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关于复盘

关于复盘

作者头像
只喝牛奶的杀手
发布2022-11-14 19:40:31
2350
发布2022-11-14 19:40:31
举报

复盘这个词已经被滥用了(当然架构这个词也被用烂了,不要动不动就架构),以至于很多人将复盘与总结反思画上了等号。成功的反面是什么?是失败嘛?我看到比较认可的,成功的反面是平庸和不敢尝试。基于这个思路,有价值的反面是没有价值,这个答案在逻辑上很完整。可是,这个答案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在没有价值这个集合里,还包括负面价值。也就是说,有价值的复盘,当然是最期望得到,可是复盘没做好的时候,并非没有价值,而是可能产生负面价值。这是做复盘最值得警惕的地方。

复盘此处的定义

特指通过还原并深度思考架构活动的完整历程,来寻找可以提升未来架构活动成功概率的过程。

复盘的目的

找可以提升未来架构活动成功概率的机会。

复盘的对象

复盘的对象不仅包括失败案例,还包含成功案例。我们通常对成功案例有着较为主动的学习动机,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路径依赖。而对于失败案例,我们却常常有着自我治愈和选择性遗忘的倾向。

复盘的视角

复盘可以有多个视角:一种是对他人的审视;一种是对自我的审视;还有一种是上帝的视角。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比如决策逻辑层面、执行层面、组织和文化层面等。

复盘的三大误区

  1. 止于问责
    1. 偏离目标
    2. 遗留隐患
    3. 人才流失
  2. 止于意识提升
    1. 项目复盘,更重要的是整个公司的能力提升,而不是参与者个人能力的提升。
  3. 止于错误补救

复盘的准备工作

  1. 建设复盘氛围: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安全且平衡的复盘环境。
  2. 梳理错失的机会点:从公司层面的宏观视角看,错失的最可惜的机会点是什么?提前梳理重大机会点,可以帮助我们控制复盘节奏,避免复盘成为一个裸心会,被一个麦霸引导到他个人的心灵独白中去。
  3. 设定目标:引导参会者对复盘目标有个清晰的认知。如果不能拿到一个非常有洞察的、能真正提升未来成功概率的结论和行动点,那么复盘就不能结束。

平衡的复盘环境

第一层是视角的平衡,也就是平衡对他人的审视和对自我的审视。

对他人审视和对自我审视其实是一对矛盾,当我们在一个视角上的思考做到极致后,难免忽略另一个视角。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从他人身上找到了能解释自己失败的充分原因,那我们很难正视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

第二层是平衡公司内部不同的决策层。

这是对“刑不上大夫”的问责制度的挑战,也就是问责问到屋子里层级最高的人的时候,就戛然而止。同样,这么做也是为了把决策层面和执行层面的问题分开来看,寻找各自的机会。

第三层是平衡不同的维度。

技术人员做复盘的时候,话题往往是如何改变设计、如何完善监控发现工具、如何提升工程效率,以及如何提升数字化决策的质量。从公司层面看,通过其他手段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标,技术手段只是其中一种。因而在复盘中,需要引导参与者注意平衡思考的维度。

第四层是平衡思考深度和行动时间。

很多人做复盘,还没完成全面分析呢,就已经列出了一大串行动点,准备整治了。要知道,复盘不是故障响应,不需要立即止血。复盘的重点在于追寻问题本质,而不是整治现象。

复盘的过程

  1. 回顾架构活动;

回顾过程指的是以时间顺序对事实进行多维度的客观描述,包括主要决策的环境、最终的决策,以及由此推演而来的规划。

  1. 搭建复盘环境,复盘过程控制和整体规划;
    1. 需要对复盘的氛围和内容持续做引导与控制
    2. 要邀请一组具备不同视角的参与者来参加复盘。不能清一色地邀请研发人员,因为研发人员往往只会从技术视角出发来做深度探讨。
    3. 从公司视角出发,而不是从个人视角出发。
    4. 提供“我可以做什么”的视角,而不是“他可以做什么”的视角。
    5. 提供彼时彼岸的视角,而不是此次此岸的视角。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复盘时不要乘着时光机乱飞,不要把未来的知识带到过去中
    6. 提供找机会的视角,而不是追责任的视角。也就是说,最终还是要提升未来架构活动的成功概率,
    7. 提供抓大放小的视角。我们的目标是看大机会,而不是找小确幸
    8. 梳理思考维度,而不是梳理分支
      1. 整体流程:从目标设定到架构环境搭建,再到最终的交付,有什么可以改进或提升的地方?
      2. 决策质量:公司在大型决策中的质量怎么样?如何进一步提升决策质量?
      3. 架构规划: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架构规划?这个架构规划有无重大缺陷?取舍是否正确?架构规划对实施起到指导作用了吗?
      4. 执行和实施:实施过程是否忠于最初的目标?最终是否能交付预期的价值?
      5. 质量控制:核心模块的最终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
      6. 组织维度:团队是否胜任?组织是否给力?协同是否高效?
      7. 文化维度:公司文化对架构活动的成功有帮助吗?还是阻碍了架构活动过程中的探索和求真?
  2. 梳理机会点;
    1. 在可控维度上错失的最大机会点是什么?
    2. 经过多轮的搜索、讨论、再搜索、再讨论,从而找到全局最优解。
  3. 挖掘根因;
    1. 故障复盘里的五个“为什么”的方法,也就是“Five Whys”,不断挖掘问题根源,突破问题的表面现象,最终找到一类问题的底层根源。
    2. 很多复盘都止于故障发现,比如:最常用的故障防控三板斧:加监控报警、加响应及时性考核、加灰度发布能力。结果呢?报警太多了,新一轮的问题淹没在现有的报警里面。
  4. 寻找新的模式与机制;
    1. 只是在缺乏思考中忙碌,默认当前的做法就是正确的做法,当前的模式就是正确的模式,当前的流程就是正确的流程。
    2. 你的目标是尽量找到一个模式和机制,而不是解决一个单点问题。只有前者,才会持续提升整个公司的成功概率。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复盘的终极目标。
  5. 产出跟进项。
    1. 最多保留三个跟进项

每日一句:做生活的高手,专注于你的梦想和目标,而不是敌人。如果你可以看好你的目标,不管生活如何攻击你,但是请你专注你的目标,你的生命就一定很奇迹。现实总在向你进攻,但是你想要什么,做一个生活的高手,专注你的目标,而不是你的敌人,不要把眼睛交给你的敌人。交给你的梦想,盯紧它,向它大步地跑过去。虽然途中会挨那么几拳,但是因为那是你的梦想,所以我想,一定值。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2-10-0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只喝牛奶的杀手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