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经验」,会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是对的; 第二类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技术」,它来源于经验,是通过对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所形成的一般化理论; 第三类是没有用的、自己为自己而存在的知识就是科学 ❞
大家好,我是柒八九
。因为,最近在看Vue3
源码分析,发现无论React
还是Vue
,在框架层面,为了实现特定的场景,它们为我们封装了很多比较复杂的逻辑。比如,
Virtual Dom
的Diff
算法中树的遍历(DSF
);Vue3
的双端Diff
中在查看可复用节点时,用到的「最小递增子序列」算法;stack
数据结构进行token
的匹配Vue
中内置组件KeepAlive
中用到的缓存中用到的「LRU」(最近最久未使用)「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如何高深的算法或者思路,其实都是利用合适的数据结构对其遍历和筛选处理。而今天我们就来利用一篇文章的时间,来讲讲在平时工作中或者面试中比较常见的「排序算法」。
排序算法有很多,而我们只总结和处理我们平时接触到,并用到的,也算是一个针对排序算法的「初级」的汇总和总结。(大神勿喷)
「时间不早了,干点正事哇」。(郭德纲语言包) 针对居中我们有一个「打油诗」
Bubble
/Quick
齐上阵Bubble
双层循环O(n²)
,主元藏于内层循环arr[j]Quick
「分治递归」 O(nlogn)
,partition
「中值」效率高Insertion/Shell
双胞弟,Insertion
区间分「两段」
外层未排i∈ [1,len)
内层已排j ∈ [0,i-1]
,
sential
初始为arr[1]
Shell
while
(增量>=1),
内核照抄Insertion
只将i=1/j=i-1
改为i=t/j=i-t
minIndex
),Selection/Heap
一路数Selection
区间分「两段」
外层已排i∈ [0,len-1)
内层未排 j∈ [1,len)
minIndex
初始为i
且为「0」D&C
思想好i= lo/j=mid+1
k = lo
copy
lo>=hi
mid = lo + ((hi-lo)>>1)
❝「复杂度」是衡量代码运行效率的重要「度量」因素 ❞
复杂度是一个关于输入数据量 n
的函数,它有两个特点:
O(1)
也是表示一个特殊复杂度: 其含义为某个任务通过「有限可数」的资源即可完成。
而复杂度又可以分为
针对「时间复杂度」,有几个经验性的结论:
代码结构 | 时间复杂度 |
---|---|
「顺序结构」的代码 | O(1) |
「二分查找」/采用分而治之的「二分策略」 | O(nlogn) |
简单的 for 循环 | O(n) |
两个「顺序执行」的 for 循环 | O(n)+O(n)=O(2n),即 O(n) |
两个「嵌套的」 for 循环 | O(n²) |
针对在平时算法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有一个意识:「时间昂贵、空间廉价」。所以,如果遇到复杂度比较高的情况,需要对其进行降阶处理。常规步骤如下:
针对算法复杂度,其实有一个「大O 表示法」,而上面的介绍只是简单的把一些概念给罗列了一下,如果对如何计算和各种复杂度的分类可以参考一些专业的书。
❝「原地排序」:指在排序过程中「不申请多余的存储空间」,只利用原来存储待排数据的存储空间进行比较和交换的数据排序 ❞
❝「稳定性」:能保证两个相等的数,经过排序之后,其在序列的「前后位置顺序不变」 (A1=A2,排序前A1在A2前面,排序后A1还在A2前面) ❞
现在,存在变量a=1
/b=2
,想要将它们的值「互换」。
一个信手拈来的代码。
let a =1,b=2;
let temp;
temp =a;
a = b;
b = temp;
「有问题,没有问题,但是不够优雅」。其实,我们可以不「借用」第三个零时变量就可以将两个变量的值,直接替换了。
我们可以利用位运算的「异或运算符」(^
),连续对两个数a和b进行「三次异或运算」,a^=b; b^=a; a^=b
;,可以互换它们的值。
let a =1,b=2;
a ^ =b;
b ^ =a;
a ^ =b;
利用^
处理变量互换,倒是省去了,temp
变量了,但是针对位运算的操作,让代码看起来很「晦涩难懂」。
我们可以ES6的一些特性做点事。而这次轮到了解构
。
let a =1,b=2;
[a,b] = [b,a];
就是这么神奇。
为了篇幅能够紧凑,我们将本文中用到的一些比较常规的函数,汇集到这里。
function swap(arr,i,j) {
return [arr[i],arr[j]]=[arr[j],arr[i]];
}
const Compare = {
LESS_THAN: -1,
BIGGER_THAN: 1
};
function defaultCompare(a, b) {
if (a === b) return 0;
return a < b ?
Compare.LESS_THAN : Compare.BIGGER_THAN;
}
❝「交换排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找主元pivot ❞
function Bubble(arr){
let len = arr.length;
if(len<2) return arr; // 处理边界值
for(let i=0;i<len-1;i++){
// 注意j的范围[0,len-i-1) =>左关右开
for(let j=0;j<len-i-1;j++){
if(arr[j]>arr[j+1])
swap(arr,j,j+1);
}
}
return arr;
}
上面我们只是构建了一个最简单的BubbleSort
,其实还有各种优化的空间。
假设,我们现在有arr = [5,4,3,2,1]
的数组,要求对该数组,进行排序,使其数据「升序排列」。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再继续分析,上面的的一些关键点。BubbleSort
本质上就是一种SwapSort
,而交换排序最关键的点,就是需要在每次遍历过程中寻找「主元」(pivot)。而冒泡排序中,外层循环只是控制,需要最多循环的次数,数据对比和交换是在内层循环中处理。
也就是说
❝「冒泡排序」中内层循环
arr[j]
是「主元」 ❞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只是构建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其实,针对上面的例子,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
arr[j]>arr[j+1]
,才进行数据交换。而对于一些,「天生升序」的序列,没必要每个数据都进行条件判断。此时,我们需要在外层循环定义一个变量isSorted
(默认值为true)来标识。直接上代码了。
function Bubble(arr,compareFn = defaultCompare){
let len = arr.length;
if(len<2) return arr; // 处理边界值
for(let i=0;i<len-1;i++){
let isSorted = true;
for(let j=0;j<len-i-1;j++){
if(compareFn(arr[j],arr[j+1]=== Compare.BIGGER_THAN)){
swap(arr,j,j+1);
isSorted = false;
}
}
// 如果在经历过一次内层循环,发现没有需要交换的数据
// 说明,该序列天生有序,直接返回即可
if(isSorted) break;
}
return arr;
}
既然聊到了算法,有时候,顺带会问,该算法对应的复杂度。我们就不做具体分析了,直接说结论。
BubbleSort
O(n)
(天生有序), 平均为O(n²)
, 最坏为O(n²)
(天生反序)O(1)
(不需要额外的空间,就可以完成排序操作)❝
QuickSort
是对BubbleSort
的一种改进,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思路 ❞
「快排」也是「交换排序」的一种。
处理Quicksort
主要包含以下「3步」
pivot
)pivot
的元素在它前面,pivot
的元素在它后面,partition
操作而快排的主要难点就是「如何寻找主元位置」。一般有两种算法:
通过一些计算,发现Hoare partition
比 Lomuto partition
高效。所以,我们就直接按照Hoare partition
模式(挑选数组中间元素作为pivot
)进行算法的书写。
因为,涉及到递归,所以,我们用一个helper
来「承接」递归的相关代码。
const quickSort = arr => helper(arr,0,arr.length-1);
const helper = (arr,lo,hi) => {
if(lo>=hi) return ; // 递归出口,防止出现死循环
// 针对当前lo/hi的值,找出对应的pivot的位置
const pivot = partition(arr,lo,hi);
// 递归处理,pivot位置之前的数据
helper(arr,lo,pivot-1);
// 递归处理,pivot位置之后的数据
helper(arr,pivot,hi);
}
partition
:找出主元的位置。
const partition = (arr,lo,hi) => {
// 利用 >>运算来计算,lo/hi的中间位置
const pivot = lo + ((hi-lo)>>1);
let i = lo,j =hi;
while(i<=j){
// 过滤掉,不需要处理的值
while(arr[i]<arr[pivot]) i++;
while(arr[j]>arr[pivot]) j--;
// 找到,前后各自需要掉包的位置,并且将其swap处理。
if(i<=j) swap(arr,i++,j--);
}
// 这里是关键点
return i;
}
我们将主要的步骤的注释都标注在代码中了,后面也是这种处理风格。但是,针对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点,有会单拎出来。
针对partition
中,while
中调用swap
的地方需要特别指出。swap(arr,i++,j--)
,在经过一系列比对后,发现在pivot
前后i/j
位置,是需要「掉包」的数据。然后,过段启动swap
进行数据替换,而此时,一个很小的细节,需要注意,在数据替换完成后,需要将对应的「游标」(指针)进行更新处理。也就是i++/j--
现在有arr=[3,5,1,6,4,7,2]
的数组。对其进行快排处理,使数据升序排列。
划分操作的第一次执行
继续对数组进行处理,此时(「7/6」已经被处理完了),下面展示了有较小值的子数组执行的划分操作。
QuickSort
O(nlogn)
, 平均为O(nlogn)
, 最坏为O(n²)
O(logn)
❝「插入排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找哨兵Sentienl ❞
主要的特点就是:找到「已存数据列表」中插入位置,将数据插入对应位置。
具体思路分析,将数组中的数据分为「两个区间」
i∈ [1,len)
j ∈ [0,i-1]
❝「核心思想」是取未排序区间中的元素,在已排序区间中「找到合适的插入位置」将其插入,并保证已排序区间数据一直有序 ❞
function insertionSort(arr){
let len = arr.length;
if(len<2) return arr; // 处理边界值
let i,j,sential;
// 外层循环:处理未排数据
for(i=1;i<len;i++){
sential = arr[i]; //初始化哨兵
// 内层循环: 在已排数据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for(j=i-1;j>=0&&arr[j]>sential;j--){
arr[j+1] = arr[j]; // 数据移动
}
arr[j+1] = sential;
}
return arr;
}
上面的代码很简单,但是有些比较重要的点,需要重点提醒一下:
sential
)arr[j]>sential
时,需要将已排区间的值,整体「后移」(arr[j+1]=arr[j]
)j
的值,位于sential
插入位置的「前一位」 so, arr[j+1]= sential
现在有arr=[3,4,2,1]
的数组。对其进行快排处理,使数据升序排列。
InsertionSort
O(n)
, 平均为O(n²)
, 最坏为O(n²)
O(1)
「希尔排序」,也称「递减增量排序算法」,是插入排序的一种更高效的改进版本。该算法实质上是一种「分组插入」方法。
希尔排序的基本思想是:
算法步骤:
t1,t2,……,tk
,其中 ti > tj
, tk = 1
;ti
,将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长度为 m
的「子序列」,分别对各子表进行直接插入排序针对于 ShellSort
最关键的是「增量」的选取标准。有很多标准,对应其复杂度也不尽相同。比较出名的增量公式如下。
2^k-1
,即1,3,7,15......
4^k - 3*2^k + 1
,即1, 5, 19, 41, 109.....
这篇文章只是为了,罗列常规的排序算法,而不是针对某一个算法进行详细分析。所以,我们选取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 「希尔增量-逐步折半的增量方法」
function ShellSort(arr){
let len = arr.length;
if(len<2) return arr; // 边界值处理
//确定希尔增量的初始值(假设为序列长度的一半)
let t = len>>1;
let i,j,sential;
while(t>=1){// 当增量大于等于1时,执行排序
// 把距离为 t的元素编为一个组,扫描所有组
// 外循环: 处理未排序数据
for(i=t;i<len;i++){
sential = arr[j]; //初始化哨兵
//内层循环: 在已排数据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for(j=i-t;j>=0&&arr[j]>sential;j=j-t){
arr[j+1] = arr[j]; // 数据移动
}
arr[j+1] = sential;
}
t = t>>1; //采用折半的方式,减小增量
}
return arr;
}
没有对比,就不会发现好玩的东西。很明显,ShellSort
核心处理逻辑就是InsertionSort
。
<<< 左右滑动见更多 >>>
❝「
InsertionSort
,认为是ShellSort
增量t =1
处理」 ❞
现在有arr=[5,8,6,3,9,2,1,7]
的数组。对其进行shell排序处理,使数据升序排列。
ShellSort
O(nlog(n))
, 平均为O(n(log(n))²)
, 最坏为O(n(log(n))²)
O(1)
❝「选择排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找极值的序号(
minIndex/largestIndex
) ❞
实现思路有点类似「插入排序」,将数组中的数据分为「两个区间」
minIndex=i=0
i∈ [0,len-1)
j ∈ [i+1,len)
❝每次会从「未排序区间」中找到「最小的元素」,将其放到「已排序区间」的「末尾」 ❞
function selectionSort(arr){
let len = arr.length;
if(len<2) return arr; // 处理边界值
let i,j,minIndex;
// 外层循环: 控制迭代轮次
for(i=0;i<len-1;i++){
minIndex = i;
// 内层循环:从内层循环中找到最小值的位置
for(j=i+1;j<len;j++){
// 在未排区域寻找最小的数,并记录其位置j
if(arr[j]<arr[minIndex]) minIndex = j;
}
// 内层循环完毕,最小值确定,和已排区间最后一位交互位置
swap(arr,i,minIndex);
}
return arr;
}
现在有arr=[5,4,3,2,1]
的数组。对其进行「选择排序」处理,使数据升序排列。
SelectionSort
O(n²)
, 平均为O(n²)
, 最坏为O(n²)
O(1)
其实,针对利用选择排序的思路实现的排序算法,还有一个堆排序(HeapSort
),但是由于篇幅和涉及到的点,有点多,所以以后可以单独出一个关于HeapSort
相关的文章。在React -Fiber
中用到的调度算中,涉及到「优先队列」(PriorityQueue
)其实就可以用二叉堆
实现。
归并排序是一种「分而治之算法」。其思想是将原始数组切分成较小的数组,直到每个小数组「只有一个位置」,接着将小数组「归并」成较大的数组,直到最后只有一个排序完毕的大数组。
由于是分治法,归并排序也是「递归」的。所以,需要一个helper函数
,这点和「快排」很像。
该算法采用经典的分治(divide-and-conquer
D&C)策略
「分阶段」(divide): 就是「递归拆分」子序列的过程。递归深度为
。
「治阶段」(conquer):将两个已经有序的子序列「合并」成一个有序序列。
const mergeSort =(arr) => helper(arr,0,arr.length-1);
function helper(arr,lo,hi)=>{
if(lo>=hi) return;
// 从中间将数组分成两个部分
const mid = lo + ((hi - lo)>>1);
// 分阶段:分别递归地将左右两半排好序
helper(arr,lo,mid);
helper(arr,mid +1,hi);
// 治阶段:将排好序的左右两半合并
merge(arr,lo,mid,hi);
}
function merge(arr,lo,mid,hi){
// i 指针表示左半边的起始位置
let i = lo;
// j 表示右半边的起始位置
let j = mid + 1;
// k 指针表示从什么位置开始修改原来的数组
let k = lo;
// 复制一份原来的数组
const copy = arr.slice();
while(i<=mid && j<=hi){
if(copy[i]<copy[j]){
arr[k++] = copy[i++];
}else{
arr[k++] = copy[j++];
}
}
while(i<=mid) arr[k++] = copy[i++];
while(j<=hi) arr[k++] = copy[j++];
}
while
语句一共出现四种情况:
i
指针往前移动一位j
指针往前移动一位然后,我们看到了,copy
用于数据比较,arr
用于数据迁移。
k
指针表示从什么「位置」开始「修改原来的数组」。
现在有arr=[8,4,5,7,1,3,6,2]
的数组。对其进行「选择排序」处理,使数据升序排列。
MergeSort
O(nlog(n))
, 平均为O(nlog(n))
, 最坏为O(nlog(n))
O(n)
(用到copy
数组)防止,经过长时间的细节处理,文章刚开始的打油诗估计忘了。然后,再来一遍。
Bubble
/Quick
齐上阵Bubble
双层循环O(n²)
,主元藏于内层循环arr[j]Quick
「分治递归」 O(nlogn)
,partition
「中值」效率高Insertion/Shell
双胞弟,Insertion
区间分「两段」
外层未排i∈ [1,len)
内层已排j ∈ [0,i-1]
,
sential
初始为arr[1]
Shell
while
(增量>=1),
内核照抄Insertion
只将i=1/j=i-1
改为i=t/j=i-t
minIndex
),Selection/Heap
一路数Selection
区间分「两段」
外层已排i∈ [0,len-1)
内层未排 j∈ [1,len)
minIndex
初始为i
且为「0」D&C
思想好lo>=hi
找「中值」 mid = lo + ((hi-lo)>>1)
递归双区间i= lo/j=mid+1
找修改原数组的位置 k = lo
复制原数组 copy
数据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