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用5000字来聊聊并发编程的源头:可见性、原子性和有序性

用5000字来聊聊并发编程的源头:可见性、原子性和有序性

作者头像
35岁程序员那些事
发布2022-09-23 17:25:24
2440
发布2022-09-23 17:25:24
举报

0 目录

1 并发编程的起源

2 罪魁祸首之一“CPU缓存导致的可见性问题”

3 罪魁祸首之二“线程上下文切换带来的原子性问题”

4 罪魁祸首之三“编译优化带来的有序性问题”

5 总结

6 考察一个知识点

工作做螺丝钉,面试造火箭,我想这个是每个程序员比较头疼的事情,但是又有必须经历的流程,我们再聊聊高并发中的原子性、可见性和有序性。

我们可以尝试的推演下,不管是Java、Go还是C++等其他语言,我们会发现,并发编程都属于非常难的知识点,也是从普通程序员向高级程序员进阶的必经之路。我们都知道编写正确的并发程序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并发程序的 Bug 往往会诡异地出现,然后又诡异地消失,很难重现,也很难追踪,很多时候都让人很抓狂。但要快速而又精准地解决“并发”类的疑难杂症,你就要理解这件事情的本质,追本溯源,深入分析这些 Bug 的源头在哪里。

1 并发编程的起源

计算机设备中,CPU、内存、I/O 设备都在不断迭代,不断朝着更快的方向努力。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核心矛盾一直存在,就是这三者的速度差异太大,懂计算机硬件的应该非常清楚,差异性不止一个量级。

CPU 和内存的速度差异可以形象地描述为:CPU 是天上一天,内存是地上一年(假设 CPU 执行一条普通指令需要一天,那么 CPU 读写内存得等待一年的时间)。

内存和 I/O 设备的速度差异就更大了,内存是天上一天,I/O 设备是地上十年。

程序里大部分语句都要访问内存,有些还要访问 I/O,根据木桶理论(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程序整体的性能取决于最慢的操作——读写 I/O 设备,也就是说单方面提高 CPU 性能是无效的。

为了合理利用 CPU 的高性能,平衡这三者的速度差异,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程序都做和很多优化,只是这些优化我们并不是都清楚。

主要包括如下:

  • CPU 增加了缓存,以均衡与内存的速度差异;
  • 操作系统增加了进程、线程,以分时复用 CPU,进而均衡 CPU 与 I/O 设备的速度差异;
  • 编译程序优化指令执行次序,使得缓存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地利用。

当计算机为了提升性能,做了这么多自动优化策略之后,性能的确是提升了,但是我们程序员并不一定全知道这些策略。凡是有利必有弊,这个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并发程序很多诡异问题的根源就会出在这些性能优化的策略之上。

2 罪魁祸首之一“CPU缓存导致的可见性问题”

在计算机的单核时代,所有的线程都是在一个CPU核心 上运行,CPU 缓存与内存的数据一致性容易解决。因为所有线程都是操作同一个 CPU 的缓存,一个线程对缓存的写,对另外一个线程来说一定是可见的。

我们通常把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修改,另外一个线程能够立刻看到,我们称为可见性。

但是在计算机的多核时代,每个CPU核心 都有自己的缓存,这时 CPU 缓存与内存的数据一致性就没那么容易解决了,当多个线程在不同的 CPU 核心上执行时,这些线程操作的是不同的 CPU 缓存,这样数据一致性是很难保证的。

也就是说CPU缓存是导致的可见性问题的罪魁祸首,哈哈,我是不是可以这么想,我可以禁止使用CPU缓存啊,这样不就完美的解决了。但是你试着想一下,那样你是不是不能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这个优化性能的策略了呢?

3 罪魁祸首之二“线程上下文切换带来的原子性问题”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由于 I/O 太慢,计算机的发明者很早就就发明了多进程,这样我们在单核的 CPU 上我们也可以一边看电影,一边写 代码,这个就是多进程的功劳。操作系统允许某个进程执行一小段时间,例如 10 毫秒,过了 10 毫秒操作系统就会重新选择一个进程来执行(我们称为“任务切换”),二这个 10 毫秒称为“时间片”。

在一个时间片内,如果有一个进程进行一个 I/O 操作,例如读个文件,这个时候该进程可以把自己标记为“休眠状态”并出让 当前CPU核心 的使用权,待文件读进内存,操作系统会把这个休眠的进程唤醒,唤醒后的进程就有机会重新获得 CPU 的使用权了。

进程在等待 I/O 时之所以会释放 CPU 使用权(通常I/O操作都是阻塞的),是为了让 CPU 核心在本次I/O阻塞的时间片内可以执行其它的任务(当然也可以是I/O任务),这样就可以提高CPU核心的利用率了。

此外,如果这时有另外一个进程也读文件,读文件的操作就会排队,磁盘驱动在完成一个进程的读操作后,发现有排队的任务,就会立即启动下一个读操作,这样I/O 的使用率也上来了。

是不是很简单的逻辑?但是,虽然看似简单,支持多进程分时复用在操作系统的发展史上却具有里程碑意义,Unix 就是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名噪天下的。

早期的操作系统基于进程来调度 CPU,不同进程间是不共享内存空间的,所以进程要做任务切换就要切换内存映射地址,而一个进程创建的所有线程,都是共享一个内存空间的,所以线程做任务切换成本就很低了。现代的操作系统都基于更轻量的线程来调度,现在我们提到的“任务切换”都是指“线程切换”。

Java 并发程序都是基于多线程的,自然也会涉及到任务切换,但是任务切换是并发编程里诡异 Bug 的源头之一。任务切换的时机大多数是在时间片结束的时候,我们现在基本都使用高级语言编程,高级语言里一条语句往往需要多条 CPU 指令完成,例如上面代码中的count += 1,至少需要三条 CPU 指令,这个就是根源,因为我们程序员以为我只执行了一条语句,就算是在多线程环境里面,也不会出现线程安全的问题,但是呢CPU解析这条语句,是需要用多条指令执行的,也就是说你可能认为你的这语句是原子性的,但是人家CPU觉得是多条指令,不是原子性的,这样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把一个或者多个操作在 CPU 执行的过程中不被中断的特性称为原子性。CPU 能保证的原子操作是 CPU 指令级别的,而不是高级语言的操作符,这是违背我们直觉的地方。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高级语言层面保证操作的原子性。

我来列举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自从肺炎出来之后,你会发现节假日你去景区游玩,外面都是排了老长的队,比如笔者就在十一去过上海的东方明珠。本来检票入口只有一个,验证门票和身份证(只需要增加这样流程的入口多一点就好了),但是肺炎出来之后,就多了校验健康码行程码,并且还要登记入员信息等流程,这样这个入口就严重拥堵了,所有人都会被直接排挤到门口,体验非常差。

为了提升游客游玩的体检,聪明的检票人员就将这些流程拆分为多个,并加长检票的路线,将这条路线按照流程的个数,拆分成多个不流程的检票口,比如第一个入口检查健康码、第二个入口检查行程码等。经过这样优化之后,人数还是那么多(比如10万人要去东方明珠),也还是在等待,但是呢,后面待入园的人会感觉在前进,哈哈虽然很慢,但至少不是原地不动。

如上就是一个典型的多线程切换的业务应用场景,其实呢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4 罪魁祸首之三“编译优化带来的有序性问题”

那并发编程里还有没有其他有违直觉容易导致诡异 Bug 的技术呢?有的,就是有序性。顾名思义,有序性指的是程序按照代码的先后顺序执行。编译器为了优化性能,有时候会改变程序中语句的先后顺序,就是因为会改变执行的顺序,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这些错误是程序员从实际代码层去review不出来的,所有这个时候需要程序员懂JVM底层的原理,这也是很多面试官否会考察虚拟机知识的原因。

当然JVM中有很多措施去规避编译优化带来的有序性问题,比如最简单的措施是JVM的happen-before原则。

5 总结

我们35岁的程序员要写好并发程序,首先要知道并发程序的问题在哪里,只有确定了“靶子”,才有可能把问题解决,毕竟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针对问题的。并发程序经常出现的诡异问题看上去非常无厘头,但是深究的话,无外乎就是直觉欺骗了我们,只要我们能够深刻理解可见性、原子性、有序性在并发场景下的原理,很多并发 Bug 都是可以理解、可以诊断的。

这些都是笔者对Java并发编程中“原子性”、“可见性”和“有序性”的理解,如果觉得有哪些不对的地方可以留言并交流技术。

6 考察一个基础知识点

如下代码会存在空指针的异常吗?(主要考察大家对Java的switch语法的了解程度)它是RocketMQ中请求-应答消息模型中的代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留言。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Override
protected SendMessageRequestHeader parseRequestHeader(RemotingCommand request) throws RemotingCommandException {
    SendMessageRequestHeaderV2 requestHeaderV2 = null;
    SendMessageRequestHeader requestHeader = null;
    switch (request.getCode()) {
        case RequestCode.SEND_REPLY_MESSAGE_V2:
            requestHeaderV2 =
                (SendMessageRequestHeaderV2) request
                        .decodeCommandCustomHeader(SendMessageRequestHeaderV2.class);
        case RequestCode.SEND_REPLY_MESSAGE:
            if (null == requestHeaderV2) {
                requestHeader =
                    (SendMessageRequestHeader) request
                        .decodeCommandCustomHeader(SendMessageRequestHeader.class);
            } else {
                requestHeader = SendMessageRequestHeaderV2.createSendMessageRequestHeaderV1(requestHeaderV2);
            }
        default:
            break;
    }
    return requestHeader;
}

知识输出是笔者的初衷,借助知识输出,能够认识更多的牛人,能够和牛人沟通,也是自己技术提升的一个机会。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1-12-23,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架构随笔录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