前沿

【研究背景】

近年来,光治疗学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光疗结合了实时诊断和原位治疗,由于非侵入性和低毒副作用使其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光疗包括光热疗法(photothermal therapy, PTT) 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 PDT),通常依靠光热剂(photothermal agents, PTAs)和光敏剂(photosensitizers, PSs)将外部光能转化为热或活性氧(reactiveoxygen species, ROS)来消灭癌细胞。然而,单独使用PTT和PDT的疗效往往是有限的。PTT的抗肿瘤作用受到肿瘤细胞耐热性发展的限制。同样,肿瘤微环境缺氧阻碍了PDT的氧依赖性疗效。值得注意的是,PTT与PDT的结合不仅继承了光疗的优点,而且可以使两种治疗方法相辅相成,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

【成果介绍】

为此,湖北大学易昌凤教授团队选择毒性低、制备简便的聚多巴胺(PDA)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在其表面可控生长超薄二氧化锰(MnO2)纳米片,并进一步加载IR780分子后,得到了多功能光疗纳米粒子(PMIDA)。该纳米粒子具有以下优点:(1)将IR780加载在PDA载体上可以有效降低其生物毒性。(2)IR780和PDA的光热效应增强了PTT的抗肿瘤作用。(3) MnO2诱导肿瘤微环境中产生氧气,解决了肿瘤缺氧困境,提高了PDT疗效。(4) Mn2+作为造影剂,促进核磁共振成像(MRI)T1加权。PMIDA纳米平台通过诊疗一体化,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降低了时间成本,增强了抗肿瘤效果,充分发挥了MRI引导的PTT/PDT协同作用的优势。

首先,该团队成功制备了PDA NPs,在其表面成功生长和负载了MnO2纳米片和IR780分子,得到了多功能光疗PMIDA NPs,这些纳米粒子尺寸均一、表面片层结构清晰,锰元素均匀分布在每个纳米粒子表面。(图1)

接着,该团队对PMIDA NPs的尺寸稳定性,产氧量及光热、光动特性进行了验证,这为纳米粒子在细胞和体内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图2)

紧接着,在细胞层面对PMIDA NPs进行验证。通过细胞摄取实验可知PMIDA NPs可以很好地被细胞摄取。在PMIDA NPs对细胞的暗毒性和光毒性实验中, PMIDA NPs表现出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而经激光照射后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说明PMIDA NPs有很好的光控作用,是一种具有治疗“开关”功能的材料。此外,从细胞活死染实验中可以看到,相较于纯PDA和游离的IR780,受光照后的PMIDA NPs对癌细胞有更大的杀伤作用,说明PMIDA NPs加成了PDA和IR780的光热能力。在验证PMIDA NPs光动能力的实验中,与游离的IR780相比,PMIDA NPs在细胞中有更强的ROS生成能力。(图3-4)

然后,体内MRI实验表明,PMIDANPs是一种优秀的MRI造影剂,循环24 h后可在体内有效积累,为后续的体内治疗提供指导和预后评估。(图5)

最后,体内实验表明,从尾静脉注射的PMIDA NPs能有效聚集在肿瘤组织中。与设计预期一致,所有结果表明PMIDA 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激光诱导下表现出较好的PTT/PDT效果,因此,我们认为PMIDA NPs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将为肿瘤的多功能光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图6-7)

原理图.PMIDA NPs的制备和应用原理

图1 PMIDA NPs分别在pH 7.4 PBS中(a)和在pH 5.5 PBS + 0.3 mM H2O2中(b)孵育10 min后的TEM图像。(c) PDA(黑色)和PMIDA(红色)水合粒径大小。(d)相同浓度的PDA(黑色)、PMDA(红色)和PMDA(蓝色)NPs的紫外可见光谱。(e) PMIDA NPs制备过程中zeta电位的变化。 (f)PMIDA NPs [Mn] 2p峰的XPS谱。(g) PMIDA NPs的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图像及相应的EDS分析结果。(h)PMIDA NPs元素分析图。

图2 (a) PCS测试4周内纯PDA(黑色)和PMIDA(红色)的尺寸变化。(b) 不同条件下的氧气生成。(c)水(黑色)、IR780(红色)或PMIDA(蓝色)与SOSG反应的荧光变化。 (d) 相同条件下PDA、IR780和PMIDA的温度变化曲线。(e) 近红外激光辐照IR780和PMIDA三个开/关周期的温度变化曲线。(f)PMIDA NPs的线性时间曲线-ln(T/ Tmax);插图显示PMIDA NPs溶液在808 nm, 1 W/cm2, 10分钟的激光照射下的光热效应。(g) IR780及PMIDA NPs的光热图像。

图3 (a) 4T1细胞对PMIDA NPs的细胞摄取。(b)不同浓度的PMIDA NPs或游离IR780孵育24 h后,4T1细胞的相对细胞活力。(c)808 nm激光(1W/cm2)照射不同浓度的PMIDA NPs 10 min后细胞存活率为4T1。(d) PBS、IR780、PDA和PMIDA处理4T1细胞后,在808nm激光照射(1W/cm2, 10 min)下对4T1细胞进行Calcein-AM和PI活死双细胞染色。

图4 IR780组、材料组和激光组的ROS荧光图像。在最右侧的图像中,用流式细胞仪定量荧光强度。

图5 (a)对不同浓度的PMIDA NPs进行体外T1-MR成像。(b) Mn2+浓度与1/T1的线性拟合。(c)4T1肿瘤切片T1加权MR信号对应的归一化信号强度增强。 (d)4T1荷瘤小鼠静脉注射PMIDA NPs前后的体内MR图像。

图6 (a)注射PMIDA NPs小鼠的血液循环。(b)注射24h后PMIDA NPs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图7 (a)光热成像图片。14天内小鼠体重(b)和相对肿瘤体积(c)的变化。 (d)14天治疗期后肿瘤组织的最终重量。(e)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14天的肿瘤图像。(f)小鼠存活率。(g)H&E染色和TUNEL染色的肿瘤图像。

综上所述,该团队成功制备了一种诊疗一体化纳米粒子——PMIDA,用于MRI引导的多功能光线治疗。该纳米粒子很好地继承光疗毒性低、副作用少等优点,极大限度地扬其优、避其弊。此外,PDA诱导MnO2原位生长不仅能有效防止药物渗漏,还能有效促进IR780介导的PDT的作用。与传统的PDA纳米颗粒相比,PMIDA具有更高的光热效应,同时在促进IR780静脉注射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湖北大学博士生莫智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生邱梦君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易昌凤教授(湖北大学)、熊枝繁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廖光福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杨盛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易昌凤,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功能性聚合物、聚合物乳液、纳米(功能)微球。

廖光福,研究员/教授,于2020年6月获得中山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之后于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从事副研究员,于2021年8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担任研究员职位。他的研究主要包括聚合物合成与应用、氧化还原流电池、纳米结构材料、光电催化、生物材料、气体储存和能量转换等。至今已经在Progressin Materials Science、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Trends in Chemistry、ACS Catalysis、Nano Energy、Macromolecules、Smal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Journalof Catalysis、ChemicalEngineering Journal、Nano Reseach 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 SCI 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 10 篇。论文引用 1400次,H-index23。并长期担任ACSNano、Macromolecules、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ACS AppliedMaterials & Interfac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The Journal of PhysicalChemistry C等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人。具体可参照以下链接http://hmyang.cug.edu.cn/index/index/details/?id=247或者http://orcid.org/0000-0003-1299-8106。

文章信息

Mo Z., Qiu M., Zhao K.et al. Multifunctionalphototheranostic nanoplatform based on polydopamine-manganese dioxide-IR780iodide for effec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guided synergisticphotodynamic/photothermal therapy.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21. 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1.12.071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1-12-23,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纳米药物前沿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